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角度谈纪录片话语分析:话语分析的方法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2009年8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开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本文从文本的角度对该片进行话语理论的分析,为我们进行纪录片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新的视角。
  【关键词】《公司的力量》 文本 话语
  
  话语理论源于语言学,传统上,话语研究的领域主要是修辞学和诗学,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兴起,话语理论被引入到媒介话语研究,该理论“主要关注媒介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话语的意识形态建构功能。”①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自然也适用于对纪录片的话语分析认识。菲尔克拉夫认为任何话语都是一种三维概念,即有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组成。在这里,我们从文本向度对大型电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进行话语分析。
  该片2009年8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开播后,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公司的力量》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讨公司制度的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完成,跨越欧、亚、美三大洲,8个国家,记录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义的公司,遍访了全球数十所高等学府、商学院和研究机构,逾百位来自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各国资深学者和在企业界极具影响力的企业领导人都积极加入了对公司话题的讨论。从表面看,该片是对全球著名公司与公司发展史的梳理与归纳,但从深层次来看,却寓意丰富,创作者意在从现实出发、从中国出发,巧妙实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以期让历史更贴近现实、让世界贴近中国。
  “话语是一种言说方式,它是通过‘文本’或‘语篇’表现出来的。”②可见,文本在话语分析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文本方面的分析就是对文本本身的特征进行描述,以揭示文本中隐含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和统治关系。对电视纪录片来说,就是对纪录片的题材、画面、解说词、音响等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纪录片中的意识形态的统治关系。
  1、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
  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一个好的、重大的、成功的选题,往往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因素。《公司的力量》选取了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公司作为叙述对象,从选取对象上来说,该片无疑是成功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正处于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和中国人民在此时都非常渴望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他国的经济状况。该片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梳理了近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公司的起源、发展、演变、创新的历史脉络,讨论公司组织与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科技创造、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之间的相互推动和影响,旨在以公司为载体来观察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和市场经济的演进,从市场经济的视点,探寻实现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个人幸福的途径。该片的选题,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最大限度的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2、大题材,小切口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以视听为主的艺术样式,一定要选择好切入的角度。切忌出现没有人物,没有情节的泛泛而谈。在我国,主流纪录片曾经由于违背纪录精神,主观性地灌输意识形态而遭到观众的抛弃。但是,随着大众话语的异军突起,随着《大国崛起》等主流纪录片的热播,主流纪录片开始向大众化、多样化的方向努力,宣告了主流纪录片的强势回归。《公司的力量》在叙述公司二三百年的历史时,没有对全球的经济和公司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叙述和概括,没有充满说教意味的泛泛而谈,而是选取了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为切入口,力求使枯燥的经济事件和人物生动、丰富。比如在《猎富时代》一集中,一开始就列举了范德比尔特放弃了经营了42年的航运业转身投运铁路的故事,接下来,还生动的讲述了洛克菲勒、西门子等人的传奇创业历程。将十九世纪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公司发展历程,用“有血有肉”、生动丰满的人物和故事加以体现和概括,取得了很好的叙述效果。与以往主流纪录片充满说教意味的表达方式相比,主流纪录片表现出多样化、大众化的特点,通过浅显易懂、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
  3、叙事的故事化、多元化、权威性
  故事化叙事主要是指纪录片通过画面和声音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建构影片结构,推动叙事,完成对纪录片主题的阐释。故事化最主要的表现是对叙述对象情节的展示,给观众一种看故事片的心理期待。《公司的力量》就是运用故事作为贯穿全片的主线,强调以小见大,从细节和故事出发,完成对全片结构的阐述。如在《进步之痛》一集中,首先讲述了美国第一座标准化的公司镇――普尔曼镇的冲突。1894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芝加哥没有庆祝活动,携带格林式机枪的联邦军队开进城市,十二万五千名铁路工人正在罢工,冲突中13名工人被打死。西北铁路公司的律师克劳伦斯?丹诺亲眼目睹了这幅景象,他震惊不已。难道公司拥有某种特权?他决定为被捕的工人领袖辩护,为此,丹诺辞去了人人羡慕的铁路公司律师一职。该集通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纵观《公司的力量》全集,无不是通过故事与人物来推动叙事,完成结构的。
  多元化叙事主要是指在解构全片时提供开放而平衡的信息,提供两面提示,避免说一面理,提高影片的真实性与可信性。霍夫兰认为,对于教育程度和(或)智商低的受众来说,一面理的信息导致更多的态度变化,而对于教育程度高和(或)智商高的受众来说,两面理的信息会引起更多的态度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品位大幅提高,电视纪录片作为有品位的节目形态,必须采取多元的叙事方式,提供给大众更多的思考和态度变化。《公司的力量》共分十集,其中《进步之痛》和《危急时刻》两集主要是从公司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缺陷作为主要的叙事角度的,在解读历史时提供开放而平衡的信息,做出了充分的“两面提示”。纪录片在流畅生动的正反两面的评说之中俘获了观众,从而引发受众的新思考和新视角,达到了更为有效的传播效果。
  话语是结构化的、互相关联的;某些话语比其他话语更具有威信、更符合正统,因此更“毋庸置疑”,另一方面总有话语在为赢得任何一点承认而进行艰巨的斗争。因此,话语体现着权力关系。在《公司的力量》里,创作者详细挖掘了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寻找并拍摄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遗址,很多都是首次在电视屏幕上呈现给中国观众;拍摄、记录了50多家最具典型意义的公司;遍访了全球数十所高等学府、商学院和研究机构,5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9位商学院院长,逾百位来自历史、经济、政治、社会学等领域的各国资深学者,对公司和现代社会提出了各自的不同理解和精彩阐述,交汇成一次全球顶级学者的智慧碰撞。该片不惜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多个国家实拍,并采访了数百位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就是为了增强该片的权威性与可信性,该片系统的和关联的话语结构使得它比其它相关历史纪录片显得更有威信。
  《公司的力量》创作者坚持理性精神和全球视野,追求诚实、冷静、客观的媒体姿态,试图以开放的心态为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国人打开视野,也期许能为正处在全球化时代第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的世界提供几许思考。同时,以一种隐喻的方式间接反映了中国官方倡导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该片为观众提供前所未见的历史画面资料,而且将历史资料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将大量的中外权威专家访谈与客观冷静的解说相融合,最终使解说词、采访记录、画面和音乐实现流畅的配合。可以说,将主题思想与内容要素进行有机统一是本片成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①②邢勇:《真实的背后――中国电视纪录片话语分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1,10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09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热词搜索:纪录片 话语 角度 从文本角度谈纪录片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和文本分析 话语分析理论包括什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