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新闻摄影的传播优势与问题】新闻摄影的优势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关键词】公民新闻摄影 公民新闻 传播优势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在新闻摄影领域,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照相机正在介入、组织和建构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非专业的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用镜头记录着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与传统的职业新闻摄影不同,从事新闻事件记录的主体是社会上的公民。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①1公民摄影记者是指通过利用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用照相机、手机拍摄的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新闻事件的公民。他们所从事的新闻摄影活动即公民新闻摄影。自2005年的伦敦地铁爆炸案,报纸采用了现场乘客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之后,公民新闻摄影不断发展。公民新闻摄影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一、公民新闻摄影的兴起
  公民新闻摄影兴起背后的动因主要表现在摄影器材的普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传播平台的构建。
  首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闻摄影是一项对器材依赖性很大的活动。有了相机或可拍照的手机才能记录新闻事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日常的家用DC乃至专业摄影记者使用的单反相机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记录日常生活的工具。工具的普及为公民新闻摄影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各种各样摄影民间组织的出现,为公民新闻摄影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今随着摄影爱好者技术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肯定。第三,传播平台的搭建。互联网技术日益进步,网络为公民新闻摄影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博客、微博、论坛使得更多的公民新闻摄影作品得到传播。报纸也开始关注公民新闻摄影,《羊城晚报》于2005年开设“手机抓拍”栏目,刊登市民用手机拍摄的各种街头新闻,《扬子晚报》、《金陵晚报》也开设了相应的版块,专门刊登市民的新闻摄影作品。英国的《泰晤士报》甚至取消了专门的摄影记者岗位,更多的是利用公民提供的有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这些举措无疑会激励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去记录周边的新闻,推动了公民新闻摄影的发展。
  二、公民新闻摄影的传播优势
  公民新闻摄影的存在及发展有其传播优势,主要表现在传播的时效性,摄影视角的多样性,摄影题材的多元化以及公民摄影所代表的公民话语权的崛起。
  首先,公民新闻摄影使得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更强。新闻摄影讲求时效性,尤其在现代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媒体都分秒必争,力求第一时间将所获得的新闻信息发布。传统的职业新闻摄影要求摄影记者能尽快赶到新闻现场,但是在未可预知的突发事件中摄影记者到达现场时新闻事件已经发生,无法记录现场的瞬间。此时就要发挥公民新闻摄影的优势。有相机、拍照手机的公民由于地处现场可以第一时间记录,捕捉瞬间,并且通过相应的传播渠道实现实时传播。2009年1月15日美利坚航空公司的一家空中客车A-320班机从纽约拉瓜蒂亚机场起飞过程中,因遭飞鸟撞击而动力全失,最后迫降在纽约哈德孙河面上。这架飞机上共有150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所幸并无一人伤亡。在该事件的报道上,传统媒体反应迅速,但公民摄影记者更胜一筹。在首批到达的一艘救生艇上,贾尼斯?克鲁姆斯(Janis Krums)用自己的iphone手机拍摄下当时的一幕,并上传到Twitter,成为飞机迫降后首张现场照片。
  其次,视角独特,拍摄自由,避免职业摄影记者思维定势。参与新闻摄影的公民越来越多,从他们的作品中也能体会到群众的智慧。2010年春节期间有一个引起舆论关注的人――江苏淮安换袜女环卫工孙美兰。她在大年初一扫雪一天换了三双袜子,有市民用相机拍下了她换袜的瞬间,并且将其发布在网络上。这张极为平常却又感人的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央视也在《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栏目中跟踪报道了此事。拍摄者是淮安第一人民医院的工作人员。他是在街上游玩的时候抓拍了这个瞬间。虽然图片本身谈不上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其中传达的信息足以让我们感动。
  第三,公民新闻摄影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元,风格个性化。人人有相机,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摄影记者。每个公民关注的内容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新闻摄影影像。2009年第52届荷赛奖二等奖获得者景长观就是公民摄影记者。他在政府机关工作,平时喜欢拍摄一些纪实类的照片,他希望用镜头表达内心的感受,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拿着相机在抗震救灾的现场拍摄,凭借《四川大地震》组照获得了荷赛奖的银奖。2009年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的著名摄影师卢广关注新闻纪实摄影,他拍摄的作品如《艾滋病人》、《中国的污染》等形成了卢广的风格。更多的公民摄影记者不断涌现,丰富了影像内容,也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元更个性化的图片选择。
  第四,公民新闻摄影代表了民间话语权。大众不仅是新闻摄影的被动接受者,同时也是主动参与者,公民拿起相机就成为新闻摄影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构建者和传播者。著名学者陈丹青说:“摄影的觉醒应该是认识觉醒,我看见,中国无数表象与隐秘,尚在摄影机前沉睡。”摄影爱好者拿起相机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实现自己的话语表达,承担一个公民所应当履行的责任。
  三、公民新闻摄影面临的问题
  公民新闻摄影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影像真实性问题。职业新闻记者拍摄的作品时有层层把关,保证图片的真实性。而公民摄影记者没有受过相关的训练,缺乏新闻职业道德约束,难免会出现假照片或者人为摆布的新闻照片。周正龙的“华南虎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一些经过PS合成的作品大量传播,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玷污了新闻摄影的形象。
  2、图片质量差,对新闻价值理解不到位。公民摄影记者毕竟是业余爱好者,虽然器材已经达到职业摄影记者的水准,但对技术的掌握、对新闻价值的理解还存在偏差。这就会导致所拍摄的照片的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3、容易引发伦理道德冲突和法律纠纷。很多人喜欢在街头采取街拍的方式抓拍新闻,但这其中涉及到被摄者的肖像权问题。手机新闻摄影的问题更多,由于手机体积小轻便而且易于偷拍,所以经常发生泄漏个人隐私事件。公民新闻摄影在法律法规上缺乏制度性约束,限制了公民新闻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4、海量图片在开放的、缺乏“把关人”的网络上泛滥,读者无法迅速获知想要的新闻信息。网络平台使公民新闻记者可以广泛传播自己的摄影作品,但带来的问题是同样一幅新闻照片会出现在不同的论坛或不同的网络社区中,海量的视觉信息充斥于网络社群,造成信息泛滥。一方面会误导受众,增加了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带来视觉污染,包含血腥暴力、恐怖、性等内容的图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视觉。
  综上所述,公民新闻摄影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公民新闻摄影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其公民性和新闻性,不断扩大群众基础,利用新技术条件实现新闻摄影的高速有效传播。同时在其传播过程中应该尽量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公民新闻摄影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Bow,S.and Willis,C.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2003,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公民 优势 传播 论公民新闻摄影的传播优势与问题 简述新闻摄影的优势 新闻摄影的优势和短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