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 气质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中国“政”字,从“正”从“文”,讲的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   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当今学者们强调的“法治”,   也是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的。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被用来徇私枉法。
  
  朱熹曾有一首被后世一再引用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人称之为哲理诗,因其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我想,在朱熹心中,这是一首倡学诗。用今天的话说,这首小诗意在启迪人们要善于读书学习,源源不断地了解新生事物,才能保持思维的活跃,充实自己,与时俱进。
  古希腊时期有人赞扬苏格拉底为智者,苏格拉底却纠正说:我不是智者,我是爱智者。我以为苏格拉底并不是自谦,他也是要告诉人们,爱智比智者重要。这爱智和爱学习,才是根本,是源头,是活水。有这源头活水,才有学识的枝繁叶茂,才可能有事业的发达和人生的自我完善。
  中国文化从孔子到朱熹,有过重要的传承。宋人熊禾撰《考亭书院记》说:“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开篇就道出了朱熹与孔子的关系。朱熹一生注释撰写的著作多达几十部,其中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编在一起并加注释。为什么要“注释”?凝聚着孔孟智识的古文字,到朱熹的时代已过去了一千多年,宋人要读懂春秋文字有困难了,更何况要理解孔孟思想殊不容易。朱熹不仅为“四书集注”,还需要倡学,才可能进行有效的传播。朱熹后半生学问最成熟的时期,定居福建建阳创办考亭书院并倡学。在这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倡学,影响是非常大的。受朱熹影响最大的是建阳人蔡元定,竟使蔡氏一门四代出了九位贤儒,史称“四世九儒,五经三注”,后句讲的是蔡氏子孙在五经中注释了三部经典。四书五经共九部经典,其中有七部是在建阳注释并在此刻印成书,成为直到近代中国每个读书人必读的教科书。请想一想,这地方当时有怎样的文化氛围?
  朱熹倡学,建阳曾“书院林立,讲帷相望”,来此读书的非止建阳子弟,而是“四方学子负笈来学”。朱熹及其弟子注释的古代文献就成为教本,这促进了建阳境内麻沙、书坊两镇雕版刻书业的繁荣。其中书坊一镇,雕坊比屋连檐,人口会集约3万,私家出版业前店后厂,蔚为壮观。中国印刷术起于唐盛于宋,宋代是把前此千秋竹简上的中华文化刻印到书本的重要时期。建阳成为宋代三大出版中心之一,四方书商贩者“往来如织”,建阳因之享有天下“图书之府”的盛名,这对于中国文化承前启后的影响,算得清吗!
  今天常听人说,喜读文学、文史作品,或者也动笔写写散文诗歌,是一种“业余爱好”。朱熹也写小诗,那也是他的业余爱好吗?他的《活水亭观书有感》诗,活生生讲的就是读书学习乃人生素质之“源头活水”。对一个领导者、执政者而言,“文化熏陶”造化文化素质,更不应是其“业余爱好”,而是从政参政最重要的基础素质。
  中国“政”字,从“正”从“文”,讲的就是要用尽可能渊博的正大光明的文化来治理社会。当今学者们强调的“法治”,也是需要高尚的人文基础的。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被用来徇私枉法。一个从政者缺文化素养,不只是个人的缺欠,更大的损失是辖下的百姓要付出沉重代价。我由此以为,政治是涉及最广大人群利益的大学问,一切社会都需要这样的学问,不能因为具体的从政者缺文化而蔑视政治。
  我们今天读一些文件,甚至读知识界的论文,都可能感叹于文中套话废话不少,以致正确的声音也不幸为之拖累。或觉得读之硬邦邦的,缺乏情感。教导有余,打动人、感染人和启发人的力量均不足。不少人以为“公文”或“政论”只能是这样的。其实,读一读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或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就会看到――这都是政府高官写的论国家大事的文书――或写得文词绮丽、格局阔大、气势磅礴,或辞锋凌厉、慷慨激昂、气势逼人,或质朴简练、深刻严谨、情辞恳切。虽论政事,都以文采照人而著称。以声声情真意切、语语睿智深刻而打动君王,感动万民。再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从题目看够沉重的,却是文采灿然而传千古的散文名篇。文采,在我看来,并非文辞华丽才叫文采,文采是因内蓄着博大的人文情怀才壮丽而温暖人心。
  其实,文化之于每个人都是极重要的。不少中年人甚至青年不读书则相当普遍,以为读书只是孩子的事。若见别人爱好阅读、喜听音乐,或爱好文学、绘画、摄影之类,便说那是“业余爱好”,我不爱好又有什么关系。何谓“专业”?官员读文件就是“专业”,读其他书便是“业余爱好”?
  文化,实在是沐浴人生的阳光雨露。植物缺了阳光会枯萎,人生缺少文化照耀也会枯萎。君不见身边不少人在中年时已是枯萎状态吗?他们可能不是缺少钱财,而是缺少文化,那是一种内在的枯萎。一个女子的文化气质,是比耳环项链美容霜更动人更可靠的东西。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即使到了白发皤然的年华,也会有如白云在蓝天飘逸,高雅澄静令人敬慕。如果领导者像苏格拉底所在意的“爱智者”那样热爱读书学习,像朱熹那样倡学注重源头活水,则辖下的民众都会因此而分享到智慧的人文的阳光。如果世人能普遍重视文化阳光对自己的滋养,社会就会更好看一些,人间也会有更为可靠的安全、人生尊严和欣慰。
  (摘编自《领导文萃》杂志)

相关热词搜索:化为 气质 人生 当文化化为人生气质 传承文化血脉涵养纯粹人生 文化塑造人生2017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