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慈善企业 [2009中国十大慈善新闻]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9年过去了,我们一如既往地怀念它。而今年怀念的形式又与已往不同,我们挑选出十条我们认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新闻,用新闻事件的形式,展示2009年中国公益慈善的走向。并以期每一条新闻能够代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方面。
  在这十条新闻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演变;在这十条新闻中,我们能看到政府的开明与进步;在这十条新闻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前慈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总之,喜、怒、哀、乐填充了2009年的慈善历史,而在这年度慈善史中,我们看到了一切。
  我们将之记录,为之反思,以期在2010年,中国慈善事业不再走回头路。
  在评选过程中,我们的专家评委们做出了三条评选标准。第一,慈善新闻首先应该强调它的新闻性,这些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行业关注度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第二,突出它的民间性,这些事件涉及的主体主要是公益慈善机构和社会非政府组织;第三,兼顾它的引导性,这些事件反映的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注重它的全面性,这些事件显示的是公益慈善领域在一年中的整体状况,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负面和带有争议性的。
  经过专家评选委员会评审出的2009中国十大慈善新闻是:
  【一】温家宝救助白血病儿童
  【二】曹德旺陈发树热捐股权
  【三】爱心包裹引发慈善浪潮
  【四】非公募基金会倡导自律
  【五】公盟遭税务处罚被取缔
  【六】风灾见证海峡两岸亲情
  【七】学者披露救灾善款流向
  【八】中华骨髓库捐者逾百万
  【九】民间组织现身哥本哈根
  【十】24基金会质疑免税新规
  
   专家评选委员会名单:
  评委会主任:
  王振耀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徐永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评委(按姓氏笔画)
  刁海峰《环球慈善》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冯立志 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副主任
  边晓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处长
  石正茂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
  李利 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
  李亚东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部长
  刘佑平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
  刘存学《环球慈善》杂志社常务副主编
  何大章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陈爱民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宣传部部长
  金锦萍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博士
  秦国英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温家宝救助白血病儿童
  
  事件回放
  2009年2月16日下午2时49分,温家宝总理结束在天津的调查研究准备乘坐火车返回北京时,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室遇到了来自张家口的两周岁的白血病患儿李瑞小朋友。当温家宝总理得知李瑞因为家庭困难看不起病,母亲准备带他回老家时,当即嘱咐随行工作人员安排孩子到北京治病。
  在媒体报道后,小李瑞被安排入住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工作人员还为他募集了捐款,并交到了孩子家长手中,其中温家宝总理个人捐款一万元。
  在温家宝总理的号召下,来自李瑞家乡蔚县和张家口的有关人士也送来了捐款,蔚县和张家口市各捐款5万元。
  随后全国的爱心捐款汇聚到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开始为李瑞集体会诊,小李瑞的生命路线得到了改写。温家宝的举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好评,有网民认为温家宝应该获得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
  李瑞的幸运仅仅是个人,相对于李瑞来说,大量的患病儿童还是不幸的。鉴于此,2月28日,温家宝总理来到中国政府网与网友交流时说:我要想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如何建立儿童重大疾病的救助制度。那天在火车站,我并没有把这个孩子的事情交给地方政府去办,而我出于一个普通人的同情心,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凑些钱来给他治病。但是,我毕竟是一个总理。因此,我要想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就是如何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如何建立儿童重大疾病的救助制度。这些事情我们都在做着,但是我们的力度还不够。我们目前对于疾病救助的中央财政也安排了大约每年96亿,这点钱应该说是杯水车薪。对于这么多的孩子要救治,我倒想了一个可能做到的办法,就是要广泛地发动群众,建立儿童大病救助金制度,这件事情可以立即做起。另外,我们对于现在很多特殊的传染病也加大了救助和支持的力度。
  在温家宝的号召下,随后各地民政部门开始研究制定儿童大病医疗保障制度,以期让更多儿童享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治疗。
  
  民间声音
  中国政府网网友:感动于您救助白血病患儿,这样的孩子很多,总理,仅凭您一己之力救不过来,应该建立一个制度来保障这些孩子。
  新浪网网友:看后让人感动流泪,又让人心潮起伏。总理的指示和爱心总是“偶然”和有限的,只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是穷人的“救命稻草”。此时此刻,让我们向总理致敬,为百姓祈福,一起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网易网网友:看完报道很高兴,也很悲哀。喜的是李瑞有了病愈的希望,悲的是还有几百万患者,他们看不起病也没有如此幸运,谁来给他们活下去的可能性?
  
  新闻解读
  总理自掏腰包为民解困,不算什么新闻;但因此引发其对制度的思考,由解一人之困进而解万民之困,并引起政府、民间的良性互动和呼应,无疑已成2009年中国慈善的一大热点。
  (刘佑平)
  
  曹德旺陈发树热捐股权
  
  事件回放
  2009年,曹德旺、陈发树这两个福建老乡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二人都发起成立慈善基金会,捐赠的资产也均为股票;二人的慈善行为却又都引起舆论的质疑;截至年底,二人的慈善举动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圆满完成。
  2009年2月,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在福建辖区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表态,他将捐出70%自有的福耀玻璃股份。事实上,2007年8月,曹德旺就第一次向福建省表达了捐股份的想法,但该事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
  10月20日,新华都实业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宣布以个人出资的形式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资金形式全部为陈发树个人所持有的流通股股票,如果捐赠成行,83亿元的规模将使该基金成为国内最大的慈善基金。但是让陈发树,包括这只基金的具体运作者唐骏没有想到的是,他们遇到的质疑要比曹德旺多得多。质疑主要有三:捐钱目的为哪般,是不是为了避税?到底捐了多少钱,是83亿元的股权还是83亿元的红利?捐的钱如何管理,是不是该交给第三方?
  曹德旺、陈发树的捐献动机,在此我们不必考虑,无论其为何捐赠,只要用于公益项目,对中国慈善来说都是件好事。但他们遭遇的是技术性难题,那就是2003年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也形成了一道障碍,“企业持有的股权和债权”并不在规定的“对外捐赠的范围”中。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财政部推出《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为了引导企业规范地开展公益性捐赠,《通知》此次明确,由自然人、非国有的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投资控股的企业,依法履行内部决策程序,由投资者审议决定后,其持有的股权可以用于公益性捐赠。2009年,政府为企业家的爱心捐赠打开了又一扇门。
  
  民间声音
  网易网网友:即使是炒作,还是很佩服曹德旺和陈发树,具备这种勇气和智慧的人生境界,在我国这个环境里的所谓富豪的人,恐怕一生都很难达到。支持!
  腾讯网网友:首先感谢陈发树先生,同时也希望这个基金能做一些目前政府不做或者做不到的真正利国利民的好事!其次,我希望中国的富人们在成立基金会或捐献时能够考虑到全局,不要将钱投给容易受人关注的项目,更多少人问津的领域也应该被关注。
  
  新闻解读
  在过去一年里,从曹德旺到陈发树积极捐赠股权的行为,将企业家捐股行为推上了一个高峰,数量巨大的股权遭遇了过去所有企业及企业家都遇到的现实问题:股权能不能被用于公益性捐赠。
  但2009年,这个问题被曹德旺、陈发树的热情推上台面,民间、政府开展了良好的互动,形成一个热潮,整个年度,几乎都在思考股权是否能够被用于公益捐赠,以及如何规避股权捐赠的风险。财政部出台《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股权有关财务问题的通知》,被舆论认定是对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企业家捐股行为作出的回应。正如《通知》中所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公益意识的增强,企业对外捐赠出现了新的情况。
  这个贯穿全年的新闻事件,在年末终于落下帷幕,结局也较为完满。这是一次民间热情与政府法令的碰撞,碰撞的结果相对来说是好的,体现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进步,也展现了中国政府越来越开明的态度。因为,这一《通知》的出台,使得环境较之宽松,也能让更多企业或企业家投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可以说,2009年的曹德旺、陈发树捐股事件,是可以写入中国公益慈善史的,虽然步履艰辛,但是态度明确。
  (宗新)
  
  爱心包裹引发慈善浪潮
  
  事件回放
  2009年4月26日,中国扶贫基金会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为契机,发起一项全民公益行动项目――爱心包裹活动。中国扶贫基金会依托中国邮政网点在全国开通3.6万多个捐赠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只需要通过邮政网点捐购爱心包裹(统一的善品和捐赠标准)并选择捐助对象,就可以一对一地将自己的关爱送给需要帮助的人。这个项目为公众搭建起了一个透明、便捷的公益参与平台,使全民公益更为便捷。此项活动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从活动发起到2009年6月,这个项目共筹集1.3亿元资金,共有80万人次的个人和4.3万个企事业单位参与,汶川大地震灾区有超过120万学生收到爱心包裹。
  据了解,中国扶贫基金会计划从2010年开始,将项目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国贫困县的所有贫困小学生,以帮助更多贫困孩子快乐成长。
  
  民间声音
  新浪网网友:大家好!我是受捐孩子的家长,首先要谢谢你们,因为你们的爱心捐助,让孩子感受到了除了身边亲人和朋友的关爱,在遥远的地方,也有那么多的好心人在关心着他们,使孩子们在地震的阴影下感受到了如阳光般的美好新生活。在你们的感召下,我们会和孩子们一起,将这份爱心传递,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同时也祝愿所有的好心人一生平安,好运相伴!
  凤凰网网友:我以儿子的名义捐了一个,尽点微薄之力,让自己安心。
  搜狐网网友:今天我以女儿的名义在网上捐了3个,代表我们家一人捐一个。希望能给灾区的小朋友带来一份希望和快乐。
  网易网网友:2008年那场灾难来临时,我恰好在成都出差。满目的惊恐与悲怆,久久难忘。翌日离开成都返京,双流机场充满肃杀与紧张。飞机腾空而起的那一刻,突然对这块自己并不熟悉的土地充满感伤。今天,自己捐赠了两个爱心包裹,希望能将自己那份感伤化作希望,祝绵竹清平学校的那两个小朋友健康成长!
  
  新闻解读
  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爱心包裹”项目,是受到2008年中国人被激发出的慈善热情所启发推出的。以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慈善的捐款潜力不是在企业,而是在普通民众,普通民众是最大的慈善捐赠金矿。这在“爱心包裹”项目也得到了印证:在1.3亿筹资额中,普通民众的捐款占到了其中的八成。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掘中国广大民众的慈善潜力,让普通民众对这个全程公开透明的慈善项目进行体验,产生信任。
  如果普通民众的慈善热情被充分开发,按照慈善事业发达的国家来估算,中国每年的慈善市场额度应在GDP的2%到3%,也就是6000亿到9000亿人民币,能提供就业岗位大概在2000万个左右。
  现在来看,中国人不缺乏慈善热情,但如何做慈善还需要培育,“爱心包裹”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更重要的是,为“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
  希望“爱心包裹”能成为“人人可慈善”的一个实践典范,同时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变革打开一道门。
  (李利)
  
  非公募基金会倡导自律
  
  事件回放
  2009年7月2日至3日,在国内110余家非公募基金会的积极参与下,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2009年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非公募基金会的第一次大聚会。
  从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的实施至今,非公募基金会迅猛的发展势头使少数有自觉意识的非公募基金会开始尝试为这个新生的空间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为此,此次年会特组织了非公募基金会领导人圆桌会议,邀请同行深入探讨了非公募基金会的自律问题。
  NGO的自律话题由来已久,在这次年会上,与会者在借鉴2008年4月推出《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基础上,制定了针对非公募基金会的“自律宣言十一条”,并在闭幕式上发布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自律宣言》。
  论坛组委会希望通过这个共同宣言迈出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规范的第一步,使业内达成共识,号召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创办者和管理者为促使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健康、规范和持续的发展,以《宣言》精神作为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推动非公募基金会自律联盟的建立,优化非公募基金会的生态环境,扩大非公募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非公募基金会的公信力。
  
  民间声音
  段德峰(NGO工作人员):如果公益组织全部或绝大部分应该对捐款人负责的话,只有一个捐款人的非公募基金会或许可以不需要自律和对外问责了。但是基金会这三个字是一个行业的含义,是一个公共机构,享受了免税,理应对公众交代,而不仅仅对捐款人负责。所以,这种透明度或者更大范围的自律就成为必须。
  中国支教网网友:很多公益组织在自律方面是不足的,完全靠道德感来自律也是不可靠的。必须加强媒体、社会公众和法律的他律。在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下,在政府法律的威慑作用下,通过他律来促进公益组织自律。
  新浪网网友:政府的监管还不够,还要有独立的第三方的评估,对已经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我们普通老百姓才能看的明白。没有这种独立的第三方的评估,完全靠非公募基金会自我觉悟的提升,太漫长了,需要的时间太长了,我们等不及了。
  NGO发展交流网网友:一个自律和有节制的基金会能赢得更多志愿者、更多资源、政府部门和媒体的信任;一个自律的基金会有更加强大的号召力,进而可能有更多的机会达成自身的使命和目标。自律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降低基金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政治风险。
  商玉生(NGO工作人员):自律者昌,不自律者亡。基金会要取得更好的法律空间,更好的工作环境,只有加强自己能力的建设,只有自律。
  
  新闻点评
  2009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开中国非营利组织行业性大会之先河。要大发展,不要大混乱,这是许多非公募基金会的共识。论坛认真研究非公募基金会的“散财之道”、“治理之道”和“自律之道”,适时发布了《非公募基金会自律宣言》。在论坛讨论修改《宣言》时,一些人还怀疑这个东西有多大用处,也有人质疑是否自缚手脚。直至它出台后,在海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和高度评价,非公募基金会业内才有了新的认识。根据《宣言》关于信息透明的要求,一批非公募基金会正积极筹办中国基金会中心,决心让基金会自律从信息透明开始,以基金会的透明来引领中国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健康发展。
  (徐永光)
  
  公盟遭税务处罚被取缔
  
  事件回放
  2009年7月14日,以“为了公共利益的公民的联盟”为组织定位的“公盟”,同时接到分别来自北京市国税局、北京市地税局下达的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地税拟处罚30多万元,国税拟追缴18万多元所得税并处93万多元罚款,两局拟罚款总额142万多元。
  公盟负责人许志永是海淀区人大代表、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机构的顾问包括江平、茅于轼、贺卫方等法律界、经济界的知名学者。公盟税案以公盟被取缔和许志永获得取保候审作为结局,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对NGO生存状态的广泛关注。
  北京税务两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盟偷税所涉“问题款”来自耶鲁大学法学院和另外一家公司自2006年以来的五笔资助款项,共计人民币110余万。北京地税局认为,这些“捐赠”没有按规定申报纳税,没有缴纳5%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和教育费附加,偷税达6万余元。北京国税局则同样认定,这些“捐赠”属于法定企业收入,公盟没有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共计18万元。按照相关法律,偷税行为可施以50%至5倍的罚款。在对公盟的处罚中,两局执行了5倍的最高上限,罚款总额达到142万元。
  以非营利为目的、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公益组织“公盟”,因突然面临国税、地税、民政局同时行动,受到税务、民间组织管理的双重处罚,而成为凸显中国民间组织当前法律困境的一个典型案例。
  
  民间声音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公盟事件涉及的权利和法律程序,值得其他非营利组织、在此事件中有所反应的或没有反应的公民思考,更值得执政者反思。法律是阳光,遮住它的时候,自己必定站在阴影里;当阳光普照,温暖的也是自己。一个人认真对待权利,维护法律的正当性,就是保护自己。
  某NGO业内人士:畸形身份为公益组织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公司”外壳会导致机构信誉受损,在接受捐赠时“名不符实”。看到你登记的是公司,谁会想到你做的是公益,以为是骗子公司。
  新浪网网友:还是尽快规范NGO注册法规,让那么多的“非法”组织合法。
  搜狐网网友:引用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或许对今日之中国GDP至上的观念,有些启发:“美国最大特色是普遍的、广泛的第三部门这种非营利组织的存在。”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陈旭清:以公司身份活动的NGO,其运营会增加的成本和负担:企业法人要纳税、缴一般企业所要缴纳的费用,而这些对社会组织是可以减免的。
  
  新闻解读
  目前,中国对NGO实行登记注册和“双重管理”制度,社会团体必须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而双重管理是指每一个社会团体都要接受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
  正如《第一财经日报》在《玻璃门外的NGO “公司化生存”困境》一文中所说,双重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简化成为一种政治把关和共担责任的分权机制。而无论登记管理机关还是业务主管单位,首要的目标都是如何减低政治风险和规避责任,因而数以万计的公益组织无法在民政部门注册为“公益机构”,只能到工商局去注册为“公司”。
  结果,这些实质上的非营利机构因为是“公司”,其受捐善款亦需纳税。其“公司化生存”的尴尬处境也因此变得令人关注。而事实上,这类机构无钱纳税。一般来说,接受的项目款用来做项目,机构自身又是非营利组织,没有盈利收入,没有用来纳税的款项。
  对于NGO来说,以公司的身份存在,但是对外又以NGO或者公益组织的名义运作,实际上是行走在法律的模糊地带,势必影响到这类机构的公信力。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也认为,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中介组织,缺乏公信力是组织生存发展的最致命的缺点,没有合法身份,影响到草根组织公信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其资金的筹措。
  2000年4月发布的《取缔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规定,凡未登记以社会团体或者民办非企业单位名义进行活动,或者未经批准开展社会团体筹备活动,以及被撤销登记后以上述名义活动的,均被视为非法组织,由登记管理机关予以取缔,没收非法财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这个条款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剑一样高悬在这些以公司形式存在的NGO的头上。
  (宗新)
  
  风灾见证海峡两岸亲情
  
  事件回放
  2009年8月7日23时45分,台风莫拉克在台湾花莲登陆,台湾南部高雄、阿里山等地受重创,灾情最重的高雄县,4个村落遭泥石流淹没,其中以小林村的灾情最惨重,全村1313人中千余居民生死不明。幸运获救村民证实,山里状况很惨,小林村可能有五六百人遭活埋。台湾地区遭受50年来最严重灾情。
  灾情发生后,大陆各级红十字会迅速动员,筹款筹物。在硬件方面,主要考虑援建民房及社区配套设施、用于储备必要物资的社区减灾中心、山区村落的外联路桥等;在软件方面,有意着力共同提升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减灾、救灾、抗灾能力。
  灾难发生时恰逢一年一度的两岸教育论坛开幕在即,来自台湾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关于抗击风灾的第一手消息,并且告诉与会者很多感人的故事。就在论坛的闭幕式上,论坛主办方之一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工作人员收到了这样的消息:本届论坛期间,北京台湾会馆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安徽芜湖市教育局、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山东昌乐二中等单位以及爱心人士为此次台湾风灾共捐款300万元。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表示,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台南的抢险救灾活动中。到场的各界人士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遭遇罕见重灾,对于救援的亲切和感激之情,就在一年前,每个中国人都曾经亲历,“莫拉克”再次激发民间慈善井喷。
  台湾同胞遭逢的巨大悲痛,尤其令四川人感同身受。台湾风灾发生后,地震重灾区北川民众打出标语:“台湾,我们为你加油!”。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感叹,“这是台湾哀恸时刻,但各方的表现,凸显社会凝聚力与团结力,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命运共同体。”
  
  民间声音
  星云大师:世界本来无常,天灾人祸难免会有,最重要的是,灾情发生后,我们对民族的信心、对我们未来的信心,不能随着无常而去。灾情是不幸的,但灾情让两岸人民感情产生更多交集,对整个社会有正面建设意义。
  NGO发展交流网网友:9月10日,时任红十字会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一行4人抵台,赴高雄县、屏东县和嘉义县的重灾区考察,并捐赠27万元人民币,用于安置中心的灾民欢度中秋佳节。这是大陆红十字组织首次深入台湾灾区考察灾情。
  褚静涛(记者):本着救助台湾民众的生命财产,大陆今后可以考虑由中国红十字会等人道组织出面,或由非政府组织、宗教团体、慈善人员出面向台湾同胞伸出援手,而不必完全由官方主管对台工作的单位来公开主导。这样既可降低援助行动的政治敏感度,也可以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增加亲情,使受援助方不致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网易网网友:从“汶川加油”再到“台湾加油”,来自民间的强大声音,传递出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决心,传递出推动两岸融合的磅礴力量。这种力量的背后,是“我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不断坚挺的脊梁!
  
  新闻点评
  灾害无常,无论古今中外;台海相隔,却再次因灾而共鸣。慈善的力量,可以冲破政治的樊篱,大海的阻隔,彰显出人性光辉,见证血脉相连。
  (刘佑平)
  
  学者披露救灾善款流向
  
  事件回放
  2009年8月12日,在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单位发起的“社会组织5?12行动论坛”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教授邓国胜完成了名为《救灾捐款管理机制分析》的主题报告。报告中他得出“全国760多亿元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极可能有80%左右进入政府财政专户”的调查结果,语惊四座。
  从2009年2月份开始,受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委托,邓国胜作为调查团队的负责人,组织了由高校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等十余人的调查队伍,耗时4个月,展开对地震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方向的走访调查。
  据调查团为期半年的调研表明,政府直接受捐的钱毫无悬念地由政府部门来使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基本可以做到自己的钱自己花;而其他的民间组织则很难做到自己处理自己募集到的款物。
  根据《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在发生自然灾害时可以接受社会捐赠。然而,这部分民间善款进入政府财政专户后,与政府财政资金混同使用,落地即为政府项目。尽管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可以亲自支配善款使用,但由于基层组织执行能力弱,导致善款最终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使政府成为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邓国胜表示,大部分政府和民间组织信息披露很不完善,导致老百姓一边捐钱,一边骂娘,不知道钱用到哪里去。另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问卷调查,在1684份有效问卷中,只有4.7%的捐赠者非常清楚汶川大地震捐赠资金去向。
  
  民间声音
  腾讯网网友:希望在体制内有一个“民间组织联合会”能够纳入减灾委,这样民间组织就解决了参与救灾的渠道问题。
  南方网网友:这种信息公开,只有大项,没有细项和具体说明,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无从判断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正面回应,积极消除公众的疑虑。
  杨团(学者):这份报告揭示了我国社会资源聚集和配置的制度问题。日本等地在经历大灾害后不仅推动了NGO大踏步前进,而且推动了社会资源配置制度的建立,并立了法,为什么这样的制度在这么大的巨灾面前在中国就没建立起来?
  马仲器(NGO工作人员): 公共政策要公共享受,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草根慈善组织应该在法律上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如果政府设门槛,指定少数几个公募基金会募集资金做慈善公益事业的话,中国慈善公益事业是做不大也做不强的。
  张心国(NGO工作人员):救灾肯定要有一个统筹部门,不能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应该由政府统一规划。在资金的使用上,是永远绕不开政府的。
  网易网网友:现在仍在灾区坚持服务的草根NGO,大多数资金来源于境外基金会的资助。这样一来,草根NGO的工作就要以境外NGO的喜好为主,境外NGO的取向并不一定适合本土的情况,要以灾区本土的需求为标准,还是需要利用本土的资源。
  搜狐网网友:政府将善款收归财政,心是好的。但不能因为目前民间组织能力弱,就不给它机会。政府和民间组织两者应该是互补的,民间组织可以填补政府的缺陷。
  
  新闻点评
  学者的责任,在构建理论,解决问题。邓国胜报告的意义,与其说是将皇帝的新衣解密,其实更在于其引起了人们对体制的思考和对慈善信息透明与问责的推动。
  (刘佑平)
  
  中华骨髓库捐者逾百万
  
  事件回放
  2009年9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举办了第一百万志愿者数据正式入库仪式,24岁的安婧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第100万名志愿者。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内数据达到112万多份。
  中华骨髓库汇集社会各界爱心,以捐献造血干细胞移植给患者的方式,为百万患者开辟了在亲属之外寻求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新途径。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达4万人,有近百万患者等待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对骨髓库容量的要求日益加大。中华骨髓库自建库以来,已建立起了完善的组织系统和网络系统,累计为15000多名患者提供了配型检索服务,成功地向境内外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总计1461人。
  
  民间声音
  新华网可口可乐:百万了,想当年一个接着一个白血病人的故事,现在志愿者都100万了,不容易啊。
  百度贴吧小猪:多做善事希望在自己好的时候能救人。
  百度贴吧驾鹤东西南北游:2006年专程到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抽血化验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我清楚地记得一切手续办完,我离开的时候,一位医生特诚恳地对我说:“谢谢!”
  
  新闻解读
  中华骨髓库“百万入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而且已经在质量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中华骨髓库在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骨髓库,也是最大的华人骨髓库。
  中华骨髓库为百万患者开辟了在亲属之外寻求造血干细胞供者的新途径,带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填补了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内涵,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中华骨髓库要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使入库量在五年内达到200万人份,要使患者能更方便、快捷、准确地找到合适的供者,要下大力气提高库容使用率和移植量。同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继续支持中华骨髓库扩大库容、在志愿献血队伍中招募更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继续在财力、物力、舆论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宗新)
  
  民间组织现身哥本哈根
  
  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12日,参加哥本哈根大游行的NGO里多了十余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这中国民间组织第一次在这种大型国际会议上出现,并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了中国民间立场。
  这些民间组织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发声,用行动解释着国际流行的观点:国家减排额度该多少,这是政府之间博弈的事儿,但是减排行为,可以由公民每个人自己决定。这个公民,也包括企业公民。
  据不完全的统计,来自中国的这些“非官方”人士超过百人,远多于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官员。他们的职业有企业家、青年学生、独立科学家、大学教授、环保组织的负责人、网站编辑和商业媒体的记者,甚至还有对佛教感兴趣的人。他们都经过联合国会议注册,拿到了不同的证件。
  在哥本哈根的会场,每天的会议数不清。在接近2万人的谈判会场,在各种主会场、“边会”上,以及各种非政府机构的展台,总能听到中国人说普通话的声音。相对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2009年,民间环保组织的声音也特别明确,在全国范围内倡导的低碳生活正成为都市年轻人的新时尚,在搜狐时尚频道推出的一档公益栏目中,不少年轻人表达了自己的低碳生活态度。
  除了民间的声音外,这次中国政府也做了相当的努力,从去年4月份开始参加的“熄灯一小时”,到11月份高调公布碳排放目标。从政府到民间的全民减排运动,中国应该很快会步入一个低碳时代。
  
  民间声音
  李立(COP15中国青年代表团团员):中国的环保组织已经发展到数千家,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即使参与了也难以深入。这次为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我们做了充分的语言和议题准备,充分有效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网易网网友:支持民间发声,这才是公民社会!政府博弈有时候并不能考虑得很全面,民间组织正好弥补这个缺陷。迎接低碳生活!迎接公民社会!
  搜狐网网友:就是没气候大会,咱们也该减排了,民间环保组织可以监督这件事。
  腾讯网网友:理应支持低碳产品。现在需要的是我们的付出,哪怕低碳产业使我们的经济出现负增长,我们也要减排。如果现在不做,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新闻解读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十余个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发参加,表达中国普通公民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在联合国的会议上,除了政府谈判之外,中国民间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声音。中国的环保组织已经发展到数千家,但还比较弱小,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能积极有效地就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发表意见,是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与美国有500多青年参会相比,此次来到哥本哈根由40多人组成的中国青年代表团队伍不算大,但团员都是通过网络招募组成、自筹资金成行的,表现了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环保工作,并鼓舞带动更多的中国和世界青年投身环保事业。从活跃在哥本哈根的中国青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希望。
  (徐永光)
  
  24基金会质疑免税新规
  
  事件回放
  2009年12月22日,南都公益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国内九家基金会宣称,建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11月11日出台的《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资格认定通知》)和《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简称《免税收入通知》)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希望与财政部谢旭人部长、国家税务总局肖捷局长直接对话。12月23日,在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举办的非公募基金会领导人(北京)培训班上,又有北京艺海慈善基金会、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等15家参加培训的基金会代表现场决定响应。
  根据这两项新通知,非营利组织的免税收入仅仅包括“捐赠收入、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除外),按照省级以上民政部门、财政部门规定收入的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利息收入”。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表示,这个规定将直接挫伤企业办基金会的积极性,遏制我国大型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所确立的法制统一的原则和《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各基金会代表对《资格认定通知》制定部门的主体资格也进行了质疑。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认定管理办法应该由财政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基金会代表称:“目前《资格认定通知》仅由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共同签发,并未‘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特别是没有听取负责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的民政部门的意见,导致其一些规定内容脱离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的实际,对于非营利组织权益方面的因素考量严重不足。”
  
  民间声音
  万静(记者):国家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的一些官员认为,国内一些非营利组织钱来得太容易,应该征税。其实社会上很多人都不知道非营利组织的钱是怎么来的,募来的钱又做什么了。这点非营利组织是有责任的,你首先应向公众和政府公开信息,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
  王平(NGO工作人员):大众传媒有责任普及公益常识,推动NGO的发展。现在地方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基金会的了解非常有限,往往把其等同于资本市场上的基金公司,并没有认清这些基金会的非营利性质,甚至有些政府部门对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说:“欢迎来投资”。
  腾讯网网友:这么重要的法规出台竟然管非营利组织的部门都没参与,这是对这个行业不重视的表现。非营利组织就应该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提出依法维权,争取合理的法律环境。支持这些基金会代表!
  
  新闻点评
  此事件的意义首先在于基金会的领导人运用法律途径理性、有序地维护基金会的合法权益,并最终维护公共利益。因为所有捐赠给基金会的善款和基金会财产保值增值的收益最终都将惠及社会公众。
  此事件的意义还在于直接体现了公民意识和公共参与的精神。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政策并非只是基金会们的事情,还将涉及数量更为众多的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并最终影响到通过上述组织获得帮助的社会大众。基金会们不仅仅是在维护自身的权利,更是在为整个慈善事业的发展建言。
  此事件的意义还在于呼唤更为公开透明的政策制定程序,在立法程序上越来越强调听取多方声音。
  此事件还将引发我们去思考政府与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当各国实践已经证明税收优惠是其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的时候,如何确保具体的配套制度也能够恪守同样的理念和价值将成为问题的关键。
  (金锦萍)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十大 慈善 新闻 2009中国十大慈善新闻 中国慈善新闻网 中国慈善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