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分层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分层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本文从与传统社会对照的角度,在传统社会分层标准以及分层的基础上,揭示了新的社会条件下,网络社会分层的标准即网络资源量和网络素养,以此为标准对网络社会进行分层,并探讨了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分层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传统社会网络社会 社会分层
  
  互联网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今天,由互联网勃兴所引起的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革命,正以其迅捷的速度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并全方位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倾向等等。正如英特尔前总裁A?葛鲁夫对互联网影响力的描述:
  “互联网就像迎面而来的卡亚斯克飓风,以20英尺高的浪潮袭击着我们。这场暴风雨经过太平洋数千英里的能量积蓄,足以使你腾空而起,再将你重重摔下。电脑相互连接的年代近在咫尺,至少在美国,日本以及欧洲是如此。互联网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是的,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互联网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已经诱发了一种社会的新形式――网络社会的产生。齐美尔说过,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度和密度,以致人们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与社会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网络社会显然符合这一定义。
  无论是把网络社会视为“现实社会的延伸”(戚攻,2001)、或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童星等,2002)、一种“我们潜在的家”(埃瑟?戴森,1998),还是视为一种“流动空间”、“另类空间”(M?卡斯特,2001;胡泳,1999)等等,都表明网络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实存已被学界认同。
  然而,关于网络社会的已有研究,主要在于探讨它的虚拟性特征,以及“人在两种互动环境中”的活动及方式的差异性,而对于网络社会这种“实存”的社会分层却少有人研究。本文拟与传统社会分层对照,来探讨网络社会的分层标准及其分层,并力求梳理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传统社会分层标准及其分层
  
  社会学家用社会分层来指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不平等。通常我们想到的是分层时就财产或财富而言的,但分层也可以给予其它属性,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宗教属性等等。
  在西方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韦伯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
  以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主线,参考其他如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标准,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大体上分为三大阶层:精英阶层(社会高层),中间阶层(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
  所谓“精英”是指社会中的有杰出才能者。在任何社会中精英都是规模很小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却能量巨大。对于社会中间阶层,笔者始终认为,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他们在社会上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不过,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结构,而不是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
  
  二、网络社会分层标准及其分层
  
  在网络社会,传统社会的分层标准正悄悄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社会,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拥有了社会财富,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权力和声望;在网络社会,信息成为新的资源,谁能拥有信息或能较快较多的获取准确信息,谁就真正占有了财富。
  托夫勒说过,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谁控制了网络,谁控制了网上资源,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由此我们可将网络社会的分层标准及其分层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网络资源量。网络社会是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这必然会强化以掌握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的多少为标准的分层观念。在这一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中,处于精英阶层的是网络服务商、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及利用网络建立业务流程的公司。它们是提供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连接和与之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对网络的管理及拓展网络信息内容和电子商务。在整个网络社会中,是由它们决定网络信息的访问权、信息安全权、信息发布权、保持文化多样性等权利。
  (二)网络素养。也就是获取、利用、分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电脑读写能力和互联网读写能力。其中电脑读写能力各个阶段依次排列为:
  1、打开电脑。
  2、从硬盘取得程序。
  3、从磁盘加载一个应用软件到硬盘。
  4、使用一个选单式的软件包。
  5、从电脑取得资讯。
  6、将资讯输入电脑。
  7、用电脑处理资讯。
  8、用电脑作文字处理。
  9、用电脑作电子表格分析。
  10、用电脑管理数据库。
  11、使用编辑语言写一个软件的公用例程(routine)。
  12、为电脑编写程序,以输入、输出及处理资讯。
  13、为电脑设计程序语言。
  14、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
  15、设计电脑。
  16、判断何时使用电脑是合适的。
  17、理解关于电脑在社会中不同环境里组织分布的议题。
  互联网读写能力包括:
  1、从工作站接触全球资讯网和/或电子邮件。
  2、阅读电子邮件的讯息及存入一个档案夹中,回应电子邮件讯息,整理电子邮件讯息,以及借由给与正确的地址,寄出电子邮件讯息。
  3、借由接受和回应所张贴的讯息,参与论坛通讯。
  4、使用浏览器接触全球资讯网上的网站,并且在这个网站上浏览,以探索到所希望的详细程度。
  5、使用浏览器如Netscape和Exporer的各种特点,如书签,打印和设定选项。
  6、使用网络搜寻引擎检索所需要的资讯。
  7、使用个人电脑复制档案,并经他们附加在一个电子邮件的附件中。
  8、使用FTP(挡案传输协议)从个人电脑上传输文字和/或图形格式到一个网站。
  9、使用原始的HTML或软件包如Frontpage来制作一个网站。
  10、在网站上创建到其他网站的联结,和/或创造一个电子邮件的联结。
  11、使用CGI scripting在网站上制作一个留言板。
  12、为网站制作简单的动画。
  13、使用Java scripting创造Applete(小应用程序)。
  14、为特定的网站目标及网站策略设计网站。
  15、为特定的网站目标,发展网站策略。
  上述几十条中,依次越来越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个人拥有越多,而且拥有排在后面若干条的能力越多,就说明其网络素养越高。根据上面两条标准,可以大概将网络社会分层如下:拥有网络资源较多,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能力较强的属于网络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如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主管网络事务的政府官员、决策人物,他们决定国家网络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各类网站和网络企业的老总高参、头面人物,在我国多为新近创业、血气方刚的少壮精英等等;拥有较多网络资源而网络素养较差的,或是网络素养极高而缺乏网络资源的,如网络编辑,计算机工程人员,平面设计师,个人开创小网站等等;既缺乏网络资源而网络素养又不高的,就处于网络社会的底层了,例如一般网民,打字员,互联网广告从业员等等。
  
  三、 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分层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二者都可大致分为:精英阶层,中间阶层和社会底层。而且在传统社会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在网络社会也基本上处于社会底层,如广大的农民和农民工、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有接触网络的条件和机会,即使接触了,也只限于使用那些最基本的功能,如简单的打字、聊天等等,对于编程、网页设计等需要一定教育背景和相关技术的功能,则只能是望洋兴叹,更别提靠网络靠信息资源发家致富了。
  而在传统社会处于精英阶层的人群,在网络社会就不一定依然是精英了。例如,一些政治精英,他们可能就对网络不太灵通,不过他们会有自己的智囊团,自己不用具体操作这些,因此,丝毫不会影响他们的声望。
  在传统社会中处于中间阶层的人群,他们一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即使没有,学起来也会掌握得很快,因此更容易在网络社会赢得一席之地,有些人可能会进入到精英阶层,如令人可敬又可怕的黑客。不过,也会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对网络不太敏感,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现在社会上那些成功人士尤其是中老年成功人士,他们对网络就不灵通,不过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资本积累起来的,因此,对网络的不敏感也不会对他们的事业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如果能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社会的便利条件,他们的事业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2、区别。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结构,不过,在网络社会中,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社会,精英阶层和社会底层都只占了一小部分,一大部分都是拥有网络资源而缺乏网络素养,或是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却欠缺网络资源的人群。他们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中间阶层,而且是很大的一部分,这就使得网络社会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合理结构,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传统社会,处于精英阶层的人一般都是受教育水平较高,而且年龄在35岁以上的。而在网络社会,处于精英阶层的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二十几岁的网络精英并不少见,而且,有些由于对网络的特殊偏爱还中途退学,或者根本就没有上大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这是网络社会分层的又一特点。
  
  四、本文的缺点和不足
  
  本文试图与传统社会分层对照,来探讨网络社会的分层标准及其分层,并力求梳理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但由于对社会分层概念理解的不够深刻,以及搜索到的资料和数据相对不足,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作者的一些假设,使得本文的部分结论还停留在假想的阶段,对于这篇论文来说,是不够科学和严谨的。
  
  参考文献
  ①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出版社,1998年
  ②胡泳,《另类空间》,海洋出版社,1999年
  ③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④戚攻,《网络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Robert K.Logan,《第六种语言:网络时代的新传播语汇》,2001年
  ⑥童星等,《网络与社会交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⑦李培林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⑧曾婷,朱柳萍,《网络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念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7月
  ⑨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⑩黄少华,翟本瑞,《网络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李水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宁,河北省涞水县义安镇政府)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 分层 传统 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分层比较研究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简述社会分层的三个理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