苗族剪纸故事多多|儿童剪纸图案大全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剪纸虽是绣花的第一步,但学剪纸的人,都是先学会了绣花,其中的佼佼者才进一步学习剪纸的。可以说,刺绣人人都学得会,剪纸却是“少数人”的艺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315类别:传统美术
  编号:Ⅶ-16
  项目名称:剪纸 (苗族剪纸)
  发布时间:2008年6月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剑河县
  简介:苗族剪纸是苗族刺绣的底样,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绚丽多彩的苗绣在民族服饰的百花园中已经享有盛誉,然而,隐匿在苗绣背后的剪纸却不大为人所知。苗族剪纸素朴无华,它不像北方剪纸那样张扬、在雪白的窗户纸上红红火火,甚至从不在人前露脸;可它就像建筑的规划设计、影视的导演一样,常常能够决定一件苗绣品位的高下。在苗族的一百多个服饰支系中,有十几个支系的刺绣需要用剪纸贴在衣裳上作为绣花的底样。
  剪纸虽是绣花的第一步,但学剪纸的人,都是先学会了绣花,其中的佼佼者才进一步学习剪纸。可以说,刺绣人人都学得会,剪纸却是“少数人”的艺术。
  台江施洞年过花甲的姜文英是7岁学绣花,9岁时母亲潘桃九看她绣花像个样了,便开始教她剪纸,并学画剪纸的图样。她小时候,施洞及附近的场坝上还没有纸张卖。她用的纸,是祖父乘船到湖南洪江去买来的,这是一般家庭不可能有的条件。姜文英的剪纸是以传统图案为主,背后都有故事。赶场天,母亲去卖剪纸,她也跟着。母亲一边卖剪纸,一边给人讲故事。从阿妈嘴里讲出来的故事有着细腻的女性色彩和阿妈独有的艺术见解,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她场场都听,故事也就谙熟于心了。母亲的手艺和故事她都学会了,创作灵感喷涌,憋不住地要创立自己的艺术。在场坝上,每卖出一张剪纸,她都要给人讲述剪纸图样上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苗族文化的最好传播。剪纸已经成为姜文英每天的生活方式,她一天能剪20张。
  偏寨的苗族妇女刘妹莎是从十二三岁起学剪纸的。母亲不让她上学,她每天午饭以后要干农活,但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压制不住的。每天早上的空闲时间,她常常去偷听村办耕读小学的学生们上课。特别是美术课,她听得着迷,真想钻进教室去和学生们一起提笔绘画呵。她说,我的画是以讲理的故事为主。我特别爱听老人讲故事,我的祖父活了一百多岁,他肚子里全是故事。冬天,我们坐在火塘边听;夏天,我们就在大树脚围成一圈听。老人一边讲,我就一边想像,老人讲的故事我都画,天下的故事我都想画出来。比如说,谷子怎么来,种子怎么来,人为什么要吃饭,以前的人没有米吃,先吃哪样后吃哪样,最后学会种稻子才有米吃。人怎么上天,怎么下地,怎么讲理。不断的讲理,就不断的出故事……一个故事她要画几天才画得完。一件苗衣只能画一个故事或是长故事的当中的一段,空白永远多于描绘,这又给刺绣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造访她的时候,她正在画《迪久和迪宝》的传说。故事里人物众多、情节曲折,要几天几夜才讲得完。她反复筛选,用自己的艺术眼光选择几个最典型的画面来绘制。我看她画了8张,画完之后接着剪。刘妹莎的剪纸造型能力特别强,绘画技艺熟练,有些“农民画”的趋向。她娓娓讲述着,随处流露出机智和幽默。她先是讲汉语,讲得忘情,就变为苗语。在艺术面前,人类的感情特别容易沟通。她那生动的表情和手势就是最好的翻译。
  刘妹莎在绘画的时候,觉得马的形象不如龙好看,就将它改为了龙。当地苗人接受了,买下来绣在盛装上广为流传。剪纸艺人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一个地区的服饰文化走向,也导致了新的文化变迁。对于这种改变,学界褒贬俱有。
  芳寨的苗族刺绣能手张姐绣花不用剪纸底样,也不用先画,她的手就是灵动的画笔。心有所想,纹样就能从她的手上绣出来。这种风格可以说是她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
  苗族的传说故事都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所以,剪纸和刺绣的纹样就有各种半人半兽,半人半神,人与植物、动物合体等等奇妙的纹样出现,具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剪纸除了一般技巧之外,档次的高低还在于文化含量,在于其间有没有布局精当的故事。

相关热词搜索:苗族 剪纸 故事 苗族剪纸故事多多 苗族剪纸 苗族剪纸教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