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记者:要补好政治和实践这两门课]2018美国政治庇护新规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新闻事实的存在是千姿百态的,如果年轻新闻记者缺乏丰富的生活实践和政治素质,那就识别不了新闻。即使发现了,也不能够很好地深化主题,甚至与党的大政方针、当前形势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就要不断学习党的政治理论、政策方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按照党性原则处理新闻工作,这不但是掌握新闻舆论导向的有力武器,更是识别客观事物有无新闻价值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只有坚持不断地进行政治理论和政治方针的学习,才能够明确当前党和政府抓的问题是什么,党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以及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曾指出:在新时期,新闻记者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向新闻人提出的新要求。作为记者,脑子里要经常思考上级有什么政策法规、重要决定要让老百姓知道;老百姓又迫切希望了解哪些情况,获得什么信息;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只有找准结合点,并把它反映出来,新闻才能为受众所喜爱。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掌握这些基本理论是首要的、必需的。政治敏感反映在记者对社会形势敏锐的观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准确而迅速的反应能力。年轻记者必须学习政策、关心国家和自治区的工作大局。只有这样,才能在每次采访中,马上想到与之相关的工作大局及政策,才能判断将要写出的新闻报道是否符合政策。
  一位从业多年的新闻工作者说:不到新闻现场就写不出好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信赖的记者。
  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然而一般情况下,记者采访多是看现场、要材料,很少与群众亲密接触。由于新闻工作时效性强、节奏快,记者外出采访大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就使得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成为“观光者”的角色。
  “80后”的年轻记者大多受到了新闻专业教育,创新意识强、接受意识强,但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普遍缺乏对生活的接触,从而也就很难俯下身子贴近百姓生活,更难提“三贴近”了。为什么要关注民生?虽然笔者从事新闻工作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贴近老百姓的重要性。只有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才能写出好的报道。现在文字记者都拿起了相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反映社会参与生活,无疑记者的镜头就应该对准社会方方面面,扎扎实实地深入生活,融入百姓;以平民的视角,关照生活、反映生活。记者的新闻源自于生活,新闻就存在于乡土、草根、街头小巷……
  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首先要多走多看,多问多拍。记者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是应该跟着新闻事件走,到新闻发生的第一线,到突发事件的现场,到寻常巷陌、百姓人家。年轻记者,一定要铭记“业精于勤”的格言,让自己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多走多看,多问多拍,多学习,多请教,让自己的脚下“长”出新闻来。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现象十分庞杂,要从中发现和抓住新闻线索,发掘其新闻价值,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做社会的观察家。但观察并不是旁观,记者必须亲身参与,细心体会。
  笔者参加工作已快5年,深感要想做到称职、甚至是出色并非易事,这其中除了过硬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不断地增强政治素质,同时俯下身子,扎根生活。深入基层中才能够写出一篇篇激动人心、感动社会的优秀作品。而只有准确地把握党的方针政策、领会中央精神,才能胸有成竹。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运笔自如,这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特征所决定的。有经验的新闻记者大都注意吃透“两头”,即上头的政策精神和下面的社会情况,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新闻记者才能认识全局、把握全局,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事物,发现有价值的新闻。
  政治敏感对于新闻记者来说,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学习,经常坚持看党报的一版,同时也要深入实践、勤于思考,发现线索多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深化主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和培养。新闻采访不单单是情况的简单罗列,而是透过现象抓本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不管是政治敏感还是新闻敏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增强。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实践 记者 政治 年轻记者:要补好政治和实践这两门课 母亲节小记者采访实践课 母亲节图片大全2017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