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新宣言_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变化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迎来“而立”之年。   30年前的这一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实现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后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大会,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了长达一个半小时、1万8千多字的讲话,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高度总结,并明确了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现任常委、前任常委,中央党政军各部门高层,各民主党派中央以及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共约6000人出席了大会,其中更包括许多亲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的前领导人。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内重要网站对大会作了实况直播。
  在中央纪念大会举行的同时,为期4天的中央高级别的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也在北京京西宾馆拉开帷幕。而在此前,在中国媒体和民间各界,有关改革开放30年的报道总结和各种纪念活动,已大规模展开。中央的纪念大会和汇集了223名政要和学术精英的理论研讨会,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当前,中国正站在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和第二个30年的关键节点上,30年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的未来,弥足珍贵。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即将进入新的阶段,过去30年的改革历程和经验将成为新阶段的战略背景和发展起点。
  为把握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精神,记者对多位权威专家和此次理论研讨会的参会代表进行了采访。
  
  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总结
  
  “这一次的报告是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与前瞻,既总结历史,又展望未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总结”,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说,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用历史总结的方式来凝聚党、教育党、提高党,是最富智慧、最为娴熟的做法。历史总结有助于凝聚和团结人心,对于教育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党的中高层干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党长期发展和不断进步的成功经验之一。
  “这一次的报告中充满着信心,是更上层楼的总结”,已届七十高龄的叶笃初教授谈起报告十分激动,他举例说,报告将改革开放与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提并论,称之为近百年来中国发生的“第三次伟大革命”,“这一新提法对改革开放30年给予了高度评价,非常激励人心、鼓舞人心。”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叶笃初认为,不同于中共十四大、十六大、十七大等党代会上先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进行的总结,这一次的总结时间跨度最长、概括最为全面,“不同于阶段性总结,这是一次时代性总结,分量很重,这标志着中国的发展翻过了跨时代的一页,今后中国的发展将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谢春涛具体分析说,报告的脉络非常清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11个方面高度凝练地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不凡业绩;二是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概括成“十个结合”,并进行了充分的展开;三是就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向作了4个方面庄严宣誓,即“四个一定要坚持”的提出,回答了今后的中国“将是怎样的发展前景,应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问题,有利于形成继续改革开放的共识和氛围,有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在作报告的过程中,总书记用坚定的语气说出了这‘四个一定要坚持’,这样的提法和力度都值得关注。”
  “报告的核心在于对30年经验的总结,对于‘十个结合’要总体来看,把握其内在的互动关系”,叶笃初告诉记者,这次的“十个结合”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个结合的展开。“十七大报告中的提法是比较集中的,而此次的总结则更加全面、充实,现实针对性更强,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推进和加深,并回答了某些人普遍关心但在认识上存在疑惑和不解的问题,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
  随着中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之近期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压力增大,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两难问题和复杂情况开始浮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令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对改革开放和中国未来发展道路选择的困惑和疑问。
  对此,胡锦涛的讲话强调了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这种种困难,并坦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同时用三个“世所罕见”对中国在前进道路上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巨大挑战作出了高度概括。
  报告提出,在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和蔓延的情况下,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继续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如此,报告还多次提到艰苦奋斗,这对于当前全党全国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今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的关键仍然在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叶笃初提醒说,报告中“十个结合”的第三条和第十条集中回答了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的两个关键问题,内涵深刻、富有新意,“这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87年历史的党,在执政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这次报告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用更广的视野,所作出的理性的思考”,在长期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经济学家常修泽教授看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这些困难和风险,就需要以过去30年的宝贵经验为科学指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四个一定要坚持”,则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信心和战略考虑。
  
  渐进式改革的成功
  
  一个个事实、一组组数据,凝练成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不凡业绩。30年里,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图景中,有辉煌亦有波折。“而立”之年,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走向成熟。
  此时,总结提炼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而举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目的也正在这里。
  在1989年、1999年,纪念改革开放10周年和20周年的理论研讨会上,常修泽教授的论文都曾入选,作为亲历者,他告诉记者,这样高规格的纪念研讨会每10年举行一次,会上来自中央、各省区市的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参会代表将对于中央纪念大会的报告展开讨论,并将提交研究论文,在会后汇编成册。而参会者带来的这些论文都曾经过层层遴选,可谓好中选优。
  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此次会议的参会代表共计223人,分别来自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政策研究室、中组部、中宣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国资委、教育部等数十个中央、各省区市的党政军重要部门和科研机构。在4天的会程中,他们现场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进行分组讨论和大会发言,会议在2008年12月20日李长春同志作重要讲话后闭幕。
  梳理和盘点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和得失是参会代表的主要关注点,因为,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参考和基石。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分析说,中国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举世称道的成功范例。而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诸多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宝贵经验。这包括: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改革理论;坚持发展标准,紧紧扣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合理引导,正确处理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循序渐进,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坚持因时制宜,把握与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坚持继承创新,科学对待原有体制基础;坚持兼收并蓄,合理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坚持综合配套,实行各项改革的协调互动;坚持规范操作,推进改革措施的法制化建设等。
  
  应该说,这些经验,大大丰富了人类建设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发展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有这些经验,进一步廓清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中国采取的是相对温和的渐进式改革方略,这可以视作中国改革道路一个重要的独特之处”,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常欣从改革的理论指导、性质、方向、路径等12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她分析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发展绩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改革是根据本国特定的国情,独立自主并创造性地进行制度选择与制度安排,使市场经济制度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形成内生诱致性和自适应的制度变迁轨迹,由此避免了强制性制度移植和输入以及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正因如此,中国改革的国别特色和“本土化”制度创新模式成为转轨经济中独树一帜的模式,在国际上被冠以“中国模式”。
  “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前景辉煌,但是,前进的道路仍不平坦”,范恒山认为,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基点上,以更加缜密的思路,用更为科学的方式,花更大的气力,把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努力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智慧与魄力应对“后30年”
  
  “未来的30年,将是完全实现现代化的30年,对国家、中华民族、十几亿人民来说,是一个全面振兴的时代”,叶笃初说,“这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将非同一般,很难有一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和我们相比较。”
  “以北京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为标志,中国改革的第一个30年‘这一页’已经掀过,中国改革即将进入下一个30年的新阶段”,展望未来,常修泽认为,下一个30年历史赋予我们中国所承担的,将是类似奥运“五环式”的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环环相扣,共进共荣。完成这些任务,还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谈及此,范恒山分析说,改革进入新阶段,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和风险性大大增强。一方面,比较容易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当前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时期。不仅如此,经济体制改革本身的深化,已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紧密连在一起,改革真正成为庞大的系统工程。
  另一方面,社会对改革效应的预期普遍提高,对改革成果分享的要求明显增强,改革的“目的性”日趋直接和强烈,改革已从以“破”为主,转变到“破”“立”并重和寓“破”于“立”,其建设性要求明显增强;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与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特别是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有公平的机会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下一步改革面临的诸多挑战,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魄力来应对”,常欣认为,面向未来,改革正处于关键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
  改革将进一步向传统体制最核心的部分深化,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攻坚的任务越来越重;改革将进一步向全面制度创新的方向提升,改革的系统性越来越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不平衡向平衡、由难持续向可持续的转变,还要因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以及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新的发展框架,对改革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统筹协调好国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又要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利益格局下趋利避害,改革的风险性越来越大;对于改革的领导者而言,也面临着完善改革方式和增强改革动力的艰巨使命。
  2009年是第二个30年的开局之年,针对当前的各种复杂矛盾,常修泽建议,抓住国家“力促经济发展”对改革所形成的“倒逼”态势,主动顺势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经济入手”推进政府改革,应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争取在垄断行业改革等几个重点领域取得突破。面对下一阶段的改革任务,改革的战略思维需要拓展和提升,需要寻求市场化和社会公正这两个方面的“最佳平衡点”。他认为,在推进市场化时要防止“权贵”,在寻求社会公正时要防止“民粹”。
  受访的专家特别提醒,讲话中,“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提法是富有新意的”,也是未来建设的重点。因为党的状况、党的领导的状况和自身建设的状况,将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核心作用。其要点有二:
  一是十个结合中的第三条,提出解决好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地位之间关系的问题。现在党群关系很重要的就是,要人民群众参与,发扬民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来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针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后,一些领导干部官气十足,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人民的勤务员,以及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同时,“这也有针对性地回应了近期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及政治建设等领域提出的问题”,叶笃初说。
  二是十个结合中的第十条,提出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其实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叶笃初说,党员干部如何改造主观世界,胡锦涛总书记在这三年中不断讲,并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部分。比如现在不断地搞教育,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不断抛弃旧东西,接收新东西。
  从根本上说,今后30年,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四个一定要坚持”中的“一定要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好地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叶笃初认为,这其中包含了中央要着力解决此前由于社会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伴生的许多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提出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思路。而近期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出台正是要把“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望新闻周刊》2008年第53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宣言 中国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新宣言 改革开放宣言书 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