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的采访 一段采访与终生友情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回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作者穆青与主人公吴吉昌的交往      穆青和吴吉昌,一位是国家通讯社社长,一位是种棉能手,两人虽然职业、经历和生活环境迥异,却因采访相识,并成为终生的朋友。作为吴吉昌植棉经验写作组组长,我曾是穆青与吴吉昌友谊的历史见证人。如今,两位老人先后作古,但记者与农民之间的深切交往,感人肺腑,催人奋进,值得追忆。
  
  新闻名篇是怎样写成的
  
  吴吉昌是穆青结交很早的一位农民。
  这位从山西省闻喜县涑水河畔棉花地里走出来的普通棉农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创造出“冷冻育苗”“芽苗移栽”等十多项植棉技术,《人民日报》曾为他发表过社论《棉花栽培史上的一场革命》。此外,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过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被誉为农民科学家。
  1965年2月和1966 年1月,周恩来总理曾两次在中南海接见吴吉昌,要他研究棉花蕾脱落问题。从此,这位伴随共和国走过贫困、劫难和光荣的老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呕心沥血,为棉花高产、稳产奋斗着。而作为记者的穆青一开始就被这个痴心的种棉人吸引了。
  从1977年冬季至1978年3月中旬,正值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作为新华社社长的穆青日常工作繁重,却赶写了反映吴吉昌事迹的报告文学《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为了写好吴吉昌,穆青派记者陆拂为、廖由滨十余次往来于涑阳、太原和北京,并反复与他俩研究素材,核对事实,了解吴吉昌的内心世界。我记得,穆青多次找到在京参加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吴吉昌谈心,了解他的植棉经验和奋斗精神,这时的谈话,大都在夜晚九时穆青签发完新华社次日电讯之后进行。我多次在旁作陪。穆青问得很细,诸如吴吉昌的邻居和朋友、生活习惯、爱好和特长、对棉花的痴心和态度,甚至连老伴汤素莲和村干部们对棉花关心的具体事例,都问得一清二楚,滴水不漏。
  1978年初春,全国科学大会正在紧张地筹备。我作为山西省筹备全国科学大会材料组成员,写出了吴吉昌事迹,到大会秘书处送审前,特请穆社长过目。穆青仔细看后对我说:“稿子一般化,缺少特色。拨乱反正是具体的,你文稿怎么没有体现呢?吴吉昌为了解决棉花少落桃的难题,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吃不下饭,睡不实觉,他对我说,棉花就是我的命,俺要千方百计地让棉花少落桃,这样,死了也好见总理。俺死也要死在棉花地里。我听了吴吉昌的肺腑之言,那晚竟失眠了。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人,真是感动天地啊!多么可爱的老汉!”
  为了写出“可爱的老汉”,穆青让陆拂为刚过大年初一就加班赶写。穆青和新华社的记者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写作,从初稿到二稿《伟大的使命》,再到三稿《庄严的使命》,穆青倾注心血,一改再改,终于将第四稿定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197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他知道俺心内都想些啥”
  
  此后的十余年间,吴吉昌多次上京。无论开会、介绍经验、接受采访、参加学术讨论会和全国人大会等,吴吉昌都要看望穆青,看望新华社的记者们。他深有感触地说:“俺与穆青交结深,几日不见,心里直痒痒,他最了解俺,俺也了解他,他知道俺心内都想些啥”。
  1980年,吴吉昌到北京参加科协大会,特意带了两颗结满棉桃的棉株。用两个木箱带土移栽。这两株挂满棉桃的金树银花,一棵送给邓颖超大姐;一颗送给了穆青。他恳切地对穆青说:“棉花就是俺的命,俺觉得棉花比什么都宝贵”。又过了两年,吴吉昌从试验田里采了两斤好棉花,让老伴弹得松松软软的,送给了穆青。他风趣地说:“这棉花你絮个褥子,铺在身子下,你身子暖和了,俺心里也就暖和了。”
  穆青对吴吉昌特别关照。每过一段时间,就让秘书高长富写信问候。一听说吴吉昌来北京,穆青则请他参观。1990年新华社新闻大厦竣工,这座高达117米寓意为“参天之笔”的大厦,十分引人注目。吴吉昌站在院子仰头赞叹:“啊!好家伙,真是冲破天。”穆青兴致勃勃地陪同吴吉昌参观并亲自给他作介绍。
  1987年,79岁的吴吉昌不幸患了前列腺癌。县委让我到新华社和卫生部联系,吴吉昌住进北京肿瘤医院。从入院的那天起,老人的病时时牵动着穆青的心。2月19 日那天穆青带着鲜花和礼物特地到病房看望了吴吉昌。吴吉昌一生没兄没弟,他绝没想到,这个叫穆青的著名记者,让他体会到兄弟的情感。他看着穆青的表情,看着送来的鲜花和食品,在病床上哭了,过后却对着穆青的耳朵小声说:“您给医生说说,让俺提前出院,错过播种期,种不成棉花,俺还要命干啥?”
  穆青又一次感动了。吴吉昌只住了 27天就提前出了院。回到闻喜的第二天,老汉在老伴和闺女的搀扶下,重新走进了棉花试验田。
  
  最后的相见
  
  1990年5月27日,穆青风尘仆仆地来到山西省闻喜县涑阳村吴吉昌家,专门来看望这位81岁的植棉模范。吴吉昌听到汽车的响动,奔出家门,两位老人在胡同口相遇,两双热手紧紧相握,两人眼圈都红了,握着的手半天不肯松。
  穆青到村外特地参观了吴吉昌的棉花试验田和展览室。一阵畅谈之后,穆青一行要走了,吴吉昌却怎么也不答应:“俺的饭再差,你也得吃。”这顿饭香得很。穆青吃了吴吉昌自家园子里种的蔬菜,喝了玉米渣稀饭,特意吃了吴吉昌老伴蒸的晋南大馍。席间吴吉昌斟满一杯酒捧到穆青面前,陪同者知道社长滴酒不沾,穆青却接过酒一大口喝下,并带着从朝鲜访问时带回来的一瓶人参酒和其他营养品,特赠给吴吉昌,穆青说:“您为棉花辛苦了一辈子,给您补补身子。”
  这一天,是吴吉昌和穆青最幸福最开心的一天。饭后,吴吉昌老人突然来了精神,他返老还童,拉着穆青的手说:“俺实在憋不住了,俺要给您演一回俺山东的抬花轿哩。”吴吉昌头裹白毛巾,身穿黑布袄,神采飞扬地跳起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的舞蹈。穆青看着这一切,眼圈红了,不由得离开了座位,站起拼命地为吴吉昌鼓掌,院子里洋溢着掌声和欢笑声。
  1992年2月24日,吴吉昌因患重感冒突然病情恶化,不幸逝世,终年八十三岁。吴吉昌在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念叨:“请给新华,给穆……棉花的事,我怕不中了……”这是吴吉昌留给世间的最后遗言。
  1992年2月28日,正在病中的穆青接到噩耗哭了,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正在病中刚刚退烧,听到这消息,禁不住一阵悲痛,简直说不出话来……
  晚上,我又找出《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涑水情》重读一遍, 往事历历, 老人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边读边落泪,有时眼前一片模糊,不得不摘下老花镜擦干泪水……”

相关热词搜索:终生 采访 友情 一段采访与终生友情 一种割舍不掉的友情 关于友情的书籍推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