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央视【央视2010冬奥会报道特色浅析】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央视对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进行了全程直播和转播,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本文从节目安排、报道队伍、报道视角以及媒体联动的角度对央视此次冬奥会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词】冬奥会 中央电视台 报道队伍 报道视角 媒体联动
  
  第21届冬季奥运会(简称冬奥会)于北京时间2010年2月13日上午10时在加拿大温哥华拉开序幕,持续约半个月,于北京时间3月1日上午9时举行了闭幕式。中央电视台对这场体育界的盛宴进行了全程的直播和转播,尤其是央视体育频道更是停播了其他体育赛事,全天候报道冬奥会,中国网络电视台进行了同步直播及点播,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极大的震撼。本届冬奥会的报道,央视精心筹备,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有颇多创新之处。
  创新一:递进式的节目安排吸引受众眼球
  冬奥会历来不如夏季奥运会那样受人关注,但因为受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夏奥会的影响,观众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派出了最强大的阵容,对在许多比赛项目上获取奖牌有信心,加之今年的冬奥会是在春节期间举行,观众收看的机率比平时更大。因此,中央电视台对于本届冬奥会的报道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体育频道每天的节目安排上可见一斑。
  在冬奥会开始之前,体育频道就开始预热。从去年12月起央视陆续推出系列主题短片和纪录片等,尽最大努力让观众在冬奥会之前就感受到比赛的气氛,提前锁定观众在冬奥会期间的注意力:如宣传短片和《冬奥者说》系列短片从12月初播出,《我的奥林匹克》于12月中旬推出冬季项目人物专辑等;安排了2006年都灵冬奥会时的精彩比赛的回顾;在一些体育栏目中介绍有关冬奥会的知识,比如《体育DNA》,这个栏目寓教于乐,运用讲故事和历史的方式,通过展现曾经在某一比赛项目中获得金牌或表现优秀的运动员的参赛历程来介绍这一比赛项目的规则,将原本很复杂的比赛规则用电视画面表现出来,这样观众在观看冬奥会时就不至于茫然;播出运动员宣读冬奥会倒计时的宣传片,如宣读距离冬奥会开幕还有两天和一天的运动员分别是花样滑冰选手张丹和女子短道速滑选手王?。这些节目不断地提醒着观众,冬奥会即将来临,使观众很自然地把目光转移到冬奥会上。
  在冬奥会期间,除了对比赛进行全程直播和转播外,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每天安排了十档关于冬奥会报道的新闻节目,如每天7:30~8:30播出《早安奥林匹克》,12:30~13:00播出《奥运速递》,18:00~19:00播出《直通温哥华》,19:00~19:30播出《人在温哥华》,22:30~23:30播出《全景冬奥会》等,这些节目从早到晚,滚动地向观众介绍最新的比赛动态,有的节目后面还有金牌榜的情况介绍,一目了然。即使没有观看比赛实况,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些节目对各国的比赛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在各档节目的下方运用滚动式的文字报道,包括对冬奥会历史的介绍,最新比赛的战况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由于时差关系,有些比赛是在北京时间的凌晨进行。针对很多观众看不到比赛直播这一情况,央视体育频道会在第二天下午播放一些观众关注度高的比赛的实况录像,尤其是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的比赛。央视一套、央视七套和央视高清频道配合体育频道对其转播之外的比赛进行直播,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创新二:专业化的报道队伍增加比赛看点
  本次温哥华冬奥会,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境内的独家转播机构派出了近200人的报道队伍,其中主持人和记者都经过精心筛选,更加强调其专业背景。将演播室搬到了温哥华,这样主持人可以更直接快速地拿到第一手的报道材料。记者们分布在各个比赛场地,第一时间向观众发回比赛现场的实况报道。
  本次冬奥会很多解说员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沙桐,他在解说女子单板U型池比赛的同时担任《直通温哥华》的主持人,体现出了很高的专业素养;比如花样滑冰比赛的解说员陈滢,她会在比赛结束后向观众介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同时介绍运动员的个人情况,使节目不会显得枯燥,也不至于冷场;再比如央视请到了前冬奥会冠军杨扬来解说女子短道速滑项目,由于有过此类比赛的经验,她会在解说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杨扬解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有激情,在看到中国女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望夺冠的时候,杨扬的解说显得格外激动,语调也随之加快,把观众的情绪充分地调动起来,显示了独特的解说评论风格。这些解说员向观众传达比赛信息的同时提高了观众的欣赏水准,增加了比赛看点。
  此次报道中有一位特殊的主持人,即加拿大籍的大山,他是本届冬奥会中央电视台的特邀嘉宾,负责《大山侃冬奥》的节目,放在每天18点播出的《直通温哥华》的最后。大山作为加拿大人,具有天然的地理和人文上的优势,他的采访与其他报道有很多不同,加上大山幽默的解说,在紧张的比赛之余,让观众会心一笑。
  创新三:独特的人文视角凸显奥运精神
  冬奥会赛场上群雄争霸,比赛固然是重要和有吸引力的,但在报道比赛的同时,央视的节目中还运用了独特的人文视角。《奥林匹克宪章》赋予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央视用其独到的视角和镜头记录下一幕幕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画面。
  比如《人在温哥华》,该栏目主要介绍中国运动员在温哥华的情况,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运动员在比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申雪和赵宏博夫妇夺得本届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的冠军后,节目中介绍了他们是在怎样的刻苦训练下才决心复出并获得冠军、圆了奥运金牌梦的;在王北星获得速度滑冰女子500米铜牌之后,节目中展现了王北星在温哥华的生活和艰苦的训练状况;在女子单板U型池比赛结束后,当晚的《人在温哥华》节目重点介绍了参加这项比赛并获得第四名的中国运动员刘佳宇,用镜头展现了她平时勤奋训练的状况,同时介绍了这项运动对女运动员的挑战很大,经常会受伤。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冬奥会期间,节目用镜头突出了运动员赛前的付出和努力,让观众感受到每一枚奖牌的来之不易。
  奥运赛场上不仅有奖牌和笑容,也有泪水和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人。央视的冬奥会报道就抓取了很多令人动容的镜头:在公布了申雪、赵宏博获得冠军之后,他们的教练姚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在王?成功卫冕女子短道速滑500米冠军的比赛后,王?在冰面上向李琰教练跪下;在女子高山速降比赛中,很多运动员都摔倒了,有的甚至是被直升机直接送往医院就诊,获得此项比赛冠军的美国选手沃恩不时流露出悲伤的眼神和捂嘴的动作;有的选手在滑雪比赛中受伤,但仍然坚持到最后,领奖的时候还是被人扶上领奖台的……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虽然镜头中的很多人不为人知,但奥运精神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央视很好地抓取了这些镜头,体现了独特的人文视角。
  创新四:多种媒体联动提升传播效果
  本届冬奥会报道,央视与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媒体单一传播的不足,从而提升了传播效果。
  自冬奥会开幕伊始,中国网络电视台的首页上就出现了 “2010年冬奥台”,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收看冬奥会的有关报道,如开幕式、闭幕式、资讯和各项比赛,让不能守在电视机旁的人们在网络上就能轻松地观看比赛,了解温哥华本土的人文和地理状况。页面上部的节目单清楚地预告了当天比赛的时间安排,喜欢不同比赛项目的观众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内容。还有点播视频,里面包含了很多精彩瞬间、完整视频、中国军团比赛视频及世界诸强的比赛视频等,可以随时点击观看,弥补了观众没有时间收看电视直播的遗憾。中国网络电视台上还有奖牌榜,随时更新。在页面的下方有历届冬奥会的介绍,增加观众对冬奥会历史的了解。网友们可以随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比赛的看法,可以参与幸运赢奖活动。
  一方面,由于中国网络电视台的运用,扩大了冬奥会报道的受众群。“使用与满足”理论揭示了受众在媒介面前是有主动性的,因为受众有观看冬奥会报道的需要,而正是这种需要会激发他们去主动寻找这方面的信息,电视上的信息稍纵即逝,而网络上的信息就填补了这一缺陷,同时受众中的“意见领袖”也在这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受众人数就不断增长,有利于树立央视和中国网络电视台的权威形象,也使更多的人关注中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的运用改传统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为双向传播。受众可以在网络上即时地发表言论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多种声音的碰撞营造了一种参与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央视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今后工作的改进。相信通过本届冬奥会报道的练兵,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网络电视台会在央视更多重大报道中加以运用,发挥多种媒体联动的独特传播优势。■
  (作者:段蓉蓉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岳淼 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在研博士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冬奥会 浅析 央视 央视2010冬奥会报道特色浅析 央视平昌冬奥会报道 平昌冬奥会 央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