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大女附中校友回忆母校文集 [钢院附中,母校杂章]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钢院附中是我的母校,初中三年,高中二年,13岁~18岁,最好的年华在这儿度过。母校带给我的温暖就像在看见茶杯冒着热气,看见白沙帘在窗台上飘荡,简单的美丽。伏案良久,给自己倒一杯茶的间隙,与母校有关的零星碎片像秋天的落叶一样扑扑簌簌落了个满头满脸。
  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北边郊区的安静地方建立了“八大学院”,北京钢铁学院是其中之一。“钢院附中”是北京钢铁学院的附属中学。学校在郊区,旁边有一大片稻田,放学后我们还去那儿捞过鱼虫。
  1968年,我13岁时 “就近入学”,上了钢院附中。上学的第一天,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敲锣打鼓把我们迎进学校。看着高高的4层大楼和宽大的操场,心里美美的,“从今以后我就是中学生了。”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作为“革命小将”,我们春天去炼钢厂学工,夏天帮农民伯伯收麦子,秋天背着行李“拉练”,边走边宣传“革命理论”,一直走到延庆的康庄。冬天去旁边的东升公社塔院大队帮农民大婶剥蒜,一年到头忙得要命,就是没时间坐下来学习。我女儿听说我中学的时候到处乱窜,羡慕得流哈喇子。当年我们也是快乐赛神仙,可惜后来考大学的时候,因为基础太差,不得不白天上班,晚上做题背书到半夜,累惨了。
  当时“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老师不敢管学生,课堂纪律很乱。胆大的男生聊天侃山或者干脆溜出去打鸟。像我们这样胆小的女生,不捣乱,上课刻剪纸看小人书,有个靠墙坐的女生天天织围脖“美化生活”,如此上课大概是“全世界头一份儿”。
  没考试,我们就毕业了。原以为全部去农村插队时,传来好消息――高中恢复招生。家长们长出了一口气,“孩子终于可以继续读书了。”我们初中5个班加旁边93中4个班,共招两个高中班,我们班分到17个名额。不考试,由老师推荐,我学习一般却有幸能在钢院附中读高中。同学中有学习挺好的同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不上高中早早工作了。
  高中时,社会秩序好点了,报上说中小学生应当“复课闹革命”,我们终于能稍稍平静地坐下来读书了。张玉亭校长为第一届高中配备了最精干的教师队伍,我的班主任是梁启明老师教英语,是一个漂亮、和气的女老师。新年联欢会上,女生们第一次穿得漂漂亮亮的,像淑女一样唱英文歌《永远年轻》。教语文的阎老师让我听到优美并抵达心灵的古诗,看到遒劲有力的板书,感受到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传统。数学姚老师话不多,很严肃,总是空着手进教室,然后从袖筒里拿着一沓卷子,“收起课本,考试。”他的课没有人敢捣乱,最淘气的男生都得乖乖交作业。物理周老师非常负责,一次小测验的点评,他听说有人作弊,很为国家的明天担忧,说到激动处竟当众哽咽。高中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感谢钢院附中教我知识和做人。
  学校很重视体育运动,每年冬天都搞“象征性长跑”,有时到延安,有时是韶山,有时是井冈山。早上虽然寒风刺骨,同学徐缇总是早早就在楼下叫我,到大学操场跑上3圈再上学,天天如此。现在身体那么好,得益于那会儿的“训练”。操场修了篮球场、排球场、高低杠、跑道等体育设施。下课铃一响,我们拎着拍子跑去占乒乓球台子,“一人打三个球”,10分钟有十几个女孩儿上场。放学后打篮球、玩双杠、练习跑步,给年级篮球赛当拉拉队,给校级排球赛当观众。我在学校运动会上拿了女子200米冠军,代表学校去区里参加比赛,虽然没拿到名次,但会上发的美味大包子和鸡蛋汤实在是太好吃了。
  另一个快乐的地方是“大食堂”。我们在那儿吃过“忆苦饭”,听校长作“国际形势报告”,还排练过集体舞。每天早上那儿的“风景”最美:校宣传队练功。我经常去看那些身材苗条、长相漂亮、嗓音优美的同学踢腿下腰吊嗓子。虽然若干年后,她们也胖到上楼梯喘大气,腰里的赘肉像别着块大砖头,但当年真是我们心中的偶像。每年的联欢会让人开心难忘,最经典的是李银泽与娜娜的芭蕾舞片断“白毛女”。高大帅气的“大春”除夕夜给“喜儿”送白面,男欢女爱,最是煽情。可惜在接白面的关键时刻,录音机突然坏了,音乐“骤停”,俩人愣在台上,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我们笑到肚子疼。徐老妹穿着大红棉袄扮铁梅,唱“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好像是昨天。嗓音清纯的王平和闫平男女声二重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是多年的保留节目,一直演到区里。只是,2001年闫平患肝癌去世,我们再没机会听了。
  2002年,我们组织了“钢院附中高72级同学聚会”,主题是“穿越28年的牵手”。不少人中学毕业后就没见过,我们还请了老师,可惜林老师、梁老师都已经去世,没看到已经长大懂事的我们。小陶收集了许多30年的旧照,那些镌刻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瘦瘦的、懵懂的、没长开的我们一一扫描、打印,贴在墙上任人怀旧。老牛负责主持,喜欢拍照的美玲摄影,小美、铁球负责录像。老班长王庆钢、团支书钱桦致辞:高72级是我们的骄傲,钢院附中是我们的摇篮……李银泽和娜娜重温了芭蕾舞片断“白毛女”,虽然“一抬腿,腿没上去,鞋上去了”,但大家的掌声不亚于当年。现在小银子定居加拿大,偶尔联系。拉手风琴的高 ……篮球打得特棒的肖瑞琪、张薇去了美国。部队大院唯一没当兵的薛捍勤去荷兰当了女大使,还有……?
  大家把老照片加上聚会素材委托当导演的老牛进行编辑。老牛借了编辑机配音配乐,我负责文字撰写,花了很长时间编了1小时的“同学聚会”纪录片,刻成光盘寄给海内外的同学们。
  我经常看这张碟,“哎,是谁让我们翻了身?是谁让我们得解放?是亲人解放军……”我们挥着红绸在教室、食堂、操场快乐地绕来绕去……在清澈干净、优美淳朴的乐曲中,几百张新旧照片慢慢切换,我们一点点长高、长大、老去……怀旧的感觉像五月槐花铺满一地。
  编辑/麻 雯mawen214@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附中 母校 钢院附中 母校杂章 钢院附中 北京钢院附中的回眸与追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