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析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目标,使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关键所在。为探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的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构建科学、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和体系,切实保障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探析;体制改革;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35―1.5
  
  21世纪是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各国的竞争也主要依靠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是一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生产方法以及新商业方法和组织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企业、国家的竞争力。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新竞争,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水平与质量。而知识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科技的发展,而我们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促进创新。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战略地位逐渐凸现出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背景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经济与社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也应及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 因此我们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创建更多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以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参与全球竞争的领域更广、层次更高、交流更频繁。这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是高校教育体制面临的全新挑战。因此,不断改进和创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增强时效性、针对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
  
  高等教育应注重基础,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一个合格的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还应该有较高的素质和不竭的创新精神。所以,高等教育应注重培养人才的人格、知识和能力。高等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对全能型人才的需要,采用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新型的观念、技术和理论,还能将这些新的观念、理论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教学问题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强化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这个理念,突出了本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有力地引导和促使高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教育,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建设上。如果学校不能实现教书育人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那么就更谈不上改革了。高校教育能否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是评价其改革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所以在当今社会,教学问题是高教改革的核心问题。建立一套全新的教学体制,不仅符合现实需要,也是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体现。
  1.要体现创新意识和引入竞争机制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应改革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旧体制,鼓励中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在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内容、科研体制上应突出创新意识。同时学校应引入竞争机制,适当推广试行教师聘任制,或者将教师的大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选择反响好的教师继续任教,使教师这一职业不再是铁饭碗,从而刺激教学的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发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独立思维,允许发表不同见解,同时还要实行全面多方位能力的学习考核标准。
  2.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以体现时代特征和需要
  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阶段,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出现多种新兴产业,这就要求人才的理论功底扎实,并能够掌握最新科技成果。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学习,传递知识,还要更多地激励学生思考。
  3.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以往的应试教育向来忽视培养思维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改变知识的单纯记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束缚,培养文理专攻型人才。近年来,社会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高校学生更多地侧重于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实用知识,忽视学习专业知识,缺乏人文修养。从长远考虑,这种做法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教学结构中必须纠正学生的“偏科”行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采取了在新一届本科生中施行暂不区分专业的做法,待到高年级时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划分具体专业,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地学习本门学科的知识,还能够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4.加强基础教育和选拔学术人才的有机结合
  高等院校中有很多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他们通过考研获得更高层次的学术深造,最终从事高校教学,充实了科研力量。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选拔学术人才意义重大。另外,一些院校的部分学科采取了本硕连读的办法,从本科生时就注重尝试选拔学术人才。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适应研究生的学习,缺乏学术精神,研究能力也不高,他们只想获得硕士文凭,为以后能够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目前,研究生还在实行应试教育,从而为一些善于考试的学生提供了方便,这不利于学术人才的选拔和高校的发展。因此,在新的高教体制里,高教改革要把基础教育和选拔人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革研究生考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发展。
  (二)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决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1.要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决策,务实建设,合理布置,突出重点
  高校在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的同时,要着力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促进一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传统学科优势,适当发展应用型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结构的综合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巩固一部分学科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进一步加强选拔和培训杰出人才,大力建设学术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并使其与特色研究型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相适应,在重大项目和平台的支持下,培育出一批在国外有较大影响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并能起示范作用的优秀创新团队。
  
  三、构建科学完善、符合国情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和体系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是高等学校实施行业自律,推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的重要制度之一,能够指导和促进高等学校办学,同时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高等教育应规范有序地评估,以政府为主导,坚持多元发展,使高等教育评估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得到完善,正确看待政府、学校、社会在高等在教育评估中的功能和作用,使高等教育评估逐步制度化、科学化与规范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和评估制度,努力探索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面向世界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实践体系,不断完善各类评估政策、制度及评估实践,为高等教育评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总而言之,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起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实现高等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08.
  [2]改革开放30年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取得重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8-10-13.
  [3]知识经济时代与高等教育改革[EB/OL].大学生校内网:http://www.省略/Html/jyxg/13060792_8.shtml.
  【收稿日期】2010年9月6日
  【作者简介】于胜利(1963― ):男,吉林延吉人,吉林艺术学院资产处教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析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意义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理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