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空间】中国戏曲学院难考吗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在广播电视快速发展、日益普及,节目形式不断创新、日趋多样化的今天,电视媒体间的竞争已演变为节目质量、收视率的竞争,谁拥有了庞大的观众群体,谁就拥有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要创造好的观众收视率,就需要电视栏目围绕不同的受众群体和需求层次进行精确定位,创造品牌栏目、名牌栏目来塑造良好的电视形象。因此,作为地域性强的电视戏曲栏目,在地方电视台可谓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容易成为当地的品牌栏目、名牌栏目。
  【关键词】戏曲节目 电视栏目 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戏曲文化市场的不断升温,地市级电视台电视戏曲栏目纷纷应运而生,这些电视戏曲栏目的诞生,对进一步催热戏曲文化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从前只能进剧院才能看到的大戏,并且南腔北调,多个剧种,尽现小小荧屏,让热爱戏曲者能大饱眼福耳福。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的观众已不是六七十年代的观众,他们对戏曲的欣赏,除需要满足多元化、多样性欣赏需求之外,还有欣赏节奏及时代感的问题。因此在新的时期,新的时代,电视戏曲栏目面对新的受众群体,如何起好导向作用,在回暖的戏曲文化热潮中求得长足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处理好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统一,历来是艺术走向大众的最高标准。电视戏曲栏目也是如此。一个栏目若只讲艺术,缺乏政治导向,没有时代感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实现政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的完美统一也是电视戏曲栏目不断追求的目标。
  众所周知,戏曲文化传统性极强,从题材上讲,多以表现历史事件、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要成分,现代戏成分比例较小。从演唱上讲,有些唱腔多年一贯制,已形成定式,与新时代、新内容难以相融。这些都制约着电视戏曲栏目不能直观地、快速地反映社会形势的动态变化。现在的戏曲栏目往往是唱段反复唱,剧目反复演,缺乏新意,没有时代感,与现实脱节,久而久之,栏目将会失去观众,难以生存。
  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一矛盾呢,这就要求电视戏曲栏目的编创人员要学会抓戏曲文化的实质内涵。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艺术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实际上她包涵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民族气节、民族精神,包涵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道德评判和民族情感。实际上,历史上所流传下来的每一剧目都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戏曲栏目在编创节目或晚会时要学会抽丝剥茧,领会原创戏曲所表现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时代背景,挑选合适的戏曲内容。同时运用自身的二次创作、组合功能,根据不同的政治形势要求,社会动态反映,为自己所编创的节目赋予一定的政治主体、事件主题,让节目的精神内涵和时代相吻合。河南南阳电视台电视戏曲栏目《新梨园》就采用此种手法,编创了很多期有着鲜明主题的戏曲节目。在庆祝祖国建国六十周年时,该栏目采用传统戏与现代戏相结合的手法,编创了多期红色系列专场节目,与全国大唱红色歌曲的政治大气候相吻合,使栏目的政治性、时代感很强烈的凸显出来,在群众中形成强烈反响。这样一来,戏曲节目就贴近了现实,既满足了中老年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又让年轻一代的观众感觉到戏曲并不遥远,栏目与自己一样关注着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无形之中拉近了栏目与观众的距离。另外,栏目还要不断地根据形势变换主题,使戏曲节目期期有新意、场场有亮点,长此以往电视戏曲栏目才会走上一个健康发展之路。
  二、解决好慢节奏的戏曲与快节奏的欣赏需求之间的矛盾
  电视戏曲栏目是建立在戏曲文化基础之上的电视节目,必然要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特性所制约。用时代的眼光来审视戏曲文化可以发现,程式化、慢节奏、板眼拖沓、大多题材陈旧是戏曲文化的最突出弱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文化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种艺术形式、艺术流派纷纷争芳斗艳,戏曲文化虽然摆脱了“四人帮”的桎梏,但却复苏甚缓,甚至逐渐步入低谷,很长时期在银幕上、荧屏上几乎找不到戏曲的影子,各大剧场、剧院也几乎门可罗雀,戏曲文化的不景气长期笼罩在戏曲界。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戏曲艺术节奏太慢,跟不上时代节奏。现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时代,人们的行为节奏、心理节奏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渠道越来越广泛,生活节奏、心理节奏都逐步加快。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全新理念下,人们已没有时间、没有耐心花几个小时坐在戏园子里听一个故事、看一场大戏,由此最终导致专业剧团失去了演出阵地,失去了戏园子,戏曲文化日渐步入低谷,市场步步萎缩。
  面对这种情况,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其首要问题就是要吸取前车之鉴,不能走专业剧团的路子,应深入反思,留其精华,避其缺陷,解决好慢节奏、拖沓的戏曲与快节奏生活的观众之间的矛盾。当然,电视戏曲栏目不可能改变已程式化的戏曲节奏,也不可能再创造一个快节奏的戏种,但电视戏曲栏目可以利用二次创作功能来改变戏曲节目的节奏。具体做法就是采用选段或选场折子戏来编创节目,不要去讲完整的故事,不要试图让观众弄明白整出戏的完整意思,其实现在的观众只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赏析戏曲的精粹,领略戏曲文化的艺术魅力,满足新奇、多信息、多种演唱风格同时欣赏的心理,从而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即可。
  河南电视台戏曲栏目《梨园春》办得比较成功,其最根本一点就是满足了观众的欣赏节奏。《梨园春》的戏曲节目编排,一般选手参赛打擂所演唱的段子不能超过两分钟,专业欣赏节目每个不超过十五分钟,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虽然仍是慢节奏的戏曲唱段,但在时间上加快了节目的节奏,适应了观众快节奏的欣赏需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电视戏曲栏目,必须注意节目的节奏感,不要大而全,要小而精。如果一晚上不加限制任唱段有多长算多长,咿咿呀呀肯定和者盖寡。
  三、克服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的问题,实现节目创新
  现今除了央视,省级以下电视台的戏曲栏目大多采用擂台赛的方式开办。有的外加一些专业欣赏节目,有的则单纯选手打擂,如此便构成了一期节目,年年如此,月月如此,久而久之,缺乏新意。内容老套、形式单一的弱点便暴露出来,再加上打擂选手多挑选一些容易学唱的旧唱段反复演唱,观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失去欣赏情趣,栏目也因为失去观众而无法生存。电视戏曲栏目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改版创新势在必行。
  1、采用多种手法,充分展现戏曲艺术魅力
  戏曲艺术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艺术,戏曲除自身唱、念、做、打的功夫和生、旦、净、末、丑等行当之外,还有不同的剧种、剧目,同剧种还有不同的唱腔、流派。电视戏曲栏目在编创节目时,就要善于利用戏曲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灵活地编创节目。例如举办一场节目,可以多曲种、多剧种并存,也可以不同唱腔、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选手和演员同台,并鼓励选手多演唱一些新唱段,增加节目容量,尽可能在一期节目中多角度、多种艺术手法去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让观众充分领略戏曲艺术的美感,情感,使节目常看常新。
  2、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舞台
  有许多电视戏曲栏目所编排的节目常常是一唱到底,艺术形式表现单一,往往使节目现场显得很沉闷。要克服这一缺陷,就要求编创人员不仅要把节目编排活,还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观众的欣赏需求,编排节目要敢于打破一唱到底的老框框。比如在不影响戏曲栏目主旨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与戏曲艺术相关联的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等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综艺节目,或拍摄制作一些戏曲人物、戏曲故事、民间戏曲方面的轶闻趣事、戏曲知识介绍等类的戏曲专题,穿插于节目中间,尽量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丰富舞台,活跃舞台,从而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欣赏性。
  3、挖掘、汲取民间艺术营养,拓展戏曲荧屏阵地
  中国戏曲,特别是地方剧种,都有其深厚的地域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它具有高雅的一面,也有民俗的一面,其根本的原因是戏曲文化的根就扎在百姓之中,也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创造了戏曲。因此在民间,戏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艺术营养。电视戏曲栏目的编创人员不能坐等着群众把戏曲艺术送上门,眼睛只盯着舞台闭门造车,要勇于走下去,到群众中去,发现、挖掘、整理民间戏曲艺术,从而扩展戏曲栏目的空间。就河南而言,河南曲剧,南阳的大调曲、宛梆都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还有一些剧种如越调、二簧、罗圈戏等文化遗产亟待去拯救、保护,还有的几近失传。这些戏种和曲种,很多打擂选手不会唱,观众也欣赏不到,所以编创人员要深入到群众生活之中,收集整理、普及推行那些稀有和濒危的剧种、曲种,创作一些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戏曲节目,转变服务理念,要做到观众喜欢什么,我们就编创什么,和群众心贴心。这样才能开阔我们的事业,拓展戏曲舞台,电视戏曲栏目才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内容老套,节目形式单一,一味的唱来唱去,其出路必然会越来越窄。
  作为一名电视工作者,创造名牌栏目、品牌栏目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品牌都有可能变成一个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议题老化、形式老化、内容老化的过气品牌。戏曲栏目也是如此,虽然戏曲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走了几千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但在社会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创新,扩充和延伸栏目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拓展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存发展空间,使电视戏曲栏目真正成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方阵地,让戏曲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戏曲部)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戏曲 发展空间 拓展 如何拓展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空间 拓展发展新空间 努力拓展改革发展新空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