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往事刘海柱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新中国诞生60周年了,“60耳顺”,说的就是从容淡定。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了磨难,也收获了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硕果。      1949年
  根据《1981中国经济年鉴》公布的新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显示:总人口为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中国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战后经济恢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50年代
  革命的激情,纯真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
  
  发行粮票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副食品供应,除食油(包括麻酱)早于1954年实行计划供应并由粮食部门管理外,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白糖、粉丝、糕点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50年代粮票的出现,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
  
  “交通基本靠走”
  50年代的农村,不但绝大多数人没有乘过公共汽车,就是自行车,也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有。北京市农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数,1956年为13辆,1957年为16辆。当时交通工具基本上没有,人们的通行主要靠步行、畜力车、牲畜等。
  
  全民大炼钢铁
  一切为“钢铁元帅升帐”让路。一时间大江南北,高炉林立,人山人海,热火朝天。工厂、部队、公社、机关、连外交部都办起了炼钢炉、炼铁厂。不管男女老少,都成了钢铁工人;没有煤的地方,就砍树烧炭;没有铁矿石,就砸铁锅子;建土高炉没有砖石,就拆祠堂、毁围墙。连学生也放下书本走近高炉,操持家务的妇女把铁锅、铁铲送作炼钢的原料。至1958年底,参加大炼钢铁的人力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大炼钢铁对生态环境和物质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浪费。
  
  工资定级
  1956年,牵动着全国各界数千万人利益的是中国第一次全国性的工资改革。这次工资改革,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分配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把干部分为30个行政级;企业工人分为8个(个别工种为7个)技术等级;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等级系列。
  
  60年代
  60年代,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年代,焦裕禄、雷锋、欧阳海、王杰、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他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全国人民。这一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饥饿、生活必需品的极度匮乏,“文革”的爆发,更将国民经济引向崩溃的边缘,国家和人民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低标准、瓜菜代”
  50年代末,“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当时称为“三面红旗”)席卷中国,“左”的偏差,加上其他天灾人祸,使国家进入了后来被称为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1960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降低口粮标准,同时“大搞瓜菜,大搞副食品,大搞代食品和代用品”,正式提出了“低标准、瓜菜代”(“代”即代食品)的要求。
  所谓代食品,是指利用在正常年成不作为食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化学合成物制成的食品。如用麦秸、谷壳、豆秆、玉米芯、高粱秆等制作淀粉;广西等地大种“费工少、成本低”的木薯,用它的块根和叶做成食品。
  
  红卫兵大串联
  1966年9月5日,中央正式通知,各地红卫兵串联乘车免费,生活补助由国家开支。也就是说,大串联的交通、吃饭、住宿统统不要钱。为此,各地纷纷建立红卫兵接待站,管吃、管住、管交通,由于不堪重负,不久只得提倡步行串联。1967年2月,相关部门发出通知:全国步行长途串联停止,才告一段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上山下乡联系在一起。
  直到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识青年的回城和就业问题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但也有一部分人已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70年代
  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70年代最重要的大事件,是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皮尔?卡丹”走进中国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型台上,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上演了。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中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应对,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与服装界的人员进入。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的这一场时装秀,挑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恢复高考:报名费5角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
  这一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当年,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80年代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斤;平均每人用于购买穿着的零售额为42元。1980年皮鞋零售量达1.69亿双,比1957年增长8倍。购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
  80年代,始于这样一个并不富裕的基础,但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通向未来的信心。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1981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4倍。3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万元户”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6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万元户”,掀开了中国人致富的潮流。
  感情破裂可以离婚了
  1980年,“感情破裂”作为法定离婚理由,写入新的《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二部《婚姻法》,它将离婚自由的权力以法律形式明确肯定下来。从此,“感情不和”成了人们提出离婚时最常用的理由。
  90年代
  90年代,中国人民迎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市场经济的力量开始释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开始关注房市、股市,财富积累凝聚人心,文化生活丰富多采。
  粮票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几年后,粮票等票据出现在各地收藏市场,成为一种热门的收藏品。
  新千年
  进入新千年,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的中国人,学会了坚强地直面灾难,追求美好生活。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更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拥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中国。
  “到我的博客去看看吧”
  2005年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到我的博客去看看吧”成为流行语。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3.0亿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伊妹儿”改变了书信方式,互联网上可以开店铺、做生意,通过“人肉搜索”开展舆论监督,互联网介入了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改革开放初期,当大多数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忙碌时,极少数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并成为那个时代先富农民的代名词。图为山东省临清县八岔路公社赵塔头大队社员赵汝兰(右一)带领全家勤劳致富,盖起新房,还添置了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山东省首个见诸报端的“万元户”。(新华社发)
  
  2008年10月26日,北京市公安局为一批因奥运安保工作而推迟婚期的青年民警举行集体

相关热词搜索:新中国 民生 往事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新中国往事读后感 新中国往事读书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