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热销背后有风险_银行理财产品有风险吗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存款搬家去理财      继一季度创下发行累积规模4.17万亿元,同比172.52%的爆炸式增长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二季度再次刷新纪录。据Wind数据统计,4月-5月,各银行累计发行各类理财产品3252款,同比增长168%。
  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热情超乎很多业内人士的预期。近期,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推出“高门槛”理财产品,300万元起售,在销售当天即告售罄,在不预约的情况下有钱难求。这类产品收益率相对较高,期限则以半年到一年为多。
  除了投资门槛升高,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更加明显。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1至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占比为66.82%,较去年升高12个百分点。
  年初以来,超短期理财产品频频出现,甚至不乏1天至2天期的产品,而且年化预期收益率达3%~6%。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金融产品中心副主任王增武分析,高收益的超短期产品更像个“噱头”,因为每款理财产品都有募集期和结算期,如果加上这几天计算实际收益率,回报就会大打折扣。
  部分银行甚至推出8%~10%年化收益率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与股票或大宗商品期货等高波动标的挂钩。在通货膨胀率高企的当下,跑赢CPI成为很多投资者的理财目标。而银行则小步让利,“高息”吸引存款达标存贷比考核。
  借理财产品表外渠道,绕开倩贷限制,已然成为银行业监管和货币调控部门的盲区。这已明显影响到当前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业界认为,如果将理财产品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并不弱于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今年以来M2频繁异动,1月高达17.2%,2月增速骤降至15.7%,3月突升至16.6%,4月再度骤降至低于预期的15.3%。期间波动已超出信贷和外汇占款所能解释的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今年理财产品异军突起有关。
  
  理财产品筹集的部分资金被用于贷款
  
  此前,银行借道银信合作突破信贷限量,已经受到银监会明文限制。今年1月,银监会发布《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其中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按照每季度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
  通知发出之后,从2叭1年一季度开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纯信贷类急速下降,从去年同期的20%左右,下降为5%左右,取而代之的是组合类产品的急速增长。该类产品的投向,通常包括债券、票据、信托等,但是未标明投资比例。
  “投99%的信托贷款、1%的其他类,也算是组合产品,不是纯粹的银信合作业务,不被统计进表内。”一位大型银行理财人士介绍说。而通常的情况是,投资比例不会上报监管部门,从而躲开了监管视线。
  “根据部分信息明确的产品判断,组合类产品中有超过40%是信贷类,而组合类产品占理财产品总量的30%以上。”王增武说,“实际上,组合类产品乃至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部分地成为信贷规模受限后,银行信贷的替代品。”
  理财产品的膨胀,让目前公布的“紧缩货币政策”变得不确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季度数据,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9%,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这是“稳健货币政策促进货币信贷增长向常态回归”。但据社科院金融所理财中心的估计,一季度借理财产品进入信贷市场的资金“至少1.6万亿元”。去年一季度,该数字为5000亿元。如果将该因素考虑在内,今年一季度信贷投放量不弱去年,甚至有大幅增长。
  理财产品市场的膨胀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压力。鲁政委分析,理财产品一头连接资金供给方,一头连接资金使用者,其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在通胀预期下,存款转移渐成趋势,银行吸存压力巨大,理财产品帮助银行稳定资金来源,实际上推进了存款利率市场化。
  他认为,另一方面,资金使用方通过理财渠道也可以获得较贷款低廉的资金,银行又不自觉地卷人了贷款利率市场化。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巨大压力,“银行不能冒进也不能等死。”
  
  预期收益率掺杂水分
  
  理财产品规模的急速增长,背后是银行间的揽客大战,恶性竞争不时出现。
  根据Wind数据,目前发行的上千种理财产品中,大部分没有公布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掺杂水分已是行业共性,也成为投诉的主要原因。
  2011年4月,上海银监局发布《关于近期上海地区银行个人理财市场销售行为的风险提示》,盖因此前多家在沪银行受到联合起诉,在销售、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规范行为。
  “监管的失效与该市场的特点有关,”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说,“理财产品涉及债权、股票、票据、信贷、保险等多个领域,因此牵涉银监会、证监会、央行、保监会等多个部门,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监管系统。”在以部门监管为主的架构下,对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往往只解决局部问题上。
  除此以外,目前并未有专门的“投资者保护部门”发挥作用。按照有关规定,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需做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但这项程序往往流于形式。在理财产品狂热期,投资者也往往无心正视自身的风险偏好。而增加透明度、纠正理财产品定位等系绕性工作尚未有实质性进展。
  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野蛮生长,还可能对银行系统造成冲击。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大多利用了银行的回购和担保作为销售支撑,实际上并未实现风险转移,风险迷惑性和隐蔽性强”,一位国有银行风险部人士说,“虽然理财产品购买合同上有规定,银行不承担责任,但是当出现大幅亏损等情况时,银行业无法置身事外。”
  “一些区域性银行为了维护客户,会通过信托的方式发行一些理财产品满足客户资金需求,长贷短借。如果资金需求方无法按期兑付,在违约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垫付资金就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某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表示,“本来作为风险防控重要环节的信托公司也良莠不齐,一些小信托公司为了招揽业务在投资品的选择、产品设计上风控很薄弱。”
  此前,部分银行推出黄金类理财产品。在黄金大牛市的背景下此类理财产品部分出现亏损。“这可能与产品设计和买卖时机不当有关。”三和锦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林说。但另据理财市场人士透露,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并没有投向贵金属市场,而被挪为他用。因此出现了亏损。
  “信贷紧缩,直接融资扩容,银行流动性紧张,或许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常态。”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说,“理财产品过陕膨胀有着天然土壤,对其监管已是迟早的事情。”
  鲁政委认为,“对待理财产品业务,监管有必要及时跟上,但简单‘一刀切’式地‘叫停’并不合适。”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快速紧缩,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平滑经济、避免“急刹车”引发经济“侧翻”的作用。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增加透明度“有本明白账”。
  (摘编自《财经》杂志。)

相关热词搜索:热销 理财产品 银行 银行理财产品:热销背后有风险 银行理财风险等级划分 银行理财风险大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