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洋化议论文 新北京与洋地名儿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你为什么要搬回来呢?”这是回北京后旧友新知必问的问题。   “是布什,都是因为布什。”我回答。   虽然对布什政府的失望及布什的连任是我们举家搬迁的契机,但真正的原由实在是为了两个女儿。为了让她们走进一个未必井然,但充满活力,更国际化的环境;为了让她们能成长得更健壮、更宽容、更具适应能力;为了让她们亲历祖国的语言文化。
  北京的国际化自不必说――不出市区,你便可以从爱丁堡公馆出发,到棕榈泉会友,在蓝色牙买加喝上一杯咖啡,在阳光上东聚齐,再一起驱车去纳帕溪谷参观南加州风格的样板间。你也可以从阿凯迪亚出发,到优山美地一游,在莱蒙湖小憩,再沿着公园大道漫步,到曼哈顿花园用午餐。起初,这一串串名胜名城的洋名令我十分好奇,心向往之,感叹今日之北京足以抵得上一个世界公园,只想尽快抽时间去领略一下世界风情,也好让女儿们不出北京就得以体验世界文化。但没过多久, 我便发现这些周游世界的洋名后面只不过是北京的一个个高档小区, 里面居住着来华工作的外国人、中国的“土产新贵”或“洋产海龟”。我不禁失望了,怅惘了。
  中文,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底蕴、优美象形文字的语言,如何变得如此贫乏无力,都不足以命名一个个新兴的小区?
  记得刚上初中时,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我读到一首散文诗,是这样开头的:“朋友,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如今,我只记得这开头的一句和它给我心头带来的莫名其妙的愁,为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秋而愁。三十多年之后,在遥远的另一国度,我读到一本英文小说,“Elizabeth Costello”,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早已迈入生命的秋天,连连悲叹她宛如秋天的心境――那是一种忧郁的、怀旧的心境。啊!我心头一亮,一个字,久违的母语中的一个字,在心中闪现。一个“愁”字,把我从伊丽莎白的秋天心境拉回到儿时为生命中秋之将至的感伤――那不都是心上秋吗?一个字,一个音节,多么传神达意!
  有一天,14岁的小女在我们观唐别墅(我们居住的小区尚保留了一点中华韵味,令我略感欣慰)的厨房里做肉桂面包卷,我照例做她的小工,打鸡蛋,化黄油……不一会儿,肉桂的香气便从烤箱散发开来,弥漫了厨房,飘进客厅卧室。有几个卷做得过大,膨胀得变了形。“多像牛粪啊”,我脱口而出。女儿大笑,我也大笑,笑我的粗俗比喻,也笑二者的出奇形似。笑得我们眼泪溢出、直不起腰、相互搀扶;笑得我们肺里充满了肉桂卷的香甜…… 我突然又心头一亮,“天伦之乐”四个字在我眼前舞动。多么贴切尽致!多么意义深远!还有什么乐比天更高呢?任何他乐――诸如金钱、名誉、成功之乐,与天伦之乐相比是惨白的、不经久的。
  我常想,我们的祖先给了我们一种如此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语言。现如今何以连命名小区都不够资格了?莫非面对经济的腾飞、文化的舶来,古老的汉语已不足以表达21世纪的中国时尚吗?或者是开发商们想借用这些洋名唤起人们对另一个高雅时尚的地方或文化的联想,藉此标榜自己的高雅时尚?或者像某些批评家们所言,这种洋化现象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无根性?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莎士比亚的名句:名字算什么?我们所称的玫瑰换个名字不是一样芬芳?
  我又想,也许我不该以如此批评的眼光看待新北京。也许任何一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都须别处寻求灵感。曾几何时,经济迅猛发展的美国有多少新兴城市是以欧洲城市命名的――她有着一个又一个的罗马和维也纳、牛津和剑桥、伦敦和都柏林。其中,备受青睐的当数巴黎,欧洲当时最时髦的城市。美国至少有23个地方是以巴黎命名的。
  不过,我同自己争辩,美国毕竟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一个没有多少历史和本土文化可循的大熔炉。而中国则是屈指可数的古老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语言渊源深远。尽管在不太遥远的过去屡次政治运动险些毁灭了我们自己的文化。在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事业是否也应并驾齐驱?与其热切地接纳舶来品,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我们是否也应该来一次“文艺复兴”?
  编辑/任 涓woshirenjuan@126.com

相关热词搜索:地名 新北京 新北京与洋地名儿 让新北京人不晕 常州市其他地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