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文章的“二八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0-02-2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二八定律”又称为20/80法则,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就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演化,变成了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
  实际上,二八法则的运用,早已经超出管理学的范畴,成为经济社会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把这一法则运用到如何写好一篇文章上,同样是适用的。
  抓住关键
  在写文章时如何应用“二八定律”?需要注意哪些特殊方面呢?
  首先,在理念上,“二八定律”之所以得到普遍性的推崇,就在于其提倡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
  在实际工作中,一个小的诱因、投入和努力,通常可以产生大的结果、产出或酬劳。就字面意义看,即指在完成一项工作中,80%的成果来自20%的付出。因此,对所有实际的目标来说,80%的努力――也就是付出的大部份努力,只与成果有一点点的关系。这种情况看似有违常理,却非常普遍。
  所以,“二八定律”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以及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平衡关系:20%的关键投入决定了80%的产出;20%的主要起因决定了80%的结果。对企业来说,就是要找出那些能带来80%利润、总量却仅占20%的关键客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对工作进行认真地分类分析,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企业管理是这样,写出好文章同样需要找到关键因素。
  其次,在方法论上,按照是“二八定律”的原理,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要抓住关键的少数因子。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的话,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如同厨师做出一盘好菜,这盘菜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想实现这盘菜的色香味俱全,主菜是核心、是关键。比如说做红烧鲤鱼,鲤鱼就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鲤鱼的质量不好,加入十种乃至二十种的配料,这盘菜还是不成功的。
  以此类比,裁缝做出一件品牌服装是如此,记者写出一篇好文章同样如此。只有抓住了最关键的两成基础材料,就不会剑走偏锋,才能实现预期设计的文章主题。换句话说,抓住两成就能决定一篇文章80%的成功率。这就要求每次写文章,都必须“量体裁衣”,把20%的关键材料用好,否则的话,会在大量的基础材料中打转转,看似占据了大量的80%的材料,最终却只有20%的成功。
  在《决策》杂志上,有一类重要选题――县域经济的深度分析,就是对“二八定律”的运用。
  不管是江苏、浙江的全国百强县,还是中西部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县,需要关注的方面有很多很多,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重要,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新农村建设也重要,信访、党建、科教文卫同样都重要。但在做县域经济选题时,关注点必须有所侧重、抓关键,就是瞄准起核心作用的20%来做重点分析。而且,不同地方的县域在分析时有不同的重点,不能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
  譬如,对苏南的昆山、江阴等经济强县来说,是如何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在做《新苏南转型》时,这就是关键。另一方面,对安徽、湖北、四川等中西部县域来说,就是工业立县、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这些是做《广德样本》、《肥西密码》、《桐城跃动》、《固始现象》等选题时,需要抓住的关键。对任何一个县域经济来说,这些可能只占到一个县域所有工作内容的20%,而要写好一篇县域经济的深度分析,只要能抓住这20%就可以了。
  要用好“二八定律”,首要在于弄清楚起关键核心作用的20%到底是哪些,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这20%的重点上来,采取有效的倾斜性措施,确保在重点方面取得重点突破,进而带动全面,取得整体上的成功。这其实就是确定了写文章时的视野和着力点。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文章的材料就如同“摘菜”。要想顺利抓住起关键作用的20%,就要学会做好“加减乘除法”,有目的地对材料进行取舍。
  “做加法”是对主体材料的延伸,就是在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由一个引出两个,由两个引出四个,实现一种倍增,从而实现向“做乘法”的提升,获得一种放大效应;“做减法”就是分出轻重缓急,要毫不留情的抛弃低价值的活动,把不属于20%的非关键部分舍弃掉;“做除法”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分母,哪些是分子,分母是基础,虽然说“二八定律”要求抓住起关键作用的20%,但是如果没有了80%作为支撑,其他的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还以《决策》杂志的县域经济深度分析类选题为例,县领导的发言稿、招商引资大会讲话、每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材料,都是分母,这些材料虽然不会直接出现在文章中,但这些都是做好县域经济选题的基础,没有它们为支撑,文章也不会成功。
  软硬兼施
  “二八定律”的运用,实质上是需要根据选题的主题,做出有智慧的选择。而要做好选择,首先是要有大量的材料可供选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做好一道菜的前提,是裁缝手中的布料,是实践“二八定律”的基础,否则“二八定律”也就失去了价值。那么,如何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材料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软硬兼施”。
  具体来说,在如何获取材料上,分为硬材料与软材料;具体到《决策》选题的执行来说,还有软采访与硬采访。若想成功实践“二八定律”,就需要处理好这两对关系,首先就是软材料与硬材料的获取。
  从材料的分类角度来说,见诸于各种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材料,都叫“硬材料”。比如在做县域经济选题时,政府工作报告、领导的会议讲话、发展规划等都是硬材料,硬材料是完成一个选题的基石。不管是宏大的特别策划,还是两个版的小文章,都需要有这些硬材料作为“底座”。
  以《老工业基地花落谁家》为例,蚌埠市向国家发改委的申请报告与洛阳市关于洛阳老工业企业发展转型分析的《洛阳报告》,就是硬材料,这两个材料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是不需要采访可以直接使用的。同时,它们又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来源,会有更多的材料以它们为基础来获取,这就是一个“顺藤摸瓜”的过程。在《太阳能之城为什么是新余》中,硬材料就是关于赛维公司董事长彭小峰的深度报道,以及《江西日报》的一组文章。特别策划《百强落幕》为什么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硬材料的扎实分析和梳理,具体就是把九届全国百强县的榜单进行了一次细致地分析。如果没有这种对硬材料的梳理作为基石,就不会有分析性文章的厚度。
  有了这些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的、公开发表的硬材料,就能够保证写出文章来,但不能保证写出来的一定好看,这就需要另一种材料――软材料。
  在选题执行过程中面对面采访得来的材料,都叫“软材料”。在实际操作中,起着关键作用的20%,往往都是从这些软材料中发现的。软材料是完成一个选题的支柱,没有软材料作为支撑,写出来的文章都是重复前人的“剩饭”,绝对不会好看。还是以《老工业基地花落谁家》为例,这篇文章的软材料,就是采访了中部六省的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全部联系上并回答了感兴趣的问题,做得很扎实。在《太阳能之城为什么是新余》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软材料,是对江西省政府调研处处长陈新华和江西省社科院院长汪玉奇的电子邮件采访,对完成整个文章,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大提升。
  深入采访
  前面分析的是软材料与硬材料的关系,是运用“二八定律”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软采访与硬采访的关系。
  所谓“硬采访”,就是在出发之前,就已经联系好、确定好的采访对象,除非临时有变动,都会与他们面对面。在特别策划《淮海20年反思》中,淮海经济区办公室、徐州师范大学都是硬采访,因为在执行选题的一开始就已经明确:这是必须要采访的,不采访这些人,这个选题必败无疑。
  在特别策划《百强落幕》中,必须采访三方面的人:一是统计局系统;二是地方党政决策者;三是对县域经济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否则,这个选题无法进行,会出现即不原创也不深入的状况。首先是采访国家统计局农业经济司,这个机构是全国百强县的编制发布机构,是最权威的声音,同时,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的专家也要采访,他们对百强县的有深入研究,相对于国家统计局的官方声音,这些民间声音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写文章时可以相得益彰。再比如《江苏出海》的执行中,江苏省发改委的顾卫东、南京师范大学的陆玉麒是一定要采访的,因为他们是研究江苏海洋经济的真正专家,不采访到他们,选题就失败了一半。从这个道理上来说,硬采访中的“硬”,实际就是“必须”的意思。
  在一个选题的执行过程中,通过硬采访又联系到的新采访对象,就是“软采访”。这里所谓的“软”,就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比如在《淮海20年反思》中,通过淮海经济区办公室,又联系到了徐州市发改委,还到了济宁市对外协作办公室,通过这个办公室,又联系到了济宁市发改委、济宁市高新区。后面的这一系列采访,都是在最初的执行方案之外的,是不确定的。但是后面的这些采访,才获得了更生动的细节和故事。
  招商引资有一种“葡萄串效应”,《决策》做选题时的软采访,同样也是这样一种效应。比如在《江苏出海》的执行过程中,从南京到盐城,在盐城的采访时,盐城市副市长朱传耿介绍《决策》杂志记者到了连云港市,在连云港采访到了更鲜活的内容,对整个策划文章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软采访”具有不确定性,需要临时判断,这就对《决策》记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问题的发掘要尽量的深、采访面要尽量的广,不能有遗漏而造成选题上的遗憾。以《百强落幕》为例,在硬采访方面做得很成功。
  首先是采访统计系统,先后采访了广德县统计局长、宁国市统计局长、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农村处、总经济师等机构和个人。通过他们,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百强县排名取消了。这是《决策》杂志发出的原创信息。其次,为什么不评比了呢?还得要采访国家统计局,在采访中获得多层面的信息。同时,采访民间百强县评比的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从他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角度上就不会遗漏。第三步,采访专家学者,他们一直在关注这件事,通过采访可以分析取消背后的因素。
  在做好这些硬采访之后,就是地方决策者如何看待取消百强县这件事。从策划选题执行的角度来说,这个采访也应该是必须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深入到这一领域,成为这个选题的一大遗憾。在《决策》文章发表之后,湖南的《潇湘晨报》第一个反映出来,采访了浏阳、长沙县等地方主要决策者。要理解“硬材料与软材料、硬采访与软采访”两大关系,在《百强落幕》这个具体的案例,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关热词搜索:定律 写好 文章 写好文章的“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 人生的二八定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