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 浅谈自媒体传播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直接拷贝I-MODE模式,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3至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但是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也给受众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手机 新媒体 强制性 效应分析
  
  从单一的个人移动语音通话,到文字、数据、音频、视频传播和无线上网以及互动传播于一身,手机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实现了从通信工具到传播媒体的跨越。从技术的角度看,所谓手机媒体,就是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示工具,以卫星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它被誉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自诞生以来,不断扩展其便携性、深度互动性、分众性的优势,并迅速占领市场,快速发展壮大。
  一、手机媒体的现状和特点
  1、手机媒体的现状
  目前,手机媒体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媒介,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很可能“延展出黏滞性很强的大规模的手机媒体业务潜在用户”。目前,中国是世界手机第一大市场,截止到2010年上半年,全球共有50亿人使用手机,而中国手机用户就突破了8亿。随着手机功能的逐步增多以及与其他媒介的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传播形态,手机短信、手机报纸、手机电视和WAP网站等业务都呈现出日益蓬勃的势头。
  2、手机媒体的特点
  (1)移动性。手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人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符合受众在移动状态、工作空闲、日常休闲等各种情况下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和娱乐的心理倾向。
  (2)工具性。手机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可以传递和获取高质量的多媒体新闻的平台,它还主要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工具,这自然会大大增加人们选择手机这一媒介形式的或然率。
  (3)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小众化是新闻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手机本身就是个人消费品,基于手机的媒体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务个性化、针对性的发展趋势。手机用户可以像在餐厅点菜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口味来选择多媒体信息,这也将成为应对“信息超载”带给人的焦虑感和无力感的有效手段。
  (4)高度的参与性。手机媒体有助于实现受众接触媒介的参与模式。手机媒体的高普及率、操作的简易性、成本的低廉以及高度的参与性将使其成为继网络博客之后对民主参与模式的最佳实践模式。首先,手机能够提高受众对媒体的参与程度,这一点在目前已经显现出来。其次,手机可以使用户直接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类似于网络博客的媒介形式将借助手机大行其道,由手机媒体发展而来的移动型媒体将完全实现媒体的小众化,甚至“全民皆媒体”。
  二、手机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手机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与接收工具。通过手机,人们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收发短信、拍照、录音、录像、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浏览网页、阅读新闻、下载信息、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几乎兼具目前各种信息接收终端的优势。
  当然,作为一种如此普及、如此便利的新兴传播媒介,手机媒体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强制性传播情况。比如用户往往不得不应对各种各样的陌生电话或者骚扰电话、忍耐通话对方设置的彩铃等。其中引起受众抱怨最多的莫过于肆无忌惮的垃圾短信。
  短信改变了手机的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习惯。短信不但让具有语音传递功能的手机变成了一种书写工具,还变成了一种电报式的阅读工具,以手代舌,以眼代耳、以字代言,为现代电信业务赋予了技术和文化的双重色彩。在手机短信为亿万用户的信息交流提供便利的同时,大量不请自来、来了还无法拒收的短信也给广大用户带来了无尽烦恼。
  垃圾短信泛滥给手机用户带来的危害很多,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危害,即制造、传播谣言,污染舆论氛围,破坏社会稳定。其次是文化危害,即传播不文明的内容,污染文化环境。第三是经济危害,直接或间接给社会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因此,用户对垃圾信息很反感,究其原因依次为:被迫接收自己不需要的内容;短信的内容自己不喜欢;无法辨别短信内容的真伪;担心接收这些信息会收费;发送时间不合适,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影响;担心会被传染手机病毒。
  三、手机媒体强制性传播的影响因素
  1、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了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
  我国大多数媒体都采取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广告收入也就成了许多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市场化给媒体提供了资本运作的空间,也带来媒体以及从业人员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媒体机构有时候以受众的部分权益或放弃社会利益来换取经济上的收入,将经济利益置于社会责任之上。对广告主而言,花大钱投放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向受众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最终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因此,广告到达的范围、广告的到达率、广告到达的人群及其质量、受众对广告的注目程度等,都是衡量广告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新媒体的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由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垄断性地占有了受众的注意力资源,保证了相对较高的到达率,从而有可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所以得到了广告主的青睐。
  2、强大的技术支撑为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提供了可能
  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但是,当人们利用这些科技手段享受生活便利的时候,自己的个人空间也遭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手机媒体覆盖到了传统媒体以前没有或者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说是覆盖到了每个消费者的口袋。另一方面,得益于新的技术手段,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已较以往更为容易、快速。
  3、手机媒体垃圾短信内容难以管理
  首先,垃圾短信难以界定。一是手机短信数量规模庞大,每天数以十亿计,短信运营商不可能有足够数量的人手去逐条检查;二是垃圾短信的界定有一定的困难,不论是人工还是技术,都难以胜任。
  其次,短信用户与短信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接受短信服务与提供服务的法律关系,如果短信运营商擅自拦截用户发送的短信息,则有可能构成违约。尤其是广告促销短信,目前更是难以进行有效监管,因为这些短信多数只是进行商业宣传,既没有国家明文禁止的敏感字眼,也没有违法内容,并且它们造成的经济或精神上的影响或伤害也难以确定。对手机用户来说,这些短信一般是免费接收。那些接收就收费的诱骗短信或者回复就收取高额信息费的情况往往比较隐蔽,也比较少见。
  四、手机媒体强制性传播的效应
  1、强制性传播的正面效应
  新媒介的出现提供了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介的覆盖、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足。手机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也发挥了很大的上情下达的作用。有关部门已经在一些地区尝试通过短信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并将在全国推广和健全手机短信预警预报机制。以往通过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突发性灾害警报常常不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个人,一定程度上贻误了指挥防灾减灾的最佳时机。而手机短信解决了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若能谨慎地利用这些新渠道开展政务公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达方式。
  2、强制性传播的负面效应
  首先,当前传播环境中存在的很多让受众被动接受、很难避免或者删除的内容,实际上是信息垃圾,不仅造成了信息污染,对受众也是一种骚扰。其次,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不仅降低了用户使用新媒体的效率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效率,而且对信息的正常和安全传播也构成了威胁。第三,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广告信息“把关人”的审查能力受到了挑战。手机等新兴媒体不但随意发布广告信息,而且谣言谎话、色情信息也大行其道,其危害性已大有超出传统媒介之势。这些不健康的强制性传播内容和传播行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和损害了新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最后,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手段,制造与传播计算机病毒、盗取银行账号、诈骗、赌博、非法融资等新形式犯罪行为急剧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此外,不健康内容的传播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内容的传播和扩散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立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背道而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和文明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郭全中,《手机媒体的现状与未来》[J].《新闻与写作》,2010(8):8-10
  ②王娟,《手机媒体发展预期――未来最便利的信息获取终端》,中国传媒学术网
  ③匡文波,《论中国手机媒体的发展》,中国传媒学术网
  ④罗晓娜,《新兴媒体的广告受众研究》,中国传媒学术网
  ⑤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⑥项立刚,《手机成为传媒平台》[J].《新闻战线》,2010(5)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强制 性传播 浅谈手机媒体的强制性传播 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 浅谈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