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了解德国的“窗口”]了解德国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金龙,一个土生土长的德国人,1990年至1993年曾在上海留学。来到中国工作前,他还在德国《商业周刊》总部和新加坡分部工作8年,目前是德国《商业周刊》驻华记者。近日,笔者在北京采访了刚刚从上海世博园参观归来的金龙。
  
  千挑万选的“解说员”
  
  金龙告诉记者,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有个突出的亮点,那就是两位一直伴随参观者的虚拟“解说员”严思和燕燕。在德国馆里,参观者随处可见德国男青年严思与他的中国女友燕燕写的明信片,除了他们的照片,参观者也可在“能量球”旁看到这两位青年扮演者,为参观者用尖叫给“能量球”提供动力加油助威。这两位虚拟解说员的心灵交谈为德国馆展览增添了几分生动性。金龙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创意,据他了解燕燕是一个在德国生活了8年的华裔女孩,严思是德国本地的一名学生,他们是从上万名候选人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能用中、英、德三种语言流利表达。至于大家在世博馆里看到的能量球旁边的“严思”和“燕燕”只是他们的现场扮演者,真正的严思和燕燕都在德国。金龙说,他希望所有来到德国馆游客也能理解这个创意背后的深意。典型德国元素塑造传统德意志
  笔者问金龙,在他眼中德国馆传递了哪些来自德国的理念?他回答说,这个问题对他来说很有意思,德国馆是德国工商部在科隆的贸易会上承建的一个项目,从整个建筑外观形态来看是典型的德式建筑。当金龙走进德国馆,他感觉展览设计使用了很多在他和许多德国人看来老旧但却能代表德国形象的典型元素。他强调说,这些元素对德国人来说简直太司空见惯了。比如刚进入德国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国最美的风景画面,像莱茵河、新天鹅堡还有绿地这些“老景点”。二楼主要表现德国的田园生活,这时你会看到德国典型的木格子上和钟表里会咕咕叫的木制小鸟,也许这些对于身在其中的德国人来说毫无新意,金龙更希望德国馆能展现的是德国当代音乐和现代建筑,但他认为,对于来自其他国家的世博会游客,尤其是中国人来说,传统的德国景观不失为一种让外界了解德国的很好的方式。
  
  异曲同工的德中展览主题
  
  德国馆主题“和谐都市”与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问金龙如何理解二者的异同,他说:“我们都认识到今天城市人口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超过了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在激增,我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此时提出,是很适时的,其主旨和心愿都是希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城市生活更和谐,我们都希望能够为城市发展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之道,为此德国馆也力求推出如何让城市人生活得更舒适、更干净和更方便的理念。”
  说到德国馆里有关现代的科技展示,金龙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德国政府一直把国家建设重心大部分放在德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在这次世博会上德国馆也着重展示了新能源、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现代技术。在提到德国馆屡屡见诸报端的“能量球”时,金龙兴奋地说,在城市动力之源展厅中的“能量球”,号称德国馆镇馆之宝。他个人很怀疑这个球是不是依靠人们的尖叫声就能够运动起来,他说,对此他持保留态度,但参观者对“能量球”还是兴趣盎然。金龙说,除了科技,在德国馆中参观者也会看到关于德国城市人的生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在二楼的入口大家会看到烤香肠之类的德式烧烤,能感受到真正的德国人在城市里的生活面貌。德国馆还展示了德国人最引以为自豪的产品。尤其是生产这些商品的公司,也抓住这个商机,希望通过世博会扩大影响,推广品牌。
  金龙不无遗憾地说,他只在德国馆的外观上看到一些太阳能板、风力发电系统和一些白色的休闲椅。他希望德国馆能更多表现诸如德国领先世界的水处理尤其是废水处理技术。
  金龙还提到5月19日是德国馆日,按照计划从18日到20日,可能会举办一些音乐会活动。在这6个月里,德国馆还会准备地道的德国食品,比如香肠、肉肠,款待八方宾朋。他肯定地说,上海世博会打开了一个世人了解德国的“窗口”,并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投资巨大期望商业回报
  
  在经济危机条件下,德国在整个世博会的德国馆建造和运营上投资了5000万欧元。在回答笔者有关德国是否期望通过参与本次世博会能帮助德国经济走向复苏这一问题时,金龙说,最近几年,在德国不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虽然他们都不同程度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还是不断发展的。据他观察,近期上海世博可能不会对这些公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将来上海世博在这些公司的公关关系、企业形象和业务拓展方面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他举例说,德国汽车厂商、阿迪达斯运动鞋和日用品生产商都在此列。
  
  体验式报道世博
  
  金龙谈到他所在的德国《商业周刊》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跟北京奥运会有所不同,奥运会他们从开始前的9个月就开始在报道,每隔几周就围绕奥运做一些连续性的报道。但对现在的德国人来说,尤其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后,他们会问,在全球化信息时代,通过浏览网页,人们就可以洞悉世界各个角落的变化,还需要通过世界性的展览会了解外界吗?所以为了吸引德国人对上海世博会的注意力,金龙和他的同事们着实费了些心思。首先,他们针对世博报道了一系列专题,其目的是通过世博会,更多地呈现上海这个城市在过去二十多年里的发展变化:上海如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甚至是亚洲的金融和经济的一个增长点。他们的报道还包括世博各个场馆和建设过程中一些科技创新的典型范例。此外他们还采访了很多与上海世博会有关的人物,给网站做了一些配套的报道,如展示德国馆的图片等。金龙说他们还根据在上海本地做的采访作出了很多个性化的推荐,比如他们实地去了上海的很多餐厅、酒店和反映上海夜生活的酒吧等地,这些报道都是经过体验之后写的。有关世博会的报道最主要是从城市最佳实践区里选取的,因为他们觉得那里很具有代表性。5月18日至20日,《商业周刊》还会配合德国馆日做相应的报道。一些在上海常住的德国人的故事,也备受他们关注。金龙说。等世博会开幕以后,上海世博真正的影响传到德国,德国人看到更多的图片和报道,也许就会对世博会的看法有所改观。
  
  责编:雪石

相关热词搜索:德国 窗口 世界 世界了解德国的“窗口” 了解世界的窗口 世界的窗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