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有关《收获》的故] 收获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有人说,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应当有某种无限伟大的东西,   使人类永远对其感到虔诚。文学是吗?      1957年7月24日,一本大型的、厚达328页的文学双月刊诞生了。主编是巴金先生和靳以先生。属于中国作协主管,编辑部在上海,设北京上海两个编委会。
  《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第一期的带头文章,是未发表过的鲁迅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艾芜的长篇《百炼成钢》和康濯的《水滴石穿》,老舍的三幕话剧《茶馆》,柯灵的电影剧本《不夜城》。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亮相。它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也见证了丰饶的文学收获。这个时期的《收获》刊发了如《大波》、《上海的早晨》、《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枪声》、《创业史》、《山乡巨变》等长篇小说和《林则徐》、《蔡文姬》等剧本。因为3年自然灾害,1960年5月停刊。主编靳以先生1959年11月因病去世。这是第一个《收获》。
  1964年,在大家的呼吁和努力下,《收获》复刊了,由上海作协主管。这个时期发表了《艳阳天》、《欧阳海之歌》、《大学春秋》等作品。1966年“文革”开始,5月,《收获》被迫停刊。这是第二个《收获》。
  第三个《收获》从1979年1月开始。“文革”之后,《收获》率先复刊,那时,许多思想的禁锢是首先从文学作品中突破的。新时期以来,《收获》刊发的许多作品,表现了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高扬,呈现了几代作家以极大的勇气直面现实,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对人性觉醒的探索,在理想和现实间选择的两难,如《大墙下的红玉兰》、《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蹉跎岁月》、《人到中年》、《人生》、《方舟》、《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另外,就是以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的作品为代表的市井小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小说的叙事和语言中都崛起了新的美学原则,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进行了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对文坛形成强烈的冲击,一连串的名字首先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收获》杂志上,这为文学向上世纪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转化,提供了契机。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都以非凡的想像力和精妙的叙述语言,构建了文学的新的景观。《收获》刊发了大量在当代文学史上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浮躁》、《活着》、《九月寓言》、《丹青引》、《许三观卖血记》……王安忆超过20次登上《收获》,代表了她各个时期的变化。《收获》的追求是海纳百川,刊发莫言、方方、池莉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家的优秀之作。
  现在《收获》杂志,依旧不断向读者奉献顶尖之作。《收获》杂志仍旧每期刊登一部具有分量的长篇小说,如阎连科《受活》、杨争光《从两个蛋开始》、贾平凹《秦腔》、毕飞宇《平原》、余华《兄弟》、东西《后悔录》……
  《收获》率先作出面向市场的抉择,自1986年第1期开始自负盈亏,没有拨款,不刊广告。《收获》的理念是以优秀的文学作品维护品牌的声誉。2007年《收获》杂志的发行量仍旧超过12.5万。它还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
  有人说,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应当有某种无限伟大的东西,使人类永远对其感到虔诚。文学是吗?
  对于文学,我们依然保持着沉实而永久的冀望和期待。文学期刊最终还是要用文本说话,要用作品来面对读者。一本好的杂志,穿过了漫长的岁月,起伏跌宕,历经历史的风尘沧桑,跨过时间的废墟,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杂志,是幸福的。
  (摘编自《厦门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收获 三个有关《收获》的故 有关收获的诗 有关收获的作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