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隐喻研究述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时间隐喻研究的现况,分析了时间隐喻表征的主要维度,结果表明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时间隐喻的原型为空间-时间隐喻。从运动方式、方向和形状论述了空间-时间隐喻的构念特点,并讨论了空间-时间隐喻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关于空间、时间图式在隐喻映射中的相互关系的几种理论构想和实证研究。由于现有研究主要宏观地对时间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跨文化研究,未来研究将更侧重于微观地研究时间隐喻的认知过程及其与人格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时间隐喻,映射,空间-时间隐喻。
  分类号 B842
  
  时间作为构成世界的维度,与空间相比更为抽象和难以表述。人们在探知世界的过程中,当遇到抽象或难以言说的概念、观点或体验时,往往不得不借助于熟悉的概念来对新事物进行描述。而隐喻正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借用熟悉概念对新事物进行表征的手段。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隐喻思维的派生[1]。虽然“科学概念不可避免都是隐喻性的”[2]观点有些绝对化,但隐喻确实在我们日常言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时间隐喻是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征时间,即将别的语义范畴里的概念、表达、关系映射于时间范畴中,从而获得对时间的理解和表征。有研究表明,时间表征从本质上讲是隐喻性的,不借助隐喻就难以表征时间[3,4];有5种时间隐喻(如:自我移动、时间移动等)被普遍应用于英语、中文、印度语和塞索托语中[5]。时间隐喻在维度上既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又受语言的影响,在映射方式上、结构上呈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对时间信息的加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时间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抽象概念的表征与构成,并有利于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1 时间隐喻的主要维度
  
  由于人类具有相似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及某些社会环境经验,因此虽然有语言、文化和社会差异,但是对一些基本范畴的认知和表达仍具普遍性[6]。在考察时间隐喻表征的维度时,研究者们发现这一概念也具有某些跨文化的普遍维度。
  通过分析中英文中常用的时间隐喻,王永红得出4种基本的时间隐喻维度:跨时间-空间隐喻、跨时间-实体隐喻、跨时间-容器隐喻和跨时间-人隐喻[4]。张捷、曾翠萍则通过语义分析得出中英文中时间隐喻的3种维度: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又分为:容器、人或改变者)[7]。这两个研究虽然对“实体”的界定有所出入,但是其语言学分析所得的结论是基本相似的,即:空间、实体、人都是常见的时间隐喻的源域。而由于所选语料的任意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相对单一,两个研究都未能穷尽时间隐喻可能涉及的维度。此类研究中,较为全面的当属周榕和黄希庭于2000年发表的“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在广泛收集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内容分析和因素分析探析了中英时间隐喻表征的结构,提取出时间隐喻概念的11个维度:空间-容器、有价物、状态、易逝物、效应、改变者、检验者、动体、工具、人、主宰-被主宰。这一维度划分在中英两种文化中基本相同,因素分析中的因子与内容分析中的主要维度相吻合,说明时间隐喻的这一结构是有效的,其表征机制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6]。
  进一步分析时间隐喻的这11个维度,我们发现,有的维度比其它维度更具有该范畴的成员代表性(即原型)。在众多维度中,“空间-容器”这一维度在中文中具有最高的特征值(13.476),在英文中排第三(3.620,仅次于“动体”和“改变者”)。Lakoff和Johnson也曾指出,人类的概念系统是围绕着很小一套的经验性概念――即直接来自我们的经验和用经验性词汇来描述的概念而形成的[1]。这些基本的经验性概念包括一套基础的空间关系(如,上/下,前/后)、一套物理的本体论概念(如,实体、容器)和一套基本的经验和行为(如,吃,移动)。这些经验性概念在以上提及的时间隐喻维度中已有体现,尤其是空间经验对时间隐喻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支持。蓝纯指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原域,构建其它非空间性的目标域。由于人类的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因此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大量语料分析,他发现“空间”和“时间”虽然经常被相提并论,但是双方地位并不平等。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人类发展来说,对空间概念的认识远远早于对时间概念的认识――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本质上是空间的。他研究了“上/下”两个空间词汇隐喻义出现的频率,发现10.4%的“上”被用于对较早时间的描绘(隐喻使用频率居第三高),23.27%的“下”被用于对较迟时间的描绘(隐喻使用频率居第二高)[8,9]。Alverson对英语、中文、印度语和塞索托语分别进行分析后也发现,人类的时间经验源于对空间的体验[5]。Gentner等人也认为语言中表示时间的部分通常是用空间隐喻来表述的[10]。相对时间而言,空间经验构成了人类知觉更基础的部分。不只是感觉运动的空间经验在本质上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看法,人们对空间经验的看法和表征也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看法。这使得空间-时间隐喻成为时间隐喻众多维度的原型,现有国内外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
  
  2 空间-时间隐喻的构念
  
  从其运动方式的角度出发,研究者们认为普遍存在两套空间-时间隐喻系统。第一套系统称为“自我移动隐喻”(ego-moving metaphor),其中自我或观察者所在的环境是沿着时间轴向未来移动的。第二套系统则是“时间移动隐喻”(time-moving metaphor),其中时间轴被视为一条河流或传送带,在此之上时间从未来向过去移动[1,11,12]。这两套系统导致了时间轴上对“前”“后”的不同分配。例如,在自我移动系统中,“前”被用于指示未来或稍晚发生的事件,如“面向未来”或“战争已被抛诸脑后”。相反,在时间移动系统中,“前”被用于指示过去或较早发生的事件,如“前天”或“会谈之后的晚宴”。Gentner等人还指出,这种空间-时间隐喻的双系统并存不只出现于英语中,很多语言中也存在这样两个系统:其中一个系统里“前”被用来指未来,而另一个系统中“前”被用来指过去[10]。但在特定语言中,其中一个系统可能更有优势,例如,他们通过反应时实验发现,在英语中,使用自我移动隐喻比使用时间移动隐喻来得更容易、更自然。
  其他研究者如Boroditsky等人也对空间-时间隐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3]。他们认为,虽然空间-时间这两个领域的隐喻关系为多数语言所共有,但受语言、文化的影响,这种隐喻关系在方向上或结构上可能存在差异,并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认知和加工速度。而当个体感觉到的时间信息不足或不具有决定性时,这种认知差异将影响其对时间的看法,如对时间的透视和对时间的规划、管理。他们使用了三项实验来对中英文中时间表达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发现中英两种文化在时间的方向性上存在差异:说英语的人在谈论时间时主要将其视为水平的,而说汉语的人则更常将其描绘为垂直的。在第一项实验中,即使说汉语的人用英语来思考,他们也倾向于将时间视为垂直的(让说汉语的人看到一列垂直的物体,比让他们看到平行的序列时能产生更快的启动,使他们能更快肯定“三月比四月来得早”这样的陈述,而说英语的人则相反)。第二项实验则发现,说英汉双语的人将时间视为垂直的程度与他们最初接触英语的时间有关。在第三项实验中,研究者教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用类似汉语的方式,即用垂直的空间词汇来谈论时间。在随即的实验中,这组英语被试表现出和说中文的被试相似的偏向――将时间视为垂直的。这些研究表明,语言的确可能对抽象领域的思维形成有相当的影响。母语对人们习惯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同时,空间-时间的隐喻关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也可能会有所差异,可能存在水平时间观和垂直时间观的差异。
  除此之外,Yu在讨论空间对时间概念的模式影响时,还认为主要的时间模式包括直线性时间、圆形循环性时间和螺线性时间[14]。Dahl以马达加斯加语和时间隐喻的表达为出发点来考察马达加斯加岛的跨文化交际之后,也确认了空间对时间隐喻的影响[15]。他指出,从隐喻的角度来讲,似乎马达加斯加人是倒退着移向未来的。他认为存在三种主要的时间概念:线形时间、循环的时间、和事件相关的时间。马达加斯加语中的空间-时间隐喻与西方的不同,主要是时间在移动。
  总之,从空间-时间隐喻的运动方式来看,其空间-时间隐喻的结构可分为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从空间-时间隐喻的方向来看,其结构可分为水平的和垂直的两种。从空间-时间隐喻的形状来看,其结构大致可分为直线性的、圆形循环性和螺线性时间三种。有意思的是,时间领域似乎并非是空间领域的直接映射和翻版。首先,时间通常被认为是一维的,所借用的空间词汇也更多是单维的(如前后、上下),而不是二维或三维的词汇(如宽窄、粗细或大小)。其次,为了能掌握时间的顺序,时间链必须要有方向,因此,顺序性词语如“前”“后”、“之前”“之后”常常被用于时间表述中,空间对称性词语如“左”“右”则较少被使用。研究者们进而追问:“空间-时间隐喻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空间与时间两个范畴的隐喻关系究竟怎样,时间图式和空间图式是否相互独立”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空间-时间隐喻的产生机制、内在联系、表征方式等问题,虽然争论较大,但也有了一些基本的思路和雏形。
  
  3 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
  
  3.1 空间-时间隐喻的产生
  对于空间-时间隐喻是如何产生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主流的观点是隐喻构念观(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View),又称隐喻映射作用论(Metaphoric Mapping Theory)。它认为空间表征是时间表征的源头。像时间这样的抽象领域是从更具体、更经验性的空间领域中获得其构念的;也即,由隐喻唤起的空间图式将为时间中事件的组织提供相关的信息[1,16]。与之相反,第二种解释称为结构平行论(Theory of Structural Parallelism)[17]。由于空间和时间领域内在的相似性,两个领域中各自有着平行的顺序系统。这样,由于表征在结构上的相似性,这两个有着相同抽象性的概念领域获得了相同的语言学上的标签。因此,相同系列的词汇可能被用于这两个领域,而不是一个被另一个所建构。第三种结构映射作用观(Structure-mapping View)则是以两个领域的共同点为基础,认为隐喻首先是要发现已有的共同结构。一旦时间、空间领域内的表征结构相联合,对基础系统(空间)的进一步推论就可以映射到目标领域(时间)中去[18~20]。
  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首先,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能接受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视觉。人类视觉系统发达,能较好地感知运动和空间,但对时间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人类的生理基础决定其很可能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认识时间概念的。其次,从人类发展的大趋势看,空间知觉是先于时间发展起来的[21]。对个体而言,从儿童时间隐喻类型的产生及发展趋势来看,儿童最早使用的表征时间的隐喻类型也是空间概念和拟人手法[22]。最后,对太阳等天体运行的空间变化的观察也可能影响了对时间的知觉,产生了如“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迟为下”的隐喻[8,9]。如果第一种假设成立,那么时间隐喻的加工过程就可能完全映射了对空间领域中的陈述,时间隐喻的加工将不能离开空间领域。相反,如果第二种假设即结构平行论成立的话,那么空间-时间隐喻的加工就与空间领域完全独立,它们只是共用了一套语言表征。而如果第三种假设成立的话,那么空间-时间隐喻会以领域间的即时映射的形式出现,类似延展的类比。先会出现空间和时间表征的连接,然后将来自空间的结构性推论向时间映射。
  虽然三种理论都各有支持者,但来自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似乎更支持第一种观点,即隐喻构念观。Haspelmath对全球操53种不同语言的家庭的研究表明,这些家庭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空间性表达来表征时间概念[23]。这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了时间概念对空间的依赖。为了证明空间-时间隐喻有其心理的现实性,心理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还集中研究了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这一语言学上的区分有无心理学上的意义,以及人类是否借助隐喻完成了从空间向时间的映射。Gentner等人通过向被试展示一系列时间陈述,测量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图式一致或不一致时对时间表达的加工时间[10]。在提供的背景句和测试句中,有的在同一图式内前后一致,有的则需要在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个图式之间进行切换。反应时的数据显示图式间切换的确会导致加工时间的增加。这一实验印证了隐喻构念观中关于系统映射的假设。该假设认为人们是通过空间对时间的系统映射来理解这些时间隐喻的,因此对同一系统内的隐喻进行加工比在不同隐喻系统间进行切换更有优势。McGlone等人则使用歧义句来考察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这两个空间-时间隐喻维度对时间加工的影响[24]。他们向被试呈现歧义句,如:“周三的会议向前移了一天”,并发现当隐喻性上下文为自我移动时,被试将该句理解为周四开会;而当上下文为时间移动时则将会议理解为在周二召开。Boroditsky沿着歧义消除范式所做的后继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再次证明时间和空间在概念构念上而非仅仅在语言上有相似,对时间的理解和建构是基于来自空间的隐喻[25]。
  
  3.2 空间图式与时间图式在空间-时间隐喻中的关系
  根据主流的隐喻构念观,由隐喻所唤起的空间图式将为时间图式提供必要的相关信息,但二者的关系究竟怎样呢?空间图式在时间的表征和加工过程中,扮演的究竟是怎样活跃的一个角色呢?围绕这一问题,人们根据空间图式对时间图式的效力强弱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强势观点(the strong view)认为,时间概念总是需要通过对空间图式的即时启动才能获得。空间图式对思考时间是必要的,组织事件所必需的相关信息是从空间领域中引入的,而不是存储于时间领域中的。因此,考虑时间时不仅需要访问特定模式的时间组成,还要访问对形成这些时间组成很必要的空间图式。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研究者的支持,如认知语言学家Croft等人就认同这一立场[26]。弱势观点(the weak view)则认为随着频繁的使用,一种独立的表征已经在时间领域中建立起来了,因此在考虑时间时就不再需要访问空间图式。这一观点得到了近期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尽管新隐喻还是要作为即时的隐喻映射来进行加工,但是传统的或经常使用的隐喻则趋向于将意义存储下来[27,28]。如果隐喻性映射经常地在两个领域间建立,结果将使这种映射最终可能存储于本体域中,以避免以后在处理同样的映射时出现浪费。
  Boroditsky用了两个实验来验证空间图式和时间图式之间的关系[25]。在一个实验中,他使用了空间和时间的歧义句来分别考察时间启动和空间启动对歧义句理解的影响。被试在考虑时间时受到了空间启动的影响(63.9%一致),但是在考虑空间时没有受到时间启动的影响(47.2%一致)。隐喻的领域内一致性效应(metaphor consistency effects)在空间-空间条件转换和时间-时间条件转换中都有发现(分别为64.9%和69.7%)。总体而言,实验支持了较弱的隐喻构念假设,尽管空间图式能被用来思考时间,但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另一个实验中,他在前一个实验的基础上使用了4(转换类型:空间-空间、空间-时间、时间-时间、时间-空间)×2(一致性:启动与目标一致、启动与目标不一致)×2(目标类型:自我移动、客体/时间移动)的实验设计,试图考察时间、空间究竟是共用一套普遍而独立的图式还是各自有相对独立的图式。如果二者共用一套图式,由于空间领域可能比时间领域与普遍图式联系更密切,那么从空间到时间的启动要比从时间到时间的启动要快。如果二者有相对独立的图式并符合弱势的隐喻构念观,那么在启动条件下,除了时间对空间的启动之外,有启动都比没启动的反应时要快,空间或时间对时间的启动没有明显差异。实验结果显示,人们在思考时间时会受到空间启动的影响,但是时间启动不会影响对空间的思考。空间、时间领域的相互影响是不对称的。在空间-空间和时间-时间实验中也同样发现了领域内一致性效应。但是和普遍图式所预测的相反,从空间到时间的转换(129毫秒)与从时间到时间转换(130毫秒)相比,一致性效应没有出现差异。这一发现与普遍图式对空间和时间不对称性的解释相反,却支持了弱势的隐喻构念观。
  弱势的隐喻构念观也得到了来自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支持。Kemmerer利用4名脑损失病人对英语中共用的、描绘空间和时间的前置词(如,in, at等)进行了系列实验,结果表明空间-时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隐喻映射理论得到解释,但这些脑受损病人也表现出空间和时间前置词上的分裂[29]。例如,有一名病人在前置词的空间匹配测验中80题只对了39题(正确率为46%),却能在时间匹配测验中得到60题对56题的高分(正确率为90%),二者差异显著(χ2=31.2***)。这说明虽然空间图式对加工和理解时间很重要,但在即时的时间意义加工中却不一定是必要的。
  
  4 简评
  
  时间隐喻的研究是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当前已有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时间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跨文化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对其心理机制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例如,时间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的特点、时间隐喻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以及人格特点对时间隐喻认知的影响,迄今尚未见有研究发表。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时间隐喻,但是对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则有待深入加以研究。虽然有研究指出,在战略管理方面使用隐喻能有助于时间和时机的把握,有利于策略和制度环境间的进化[30],但是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时间隐喻的应用研究仍缺乏理论与实证研究。时间隐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也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时间。我们将从上述三方面对时间隐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期望有新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Turbayne C M. The myth of metaphor.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70. 22
  [3] 周榕, 黄希庭. 时间隐喻表征的跨文化研究. 心理科学, 2000, 23(2): 141~146
  [4] 王永红. 从汉英时间隐喻之异同看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4(2): 171~175
  [5] Alverson H. Semantics and Experience: 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 Mandarin, Hindi, and Sesotho.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6] Jay R B.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32~438
  [7] 张捷, 曾翠萍.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有关时间的隐喻表达.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6(4): 107~111
  [8]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5(4): 7~16
  [9] 蓝纯. 从认知角度看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英文本).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52~61
  [10] Gentner D, Imai M, Boroditsky L. As time goes by: Evidence for two systems in processing space→time metaphors.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2002, 17(5): 537~565
  [11] Clark H H. Space, time, semantics and the child. In: Moore T E (E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3. 27~63
  [12] Traugott E C. On the expression of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 in language. In: Greenberg J H. (Ed.), 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 Vol. 3. Word structur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369~400
  [13] Boroditsky L. Does language shape thought?: Mandarin and English speakers’ conceptions of time.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1, 43(1): 1~22
  [14] Yu 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8
  [15] Dahl øY. When the future come from behind: Malagasy and other time concepts and some consequences for communication. Int. J. Intercultural Rel., 1995, 19(2): 197~209
  [16] Fauconnier G. Domains and connections.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 1(1): 151~174
  [17] Murphy G L. On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 Cognition, 1996, 60(2): 173~204
  [18] Gentner D. Structure-mapp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ogy. Cognitive Science, 1983, 7: 155~170
  [19] Gentner D. Spatial metaphors in temporal reasoning. In: Gattis M. (Ed.), Spatial schemas in abstract though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1. 203~222
  [20] Gentner D, Markman A B. Structure mapping in analogy and simila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7, 52(1): 45~56
  [21] 周榕. 时间隐喻表征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0
  [22] 周榕, 黄希庭. 儿童时间隐喻表征能力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2001, 24(5): 606~609
  [23] Haspelmath M. From space to time: temporal adverbials in the world’s languages. Newcastle, UK: Lincom Europa, 1997
  [24] McGlone M, Harding J. Back (or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role of perspective in temporal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8, 24: 1211~1223
  [25] Boroditsky L. Metaphoric structuring: 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 Cognition, 2000, 75(1): 1~28
  [26]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166
  [27] Bowdle B, Gentner D. The career of metapho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Psychonomics Society, Los Angeles, CA,:http://www.ncbi.nlm.nih.gov/entrez/query.fcgi?cmd=Retrieve&db=pubmed&dopt=Abstract&list_uids=15631593&query_hl=1
  [28] Bowdle B, Gentner 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from comparison to categorization.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Twenty-Fir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ancouver, BC, 1999
  [29] Kemmerer 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meaning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 can be independently impaired. Neuropsychologia, 2004. 网上下载地址: http://www.cla.purdue.edu/slhs/pages/fac_staff/faculty/Kemmerer/(2004)_spatialtemporal_preps.pdf
  [30] L amberg J-A, Parvinen P. The River Metaphor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1(5): 549~557
  
  A Review on Time Metaphor
  Chen Yan,Huang Xiting
  (Key National Discipline of Basic Psychology,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tudy on time metaphor in the past decade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ual dimensions of time metaphor representation, it summed up that the archetype of time metaphor is space-time metapho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pace-time metaphor according to its moving methods, directions and shapes are discussed. After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space-time metaphor and the interrelation of space, time schemas in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 the Weak 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View beat other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nd won more support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Current time metaphor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analysis and cross-culture study, hence the future study may emphasize on the more microcosmic cognitive process of time metapho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cess and personality.
  Key words: time metaphor; mapping; space-time metaphor.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热词搜索:述评 隐喻 时间 时间隐喻研究述评 隐喻研究 隐喻学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