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策略的理论研究|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包括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是一个可控制、可调节的动态系统。教师课堂教学控制是教师通过收集教学活动中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最佳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现代控制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421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它是一个可控制、可调节的动态系统。教学控制是教师通过收集教学活动中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最佳教学目标的过程,是现代控制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它是外部的、间接的控制。
  
  一、控制原理
  
  “控制论”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文,原意为“掌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意思。早在柏拉图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表示管理人的艺术。19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安培写了一篇论述科学哲理的文章,在进行科学分类时,把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cybernetigue”。20世纪,在美国科学家维纳等人的推动下,一门研究机器、生命和社会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新兴科学逐步形成,为了纪念安培在该领域的贡献,维纳将其命名为“cybernetics”――控制论。我们今天使用的科学的“控制”概念就由此衍生。控制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控制。控制的基础是信息,控制过程与信息反馈密不可分。控制论是一门哲学性、边缘性、基础性很强的科学,它一经形成,便被很多学科吸收,管理学是其中之一。管理中的控制是一种保证管理目标与计划实现的职能活动,它和计划、组织、评价等职能相并列。
   教育管理是管理科学的分支,研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职能,应是控制论在教育理论上的发展与具体化。
  
  二、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的应用
  
  教学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限制偏差的积累
  一般来讲计划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例如,对学生的大胆设想,教师给予漫不经心,甚至贬损的评价,一次的挫折并不能完全破坏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但这样小的偏差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会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目标的正常实施造成威胁。因此,教学控制就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累积”,影响目标的实现。
  
  (二)顺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在教学从有计划到完成这一段时间里,教学系统的内部要素状态、外部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例如,天气变化,造成人心理的压抑;领导突然听课,师生情绪紧张;学生调皮干扰了大家的思路;学校发生了重大事件……任何教学计划的实行都应伴有控制系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变化,并对上述因素带来的机会和威胁做出有力、正确的反应。
  事实上,不管科学的教学控制理论是否形成,教师对课堂控制的行为一直与教学活动或显性或潜在,或直白或艺术地相依相伴。在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往往是,也必须是主动(不等于学生是被动的)的。否则无法体现教育、教学的宗旨与教师的职业价值。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的职能首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双边互动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心智活动又要超越于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反审,履行他的管理职能、控制职能。
  
  三、现代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定位
  
  (一)教师课堂教学控制是外部控制
  如果把课堂控制分为内部自主控制与外部控制,学生了解自己认知的过程与特征,进行自我监控与调节,就是自主控制。目前,随着心理学中元认知理论的完善与推广,学生学习的自主控制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课堂控制的唯一方式。原因是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价值的最终体现者,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因此,使学生掌握元认知的理论与技术进行自主控制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外部控制。教师的控制从功能上来讲是教师教育价值的体现;从技术上来说,控制论的黑箱控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这种外部控制从不可能完全实现其目标,正如射手不能每一枪都命中靶心,但他必定要比未经训练的人命中率高。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认识能力、意志力正在完善中,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同时,又不能坐视教育机会的流失与资源的浪费,教师的外部控制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学生的自主控制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控制系统。
  
  (二)教师的外部控制是间接控制
  在传统教学控制中,控制常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操纵,学生是只有共性的抽象集合体。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进行,既规定了教授的步骤、速度、教师的提问,而且设计了学生必须做出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的思维如同被挤到一条狭长的甬道,只有唯一的目的地,不允许停顿,不允许有支岔,于是“控制”了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有的教师更为简单地把控制仅理解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生不许交头接耳,不许搞小动作,甚至双手必须背到后面,课堂静悄悄,便达到了“控制”;学生是教师活动的附属物,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倍受限制与约束,机械记忆成为应付这种课堂最有效的办法,个性、天赋、奇思异想在这种控制中被磨灭。数年后,毕业的学生如同作业线上的产品,规格、特征、功能几乎重合。教师的控制是一种间接控制,是对信息的控制,是对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是在尊重个性,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前提下的控制,是对学习结果的控制,更是对学习过程的控制。
  
  (三)教师的课堂控制是权变的
  以劳伦斯为代表的管理权变理论认为:管理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因为管理对象和环境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管理方式是管理情境的函数,即y=f(x)。管理方式、手段y要随着环境与对象x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没有固定不变、静止的万能控制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流动的,即便是一堂课,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都可能交替排列;同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不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绪、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对于现代教学中教师能对课程内容正确的再认识,善于表达只能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优秀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也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驾御能力。
  
  (四)教师课堂教学控制过程就是对课堂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过程
  影响教师教学控制的变量很多,有物质因素、心理因素,有个体因素、集体因素,也有稳定性因素、不稳定性因素。在教学行为发生之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环境的特征,即明确稳定的不可控因素,以便使被择方案顺应这些既定的教学条件。首要环节是观察――信息的收集。申农曾说过:“信息就是运动着的事物的不确定的东西”。学生的目光、面目表情、体态语言,回答问题、练习中体现的思维路径,以及学生集体对课程的态度等都是信息的来源。掌握这些信息后,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经验或类似的经验中,一方面划分学生的类别;另一方面,反审自己,并与教学目标相对照;最后拟定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施。
  
  (五)教师课程教学控制是师生交往的特殊方式
  这种交往不是对学生的监管,控制的状态不是拘束、紧张,训斥、惩戒不是真正的控制手段;同样,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控制的状态更不是混乱、无序。因为教学毕竟是目标性、指向性、时间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不等同于课下的师生交往。在这两极的交往方式之间存在着许多控制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成功的教师控制的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师生间已经建立的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兴趣、成就感、竞争、参与是教师控制的“夏楚二物”。
  
  四、现代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策略的特征
  
  (一)主体性
  课堂教学控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策略,使教学状态达到一个度,这个度首先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自动、创造性学习行为。主体性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规定,而且也是学习目标的规定。现代教学目标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只有在自主、主动、创造的学习行为中,才可能内化积淀相应的学习素质。控制职能是为保证目标的实现,现代教学目标有单纯追求知识占有量到综合素质培养的转型,决定了教学控制由单纯的行为约束,思维的牵制到体验学习的主动性、亲历性、探索性的转机。
  
  (二)愉快性
  学习愉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它与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紧密联系,是个性倾向的结果,又是一种行为体验。学习愉快不只是单纯的快乐,而往往伴随着惊异、觉悟、希望、尊重等等复杂的心态。教师的控制在于诱发这些与愉快相伴的复杂的心态,而这些心态也是以学生体验学习的亲历性、创造性所带来的学习自由、成功为动因的。现代教学的控制是以人为本的控制,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而非单纯的认知体、占有知识量的机器。
  
  (三)个体差异性
  教学控制的对象不是虚拟的、抽象的,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全部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认知结构、学习风格、交往能力等的差异。不同的学习风格,有的习惯于场依存性,例如,善于把生词放在课文中识记;有的属于独立性,例如,善于没有背景资料单独识记;不同的交往能力,有的惯于独立思考,有的喜欢小组合作……但现代教学毕竟面对的是复合的教育对象,教师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不可能调动所有的要素针对所有的不同需求,控制的个体差异性是相对的,表示的是调控行为的趋向。
  
  (四)三维世界和谐统一
  三维世界即外部的实在世界、内部的心理世界以及行为世界三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系统。外部的实在世界指教学设施、技术装备等物质条件以及物化了的精神活动产品,如教科书、教学软件等;内心世界指师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行为则是课堂内讲述、聆听、提问、应答、练习、操作等外显活动。三者统一于教学控制系统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造成整体的失衡,只有达到三者的有序,即结构的序,才能实现调控功能的有序。
  
  参考文献
  [1]俞克斌.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宋月丽.学生控制模式与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心理科学,1996,(2).
  [4]李康.教学策略及其类型探析[J].西北师大学报,1994,(2).

相关热词搜索:课堂教学 理论研究 策略 教师课堂教学控制策略的理论研究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