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报道dg_框架构建下外媒对中国的报道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纽约时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框架分析 纽约时报 北京奥运会      一、缘起
  
  本文以《纽约时报》在2008年8月5日至25日间,即北京奥运会期间对于中国的报道为例,展开相关的分析。选择《纽约时报》是因为该报作为一份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的严肃报纸,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能让我们更为透彻清晰地了解西方媒介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策略以及其本质特征。
  
  二、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1、研究方法
  本文试图通过框架构建的方法来还原《纽约时报》对北京2008奥运会报道的真实情景。
   框架构建的理论假设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构建的。”所谓的“框架效应”,即同一组资讯经由不同的表达导致不同的决策选择①,著名传播学家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了解外在事物的基础,是人们了解、指认以及界定经验的根据②。也就是说戈夫曼强调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的条件。加姆桑(Gammson)认为:框架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能够为人们提供事务整体性思考的基础,针对一系列的符号活动来构建其意义。吉特林也对框架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他认为:新闻媒介通过对一系列社会事件相关材料的选取来表现对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相应的评判③。因此,我们可以获知,框架理论具体到新闻报道中,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构建活动,构建部分社会事实、选择部分社会事实从而来凸现此类社会事实。新闻框架存在于任何新闻之中,它包括新闻的来源(决定新闻事件从何种角度被阐释)、新闻文本材料(包括新闻标题、新闻的关键词、新闻中的高频词以及新闻通篇的语气等等)、新闻媒介内部人员的价值观、受众群体的价值判断以及此类新闻借以存活的社会文化(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框架的真正的缘起)。通过对框架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符号系统的转换与变化都涉及到了框架理论,对于此类新闻事件的展现与剖析也就是对于相应框架的展现④。
  2、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均为《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的相应的报道。它涵盖了体育(主要部分)、经济、政治、文化和世界形势等多个方面,报道体裁有消息、评论。由于条件的限制,笔者选取了《纽约时报网》相应时间段的资料(资料来源:www.省略)。样本选取时间是从8月5日至8月29日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新闻报道,这个时间段既包括了奥运会前夕,也包括了奥运会闭幕后的后续报道,所以更具有全面性。在此时间段,共获得相应的报道168篇。
  3、研究意义
  本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纽约时报》关于北京奥运会的报道的框架分析,来探讨西方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有没有突破“刻板成见”的怪圈。
  
  三、《纽约时报》对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框架分析
  
  本研究收集了《纽约时报网》对于北京奥运会的相关报道168篇。研究主要涉及新闻框架要素是新闻报道标题,兼顾一些关键词与基调、高频词的分析。
  (一)样本标题的分析
  通过对《纽约时报网》奥运会报道标题的分类、统计分析来透视《纽约时报》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议题的构建。
  1、直接性标题的议题分析
  (1)总体报道量
  样本中直接关于体育报道的标题有100篇。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其体育和评论栏中。从总量来看,其努力塑造美国的体育明星和美国的一些强势项目。而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项目的报道量不足,甚至避而不谈。
  (2)标题涉及体育项目类型的分析
  从样本看出,它在构建中国体育运动的形象时,并不是突出中国体育的那些传统项目,而是对于中国体育的薄弱项目进行构建,同时这些薄弱项目又是美国大众比较喜爱的。具体分布是:游泳、篮球、排球、体操、田径、拳击。报道大多集中在《纽约时报》的体育版,具体分布如下:直接关于菲尔普斯的体育报道(23篇,占23%),关于篮球的报道(22篇,占22.%,其中关于姚明的报道只有2篇),关于排球的报道(12篇,占12%,其中对于教练郎平和中国队的报道4篇),关于体操的报道(2篇,占2%),关于田径的报道(8篇,占直8%,其中对于刘翔退赛的报道有3篇),关于乒乓球的报道(3篇,占3%),关于拳击的报道(1篇,占1%),余下的则是其他国家选手获奖的报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纽约时报》在对奥运会体育项目的直接报道上,主要是抓住美国的一些传统项目和美国大众眼中的体育明星进行强有力的塑造,并且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报道。但是对于中国的一些传统优势项目,它没有进行选择进行重点密集的报道,而是通过选择一些弱势项目以及一些超级明星震惊性消息予以报道。例如:《纽约时报》8月10日的一篇报道是,《由于受伤和挫折,姚明珍惜奥运会的机会》,8月18日的是《由于阻碍,中国人巨大的希望落空了》,另一篇是,《疼痛远远超过了一个国家英雄的腿》。从这些标题看来,《纽约时报》为美国大众构建了中国的两个英雄式的体育人物的悲剧,以及中国民众对于这两个英雄式人物获胜希望的疯狂寄托。在对中国强势项目乒乓球的构建时,《纽约时报》的选词也是别有用心,如8月19日的《中国球迷因乒乓球获金而发狂》,使用了“发狂”(go wild)这个贬义词。
  2、间接性标题的议题分析
  《纽约时报》有相当一部分是间接性的报道。这里所说的间接是指这些报道不是对于奥运体育项目的直接报道,而是对奥运会和奥运会体育项目相关事件的报道。
  (1)总体报道量
  通过对间接性报道标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类报道大多集中于《纽约时报》版面的世界版(40篇,占58.8%),商业版(10篇,占14.7%),科技版(1篇,占1.47%),文学艺术版(2篇,占29.4%),评论版(6篇,占的8.8%),体育版(7篇,占10.3%),纽约区版(2篇,占29.4%)。虽然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但是我们通过数据发现,《纽约时报》排在世界版的新闻议题已经超过了对奥运会间接性报道的一半以上。对于《纽约时报》来说。排在世界版的新闻议题通常被认为是比较重要的,也是相当一部分受众比较关心的。这里其实也是《纽约时报》进行的“话题设计”,“话题设计理论突出传播实践中的舆论导向性和政治性”,“话题设计理论实际上突出了传播的强烈的意识形态特点和政治性”⑤。
  (2)间接性报道分析
  加姆桑认为框架定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界限,就是对于新闻事件的选取过程,另一类就是架构,也就是人们如何去解释世界的过程⑥。《纽约时报》对于北京奥运会直接性报道的特点如下:
  政治类问题仍然是报道的重点――就本研究所选取的样本而言,政治类话题有26篇,占世界栏的65%,应该说是一个较高的比例。这些报道主要集中在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中国国内的抗议示威活动,还有一些与奥运会相关的政治问题。其中关于西藏问题的有6篇,关于人权问题的有2篇,关于国内示威活动的有7篇,与奥运会相关的有10篇。
  商业类报道聚焦于本国企业――涉及商业的报道共有10篇,其中关于NBC的有4篇,关于中国电视的只有1篇,关于菲尔普斯的1篇,余下的是关于美国的一些企业。
  科技、社会生活及体育报道超级链接,由此及彼――通过对标题的巧妙设计,能够使美国大众超级链接。诸如:8月5日《在北京的浓烟中跑步》,8月6日《时差不是问题,但就是要和炎热和浓烟抗争》,这两篇报道标题的巧妙之处就是《纽约时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它通过说浓烟和炎热,其实是在批评中国的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二)新闻样本总体的分析
  (1)通过对《纽约时报》北京奥运会报道的所有样本内容及类别的分析,可以发现,它对于此次奥运会的报道涉及面较广,但是重点是在体育方面,毕竟这是一次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总体来说,这次奥运会报道没有脱离主题,但是在突出主题的过程中,它使用了巧妙的手法兼顾了其他的新闻议题。由于去年年初的西藏暴动的影响,致使《纽约时报》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西藏问题,但是就总体报道来说,这只是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这次报道脱离了以往的“中国威胁论”的论调,而是就目前中国国内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进行“话题设计”,从而为美国大众构建出对于中国的初步印象。那就是中国应该为现在日益恶化的世界环境问题负责。《纽约时报》对于中国环境问题以及西藏问题的高度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大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
  (2)框架构建的另外一个方面也体现在新闻报道方式上。西方新闻界非常讲究平衡报道的原则,他们认为在报道事物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不好的方面,在突出事件的主要方面,表达自己的倾向性的同时,还要涉及事件的其他面。这种做法可以使受众产生报道全面、客观的印象。以《纽约时报》8月13日的《在壮观的奥运表演中有一些技巧的声音》为例,主要是针对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假唱的。它一方面肯定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壮观,但是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假唱这种欺骗的行为。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主要意图是批评假唱的行为。
  
  四、结语及启示
  
  《纽约时报》此次奥运会既报道了真实的奥运会,为美国大众构建了一个真实的、完美的、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同时又为美国构建了一个存在多种问题的中国。环境问题、西藏问题、人权问题以及种种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纽约时报》为美国大众构建的中国的国家形象或许可以为我们去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个框架,提供一种参考意见。我们对于诸如《纽约时报》之类的西方主流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一定要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进行解读。■
  
  注释
  ①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第1期
  ②(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刘泽江:《新闻框架理论探析》, 《大学时代(B版)》,2006年第3期,第25页
  ④张咏华 殷玉倩:《框架理论透视下的国外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以《英国《卫报》2005年关于中国的报道为样本分析》,《新闻记者》2006年8月
  ⑤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第十期
  ⑥刘康:《文化?传媒?全球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框架 构建 框架构建下外媒对中国的报道 外媒对中国的负面报道 外媒关于薄的最新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