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和”思想与当代社会_孔子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代社会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孔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坚持以“仁”为核心教化世人和治理国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现如今,孔子的思想依旧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以孔子的“和”思想为中心来看当代社会,对中国思想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思想;当代社会;多种含义分析;社会稳定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93-1.5
  
  孔子在历史长河中是举世瞩目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早年他以知礼著称,之后周游列国,广纳门徒,创立了儒家学派,他的思想也因此而广泛传播。经过岁月的风化演变,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依旧是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而孔子也视为东方文化的象征,视为世界文化的伟人。
  孔子的思想极其丰富,而本文将取其一点―“和”学说来谈谈自己的观点。《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挣乎!揖让而乎,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可以看出孔子对不争即“和”思想的论述。到了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和平依旧是人们常论的话题。当利比亚的战火再次燃烧时,这又一次提醒人们战争就切实在我们身边,民族问题依旧复杂。而孔子对“和”观点的阐释,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和”学说的形成
  中国“和”的思想文化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最早可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之中,意思是声音和谐。在接下来的《易经》中“鸣鹤在阴,故其子和之”,这里的“和”解释为和谐、和善、和美。《尚书》中“自作不和,尔惟何哉,尔室不睦,尔惟何战,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这里的“和”解释为对社会矛盾的解决。春秋时《国语?郑语》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这段说的意思是,要认可不同,要在不同的基础上达到融合,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到战国时,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和”观点,《论语?学而》中有:“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在此,孔子明确提出“和”学说的重要意义:“和为贵”。这段话表明,“和”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思想精粹,是在传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
  在孔子的学说中,“和”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在政治关系中,“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段话是说在处理政事上,为政猛,则这样政治酷于虎,为政宽,则民慢而无秩序。因此,此处的“和”就是宽和猛相结合的状态,只有做到宽与猛的融合,政事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其次,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段话表现出小人和君子在人际关系中截然不同的交际处理方式,同时,这段话也鲜明的体现出孔子交友的态度,对君子“和而不同”是肯定的,对小人“同而不和”是否定的。
  二、“和”学说在当代社会中的多种含义分析
  “和”是一种调和能力。《周礼?食送》中有:“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酱八珍之斋”,《经籍纂诂》中注释:“和,调节。”这里的“和”就是调和的意思。无论是社会,还是人自身,乃至人与自然都需要调和。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着矛盾,总是以摩擦的状态存在着,有一种拔剑弩张的气势。而人自身,如果想要长寿,也必须心平气和,所说的阴气与阳气的平衡就需要调和。
  人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因此要调和好人际关系。不仅如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今天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近期日本地震核泄漏造成世界性的恐慌,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只有做到了人与自然的调和,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和”是一种治国方式。在《论语?季氏》中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段话是说,有治国和治家责任的人有两个忧患,就是“不均”和“不安”。如果做到了“均平”,人在就不会有贫困的感觉,而这里的“均平”就是一种“和”。所以这段话中以“均平”治国也就是以“和”治国,“和”是一种治国方式。
  但这里的“和”即“均平”绝对不是平日所认为的“平均”,“均平”是按需求和按劳动进行分配,而平均则没有准则,是会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前苏联80多年的社会主义在一夕之间化为灰烬,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将来,只有做到“和”才能使社会稳定发展。
  和是一种理想型的社会。在《礼记?礼运篇》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就是人类社会达到的一种“和”的理想型社会,而要做到这一种境界,古今中外从未有之。当然要实现这种理想型的社会模式,不仅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自己的主人,国家选拔人才要以德才为标准,而且还应做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们生活富足。
  三、“和”思想对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仍然要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儒家“和”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是人与人的冲突,现代人高举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每个人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代世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爆炸,资源短缺,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的危机;最后是国家间的冲突,当代世界发展极为不平衡,多元对抗,民族性、区域性的战争仍屡见不鲜,社会危机深重。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多种其它的冲突,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和”思想是最好的观念选择。
  “孔子一方面属于中国,另一方面又属于世界,他的伦理道德学说,人文主义精神,是维系人伦关系和社会安定,促进国家进步,达到世界和平的精神力量。他是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讲信修睦,世界大同的主张,呼喊了人生修养和谋求人类幸福,达到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在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无论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之间,如果能坚持发扬孔子“和”的思想,做到互相尊重,友好合作,那么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就会慢慢缓和,朝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景迈进。
  “和”是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象征。无论是万物的产生和灭亡,人与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是思想观念,都贯穿着“和”思想,“和”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一种状态。现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一种多元化的时代,大国主宰世界的风潮已经逝去。“事实上,在贫富两极分化不断扩大,在城乡二元结构继续存在的情况下,建构和谐社会是很难得。”虽然现实的世界中,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仍时有发生,但无论外在环境怎样,人类应该做到和睦共处。在这里,儒家的“和”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就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新著.孔子论人生[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03).
  [2]钱逊著.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01).
  [3]陈广逵著.论语?通释解读与点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7)
  [4](清)阮元等.经籍纂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大众日报.1989.10.10.
  [7]朱贻庭编.与孔子对话[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张琦: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8级。

相关热词搜索:孔子 当代 思想 孔子的“和”思想与当代社会 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