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收获与体会:于文文体面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编者按:于文是人民中国杂志社记者,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参与了画册和展览的筹备及实施工作。时间虽短,但感触却很深。他回顾紧张的4个月工作,把收获概括为“长见识,长本事”……
  
  在活动筹备中,我的日常工作非常繁琐。一方面,要面对驻日本大使馆、展览的协办单位森大厦、展览的布展公司丹青社 ;一方面,要向外文局领导及时传递信息,要协调翻译和设计公司,制作宣传册、样书、宣传品等等。
  第一次出访日本时,领导向我提出具体要求:工作必须有条理,做之前先想好。信息要分目归类,形成系统,便于随时添加修改。汇报或传递信息,要简洁明确,便于对方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正确的判断。我很受启发,意识到自己工作经验不足的同时,感到思路清晰了许多,信心也增加了许多。
  此后,我实践、总结、修改着工作方法,渐渐进入正轨。6月30日,临时接到通知,带两位技术人员赴东京六本木考察展览场地,并与布展公司协商展览方案。这又是一次考验。由我带队,安排食宿生活还好说,面对有备而来的日本人,能否谈出成效,心里没底。如果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经费、耽误时间,乃至以后的工作都可能陷入被动。
  这次,我在临行前作了充分准备:整理领导在行前会上的要求 ;罗列与日方商谈的内容,请同行的技术人员修改、补充;在国内就安排好考察与会谈的时间等。4天日程满满当当,同事开玩笑说,到了东京,钱都花不出去。效率高、信息全,回国后,布展方案很快被制定出来,备展工作顺利展开。
  同样,在项目中,突发情况随时出现,唯一的办法就是面对情况、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行动。
  开幕式当天,离仪式开始还有2小时。日方提出:剪彩仪式背景音乐的控制由中方人员负责。日本的会场、日本的设备,为什么要中方人员放音乐?几经交涉,日方坚持,理由是不知道中方要求的音乐效果。最后,任务落到了我头上。
  说实话,除了记得播放程序,我就剩下紧张了。但是,领导在一旁指导、鼓励,我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顾那短短的6分钟,至今不免心跳加速。而那种情况下,只能面对,只能坚持。
  这次图片展是“感知中国”的一个系列活动。日本参观者通过图片、画册、家具、宣传片、形象代言人、乐队感受了中国。同时活动现场内外我也感到,我们每个工作人员似乎都起到了向日本宣传中国的作用。
  在展厅,我穿的唐装吸引了几位日本参观者。他们问我 :“中国人平时也会穿这样的衣服吗?”我回答说 :“当然穿,而且这种风格的衣服在近几年很流行。繁华的商业区,就能看到穿唐风服装的女孩子,很漂亮。”我又补充道:“如今的中国,服装种类很多,人们穿衣也越来越个性化,每个人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他们又问:“穿漂亮衣服骑车上班,不怕弄脏吗?”我忽然意识到,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那个多数人骑自行车的年代。我说:“现在拥有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出门乘出租车的人也多了,加之公交线路发达,骑自行车的人少了。”
  一件衣服,引起了一段谈话,让日本观众对中国有了一点了解。也许正是这一点了解,成了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契机。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人是外宣的能动主体,作为一个外宣工作者,应该主动地起到宣传的作用。
  在日本一家很小的饭馆里,我旁边的一个素不相识的日本大学生(青年人)问我:“中国人都讨厌日本人,为什么?”
  我震惊。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难道就是这样的形象吗?绝对不是,我想,和我们一同工作的森大厦、丹青社以及其他的工作人员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的活动传达的是友好的信号,中日双方共同努力的过程,就是相互交流、增进理解的过程。在最后一晚的撤展中,我和森大厦的铃木先生共同拧开了一根钢管,他高兴地说,“日中合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很感动,也很欣慰。他的话,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是对这次活动的肯定。从笑容里,我感到他对中日两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铃木先生和那个大学生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获得的信息不同。大学生看到的是媒体对中国反日游行、抵制日货的反复报道。铃木看到的是传播友谊的图片展,感受到的是中国人的友好。可见,日本受众需要也有必要听到来自中国的真实的声音,人民中国杂志担负着这样的使命。另一方面,选择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人感同身受,不是捕风捉影,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次活动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团队是个团结、温暖的集体。同甘苦共患难,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也深信在这样的团队下我的同事和我会不断地攀登外宣工作的新高峰。
  责编:赵 丽

相关热词搜索:收获 体会 于文 于文:收获与体会 收获与体会 实训收获与体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