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杂技团:改革绽放希望之光】 贵州省杂技团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10年2月,日本各地刮起了一股来自中国贵州的“魔幻”风。   精彩绝伦的空中技巧、变幻莫测的手技表演、富有贵州特色的场景布置和充满了贵州民族色彩的服饰设计……由贵州省杂技团有限公司演出的主题为《魔幻》的杂技,让日本观众为之折服。
  然而,这曲《魔幻》来之不易。曾经,囿于体制,贵州省杂技团发展举步维艰;今天,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浪潮中,贵州省杂技团有限公司重装上阵,重登国际舞台。这不仅让贵州杂技人重获“新生”,也为贵州文化体制改革竖起了“标杆”。
  
  “天命之年”峰回路转
  
  贵州省杂技团成立于1958年,曾以创新节目《双钻桶》获摩洛哥国际青少年杂技比赛金K奖,被文化部誉为“出人出戏的表演艺术团体”。
  在文化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老体制下的贵州省杂技团曾经跟不上市场的节拍:演员青黄不接,人员更新受制于事业编制;艺术生产经费不足,无法贷款融资……杂技团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2009年,贵州省杂技团走过五十载春秋。在这个“知天命”之年,贵州省杂技团的命运悄然间峰回路转。是年8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在南京召开。贵州省杂技团被列入全国42家院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同时也是贵州省第一家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
  多年担任贵州省杂技团副团长、现任贵州省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的史新宇说,杂技团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虽然转企改制工作将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压力,但“挣脱了束缚,卸下了包袱,老院团才能焕发出新活力。”
  不走市场化道路,杂技团就没有出路。这是贵州省杂技团转企改制挂牌后领导班子的共识。要争取市场,就要放活思路。
  改革之初,史新宇亲自挂帅对杂技团自身情况和家底作了认真的盘存,对品牌效应、节目内容以及市场对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深入摸底核查和探寻。以改革促市场,以市场推改革,充分发挥广大演职员工的聪明才智,贵州省杂技团在市场化道路进程中实现了零的突破,取得涉外演出的首个订单。
  2010年2月,贵州省杂技团赴日本进行了历时半年的商业性演出,为公司创收近10万元人民币。参演人员收入达每月五六千元,初尝改制甜头,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
  
  “以人为本” 解“大难”
  
  梅红在贵州省杂技团工作了33年,42岁的她虽因年龄过大无法再登台演出,但面对改制,她并不抵制,相反,梅红对改革将给杂技团带来的新生与变革充满期待。
  梅红能如此“看得开”,全因杂技团“以人为本”的改革指导精神。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体制”。按照“不下岗,不失业”的原则,贵州省杂技团为离退休人员办理了退休手续,使其退休之后仍有保障,实现减员16人;其他人员则按照公司制的体制聘用,少部分人员保留旧的人事体制,招聘新人都用聘用制。同时,杂技团以“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返聘、分流、调动的方式,实现了人员体制的合理有效精简。
  “以人为本”解决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员工整编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实现了“老有所养,中有所事,幼有所归”的效用。
  除了人员的精简,改革过程中,让史新宇头疼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才的流失。“没有人才的支撑,公司难以开拓市场。”史新宇说。他意识到,市场化运营后,人才队伍的培养迫在眉睫。
  为此,杂技团运用省委下拨的100万专用资金租赁演员排练场地,从北京、大连、成都、重庆的艺校引进高端人才。还先后与贵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建立合作项目,与贵阳市好花红艺术学校联办杂技学员班,与贵州省物资学校合作联办了杂技专业班等,合作培养专业演职人员,培养后备力量。
  “以人为本”是贵州省杂团的改革之道,亦是发展之道。文化体制改革以此“道”贯之,对于贵州省杂技团来说,希望的曙光已经显现。史新宇相信,终有一天这曙光会化作冉冉旭日,喷薄而出。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省 杂技团 之光 贵州省杂技团:改革绽放希望之光 贵州省杂技团 当代贵州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