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竞争研究现状与展望_6岁儿童被挖双眼现状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双眼竞争是指当双眼所呈现的图像不一致而无法形成单一、稳定的知觉进而造成知觉动态交替变化的现象,其研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至今仍是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临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该文阐述了双眼竞争的概念、常用测量指标;总结了双眼竞争的特点及对双眼竞争的影响因素;讨论了双眼竞争与其他形式的多稳态知觉间的关系。行为实验、脑成像和电生理实验分别揭示了双眼竞争的早期加工模型和晚期加工模型的不足之处,Tong等人综合各方面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双眼竞争的多层次一混合加工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将早期加工和晚期加工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研究视觉意识的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明确指出了双眼竞争的可应用领域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双眼竞争,知觉组织,视觉意识,混合模型。
  分类号:B842
  
  1 引言
  
  双眼竞争是视觉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一种有趣现象,最早由16世纪的Porta提及,然后DuTour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1838年CharlesWheatstone利用自制的立体镜对双眼竞争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赫尔姆霍茨和詹姆士将双眼竞争引入到心理学研究领域并将其作为研究注意的一种实验范式。当双眼分别呈现不同的图像刺激材料时,双眼并不能形成单一、稳定和一致的视知觉影像;而是一只眼中的影像通常支配几百毫秒到几秒钟(另一只眼中的影像好像不存在一样),然后被另一只眼中的影像所取代(原来处于知觉的刺激仿佛消失了),知觉在双眼的刺激映像之间发生竞争,两种刺激均力争获取支配权。使认知神经科学家对此现象着迷的原因是:整个过程中,所呈现的刺激是恒定不变的,而知觉却发生交替变化,这种分离性为通过双眼竞争来研究意识提供了可能性。刺激的不变性和知觉的可变性随即引发“神经信号”如何变化这样最直接的问题。如果神经信号变化,那么其实质是什么?这种波动又会出现在大脑的哪些区域?在视觉加工的通路中,神经信号的变化发生在哪个环节?双眼竞争是必然的吗?双眼竞争的特性是什么?双眼竞争是否受刺激本身的影响?注意能否改变双眼竞争?双眼竞争现象与其他形式的多稳态知觉有何关系?双眼竞争的神经机制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都促使双眼竞争现象成为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临床医学中的研究热点。
  
  2 双眼竞争
  
  2.1 双眼竞争的概念
  双眼竞争是指当双眼所呈现的图像不一致而无法形成单一、稳定的知觉进而造成知觉动态交替变化的现象。某个时刻对左眼的图像形成清晰的知觉,而右眼的视觉刺激被抑制;下一个时刻则相反;来自双眼的视觉刺激均力争处于知觉主导地位,因此称其为“双眼竞争”(见图1)。竞争过程中知觉的动态变化与物理学中单摆的周期性震荡相类似。
  
  研究发现诸如色块、轮廓及轮廓方位、空间频率、纹理、运动速率和人脸等几乎所有的刺激都可以诱发双眼竞争,当然也存在例外。
  
  2.2 双眼竞争的常用测量指标
  2.2.1 行为指标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指某视觉刺激连续处于知觉状态的时间,即从获取知觉主导权到被竞争刺激所取代之间的时间。由于在竞争过程中“马赛克”现象的存在(参见2.3.2),研究者常常要求被试在评判时采用严格标准来标记持续时间的起止点。当前知觉状态的持续时间并不受先前持续时间的影响,持续时间的连续分布是独立的,具有随机性。方程可以进行很好地拟合持续时间分布形态,用猴子作为实验对象时也发现类似的结果。
  交替速率:交替速率是衡量双眼竞争过程中知觉变化快慢的指标,即单位时间内知觉/抑制来回切换次数。持续时间和交替速率两者间存在反比关系。平均持续时间越长,则交替速率越慢;交替速率越快,则平均持续时间越短。
  2.2.2 生理指标
  放电频率:放电频率是动作电位串的重要属性,平均放电频率的高低表示信号的强弱。研究发现在视觉信息加工的晚期,颞下回皮层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与知觉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放电同步性:双眼竞争中当视觉刺激处于知觉状态时,大脑皮层相应神经元的振荡节律趋向同步化,而处于抑制状态的视觉刺激则没有出现同步性放电现象。
  血氧水平依赖性:脑功能成像技术记录的双眼竞争中大脑皮层血氧水平的变化,研究发现知觉变化与血氧水平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2.3 双眼竞争的特点
  2.3.1 知觉的动态性
  双眼竞争中知觉变化是动态的并具有非严格意义上的周期性,但无法预测处于某知觉状态的持续时间。
  2.3.2 错觉性结合
  竞争刺激的碎片有时会同时进入知觉状态,即某知觉状态既有来自左眼的刺激碎片,亦有来自右眼的刺激碎片,出现“马赛克”现象。
  2.3.3 不随意性
  知觉变化是自发性的,不随人的意愿而转移,即被试无法通过意志努力使某个视觉映像长期处于支配地位,这可能与神经细胞的适应有关。
  2.3.4 一致性耦合
  
  与双耳分听实验类似,双眼竞争中存在一致性耦合现象。当左右眼分别呈现如图2所示的两幅图片时,知觉会在“猴子”和“文本”而非左右图片之间简单交替变化,这一现象在简单刺激中亦存在,颜色和轮廓都可以作为知觉组织(一致性耦合)的线索。
  
  2.4 双眼竞争的影响因素
  2.4.1 刺激材料的属性
  刺激图片较大时不能使某刺激完全处于知觉状态,更易出现“马赛克”现象,但不同区块间仍存在双眼竞争。当刺激材料的对比度较低时,两幅图片会叠加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知觉。随着对比度的增加,竞争开始出现。增强刺激对比度会显著减少该刺激被抑制的时间。研究者还发现空间频率(频率高占优势)和亮度对双眼竞争也有显著影响。Breese还对比了运动和静止的刺激材料,结果发现运动的刺激在双眼竞争中占优。此外刺激材料的清晰度、可辨别性、语义内容等也会对双眼竞争产生影响。
  2.4.2 注意
  赫尔姆霍茨认为双眼竞争是视觉注意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的研究在两者关系的探讨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外源性注意能有效决定竞争初始阶段某刺激初次支配权,并对竞争过程产生影响(参见
  2.4.1) 内源性注意在双眼竞争中也存在影响作用,被试某种程度上可以人为地加快或减缓知觉交替变化的速率。例如双任务范式下的双眼竞争中,注意资源的减少会降低知觉交替变化的速率,研究者认为是由于选择性注意增强了刺激的有效对比度的缘故。Hering曾将其归结为被试的眼动导致刺激在视网膜上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好比注视点不变而刺激运动所产生的影响(参见2.4.1),但通过后像或将刺激映像固定在视网膜上(即不受眼动影响时)仍发现注意可以调节知觉的变化。
  2.4.3 其他因素
  研究者还发现被试熟悉的刺激材料(如正常脸 相比于倒置脸等)在双眼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练习及药物(如咖啡因和异戊巴比妥)也可以影响知觉交替的速率。更有趣的是双眼竞争受智力和情绪障碍的影响。刺激的背景或上下文也会影响某刺激的竞争优势,如图3所示水平条纹和竖直条纹之间竞争时,由于图3a中外围竖条纹的存在,使竖条纹在竞争中相比于图3b占据优势。
  
  3 双眼竞争与其他多稳态知觉的关系
  
  互变透视图(如内克尔立方体)和两可图形(如少女与老妇)等许多刺激都可引起知觉变化,它们与双眼竞争所导致的知觉变化有何关系呢?很显然,前者双眼呈现相同的刺激;而后者双眼所呈现的刺激不同。早期人们认为双眼竞争中来自左右眼的视觉信号在到达初级视皮层时(或之前),来自某只眼的视觉信号就已被完全抑制,但事实并非如此(参见4.2),这样双眼竞争就与其他多稳态知觉紧密联系起来。行为实验揭示了两者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致性:有研究证实两者的持续时间具有随机性,且其分布均呈单峰的负偏态分布;练习都能提高知觉交替的速率;随意注意对它们有相似的影响;互变透视和双眼竞争中具有相似的眼动模式。值得一提的是,van Ee通过视差线索和透视线索设计了一种双眼立体倾斜竞争(stereoscopic slantrivalry),同时还对比研究了正交光栅(orthogonalgrating)、房屋-人脸(house-face)及内克尔立方体(Necker Cube)三种刺激材料的动态竞争特性,结果4种刺激材料所诱发的知觉转换没有质的差别。Sheppard等人研究方格运动竞争(Plaid MotionRivalry,PMR)时发现其与双眼竞争在转换速率上具有一致性,认为不同形式的知觉竞争具有共同的机制。另外脑成像研究也揭示了两者知觉变化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脑区激活,因此研究者认为它们具有共同的机制。更有研究者从进化的角度提出这种随机化的时间进程可能是人类探索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因为这种自发性行为在苍蝇等物种上亦存在。
  Kaembach等人的研究中发现N1和P3在知觉未变时相较于知觉变化具有明显的衰减,进而推测双眼竞争在纹状视皮层时就已经得到解决;Kommeier等人利用脑电研究内克尔立方体时发现枕叶早期的P120和N160事件相关电位信号与知觉转换关联性很高,两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把P300看作是视觉意识建立的时间点,说明对于两可图形在知觉意识建立之前去歧义化进程就已经启动。
  
  但有研究证实选择性注意对双眼竞争的影响与对其他形式的双稳态知觉(如内克尔立方体,少女与老妇等双关图)的影响相比要弱。
  总起来看,不同形式的多稳态知觉具有3个共同的基本特性:唯一性、必然性和随机性。唯一性是指两种知觉状态不能共存,某个时刻只能有一种知觉表征;必然性是指知觉交替是被动和自发的,人们无法通过注意等高级认知活动而随心所欲地加以调控:随机性是指某知觉状态的持续时间是独立的,并不受先前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参见2.2.2)。因而,双眼竞争与其他形式的多稳态知觉一样亦成为视觉领域中研究知觉组织机制的一种重要途径。
  
  4 双眼竞争的机制及理论模型
  Necker(1832)在研究两可图形时提出“知觉变化的瞬间,我的眼睛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说明知觉变化是由眼睛所引起的,而并非起初我所认为的心理操作的产物”。另有研究者认为知觉的交替变化是由于诸如血压的节律、呼吸节律乃至皮层细胞的振荡波动等生理因素的原因。
  
  4.1 视觉神经信号的变化
  双眼竞争过程中视觉刺激是恒定不变的,而知觉却发生交替变化,那么视觉神经元的活动是一成不变,还是会随着知觉的交替而变化呢?单眼阻塞理论(monocular blockade theory)认为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阶段(视觉信号到达V1视皮层时或之前)处于知觉状态的刺激会完全阻断对竞争刺激的视觉加工,阻断是由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抑制来实现的,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以及疲劳效应的周期性使视觉神经活动随着刺激的阻断和复活而发生周期性变化,这样当一组神经元由于适应降低其活性而不能抑制竞争神经元的活动时,知觉交替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之相对的高级认知加工理论则认为视觉神经元的活动并不依赖于知觉的改变,而由视觉输入决定,即尽管某刺激处于抑制状态,只要有视网膜输入,视皮层的神经元仍然会有激活。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它实际上反映了双眼竞争究竟发生在视觉通路的哪个环节。脑电研究发现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与被试的知觉状态完全吻合,即当某刺激处于知觉状态时脑电波幅增强,而当其被抑制时,脑电波幅减弱。可见视觉神经信号肯定发生变化,但由于空间分辨率的局限性,脑电研究并无法准确告诉我们具体的加工位置,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抑制是各种理论模型用于解释双眼竞争的基石,但相互抑制发生的阶段或时间存在很大争议,于是衍生了下面的两种理论模型。
  
  4.2 早期加工模型
  正如前文所述,刺激材料的属性(刺激强度)对双眼竞争具有重要影响,Levelt认为双眼竞争属于低层加工,所以早期加工模型认为双眼竞争是由视觉信息加工的初级视皮层(V1)或外侧膝状体(1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LGN)单眼神经元之间的竞争所造成的,左(右)眼神经信号对右(左)眼的神经信号的抑制使右(左)眼的视觉映像处于阻断状态。尽管在抑制状态下未发现图片启动效应和语义启动效应(可能因为两者属于高级加工过程,需要对刺激材料进行精加工),但仍有许多行为实验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观点,适应后效(adaptational aftereffect)并未因双眼竞争而削弱,特别是两眼间的后效迁移并不受影响。此外,研究者还发现了单眼竞争(monocular rivalry)、切换竞争(switch rivalry)以及双眼一致性耦合(参见2.3.4),尽管一些脑成像研究也显示了双眼竞争时V1神经活动的变化与知觉状态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但Blake后来认为V1的神经活动可能是高级视觉加工区域的反馈所导致的,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双眼竞争并非是“双眼”间的相互抑制这么简单。
  
  
  4.3 晚期加工模型
  晚期加工模型认为双眼竞争并非是“眼”与“眼”之间的竞争,而是神经系统对感觉输入的解释(刺激表征)之间存在竞争而非感觉输入本身,Leopold和Logothetis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动物电生理实验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单眼神经元的活动不受知觉变化的影响,许多区域的神经元并未因某刺激被抑制而终止活动;大脑皮层的许多区域神经元的活动与知觉变化具有一致性,但各区域神经元一致性变化的比例不尽相同,在V1和V2最少,而IT和STS区域一致性最高(见图4)。来自脑功能成像实验亦证实双眼竞争中与知觉转换相关的是更高级 的视皮层而非纹状皮层,额顶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Tong等人精心选择了分别对房屋和人脸具有敏感反应的海马旁回和纺陲体作为脑成像技术的研究区域,结果这些区域的激活与知觉/抑制状态相一致;并且他们根据双眼竞争中的时间参数模拟了非竞争条件下知觉变化,与竞争条件相比海马旁回和纺陲体具有相同的激活变化模式。另外有研究还证实了额叶脑区的损伤会削弱知觉的交替变化。Miller等人的研究得出了更为大胆的结论,他们发现使用冷热水灌耳刺激和颅磁刺激(TMS)能显著影响双眼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知觉状态,且具有对侧化趋势,用内克尔立方体作为实验材料也得到相似结果,Miller等认为两半球分别表征一种竞争知觉,知觉竞争并非是眼间或刺激间的竞争,而是发生在大脑两半球之间(而非之内)。采用裂脑人所做的实验却显示:裂脑人的双眼竞争与正常人的双眼竞争尽管存在某些量的差别,并无实质不同,这一结果又质疑了晚期加工模型;但也有研究者将该结果归为中脑的作用(裂脑人的中脑未分开,且其与右侧额顶叶相联结)。
  
  4.4 多层次-混合模型
  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成熟与应用,近年来人们对双眼竞争到底发生在视觉信息加工过程的哪个环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很多实验都支持双眼竞争并非局限于某一个阶段,而是由一系列加工阶段完成的观点。例如Blake等认为双眼竞争既存在于早期加工过程亦存在于晚期加工过程,分布在视觉加工的各个层次;Freeman还提出了双眼竞争的多阶段模型,认为双眼竞争由左右眼分别驱动的4个平行的视觉加工通道组成,每个通道均包含几个连续的加工阶段,每个加工阶段各通道间相互排斥和抑制。
  Tong综合上述理论模型提出双眼竞争的混合模型,即相互抑制不仅在单眼神经元之间存在(眼际竞争),而且在双眼模式选择神经元之间也存在(模式竞争)。图5以光栅刺激为例简略地描绘了这一模型,圆点连接线表示抑制作用,其中虚线表示眼际竞争,实线表示模式竞争;箭头线表示兴奋作用(要注意的是竞争发生在视觉通路的多个水平,简化起见仅绘制了两层)。不同方位调制特性神经元的存在,使得单眼神经元之间也存在模式竞争;而具有相同方位调制特性的单眼神经元间的兴奋交互作用则可以弱化竞争而促进双眼融合。如果在眼际竞争过程中,某竞争视觉刺激未完全被抑制,所残留的神经信号会被传递到更高级别的加工阶段,进而产生新的视觉竞争。
  Tong等人巧妙地将红绿正交光栅分别呈现在右眼盲点处(刺激尺寸大于盲点大小)和左眼的右眼盲点位置对应处,由于知觉填补的原因同样发生了双眼竞争现象,通过记录左眼刺激区相应皮层的血氧变化,结果发现脑血氧变化随知觉的交替而升降,并且血氧变化幅度和人为性地交替呈现与双眼竞争相一致的知觉交替刺激序列时的幅度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由于盲点处没有感光细胞,该实验很好地诠释了单眼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抑制。脑成像实验还直接揭示了具有双眼分离性的LGN的神经活动与双眼竞争知觉切换的关联性。另外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实验均印证了早期视觉加工中特征检测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抑制在双眼竞争中的作用。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连接通过协调表征不同视觉空间区域的神经元的活动以促进知觉的组织进程。单眼神经元的兴奋连接促进具有相同或相似方位调制特性的神经元之间的组织;双眼神经元的兴奋连接负责相邻区域模式级别上的组织。另外来自较高加工水平的反馈信息则可以调节早期视觉加工神经元的活动。对模式选择神经元的兴奋性反馈不但可以说明选择性注意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表征相邻区域神经元的兴奋性反馈又增强了知觉组织效果。反馈还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激活抑制性神经元及调节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强度。
  多层次-混合模型通过眼际竞争/模式竞争以及兴奋与抑制将早期加工和晚期加工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两者各自的缺陷,从而解决了适应后效、后效迁移和切换竞争等早期加工无法解释的问题,即当视觉信号不能被完全抑制时,“穿透力”较强的残留信号就可以进入更高级的加工阶段;同时单眼神经元概念的扩展也解决了裂脑人所存在的双眼竞争问题。
  
  5 双眼竞争的应用
  
  5.1 知觉组织
  正是由于双眼竞争和其他两可图形一样具有刺激不变而知觉交替变化这一极具诱惑力的特点,而且双眼竞争相比于两可图形增加了更多的可控参数。这就为研究知觉组织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每只眼中所呈现的刺激均包含两种不同颜色的对象,但相应位置的对象颜色在左右眼间不同,结果双眼竞争中被试可以知觉到稳定的完全相同的单一颜色的对象(参见2.3.4),即眼间组合(InterocularGrouping,IOG),除颜色外,研究者还研究了方位、空间频率及运动等维度,结果发现空间频率能够有效地产生一致性耦合现象,但运动,特别是方位并未出现理想效果,这说明双眼竞争中的知觉组合与正常状态下的知觉组合并不完全一样,两者之间的异同仍需进一步研究。有研究者还利用双眼竞争揭示了颞叶在知觉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5.2 意识和无意识
  通过改变对比度、亮度和动态性可以增加刺激的强度,可以使竞争刺激处于不可见状态,这样我们就可以研究某个给定刺激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神经反应,从而成为研究无意识及其神经机制的有效手段。这种方法相对于倒行掩蔽(backward masking)、拥挤(crowding)、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及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等其他方法具有一定优势。双眼竞争范式的应用已经发现无意识状态下高唤醒水平的刺激材料可以引导注意的定向及眼跳,最新的一项利用双眼竞争范式的研究还揭示了男女同性恋患者的性取向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首先使检测刺激不可见,然后逐渐增加检测刺激的对比度,当知觉到任何部分检测刺激时不管其内容要求被试快速做出反应,结果发现正置脸比倒置脸的检测更快;汉语刺激材料比希伯来语刺激材料对中国人而言在检测速度上有优势,希伯来语读者则具有相反结果,这说明在不可见状态下,大脑对熟悉的、可辨别的信息的加工不同于对不熟悉的刺激材料的加工,很显然刺激材料的深层信息在抑制状态下具有重要作用。
  
  5.3 临床应用
  双眼竞争的测量参数可以反映受试者意识状态或老年痴呆患者痴呆程度;并可作为诊断和评价双相性精神障碍(俗称躁郁症)等疾病病情的辅助手段,有研究证实双相精神障碍患者的两可图形的知觉转换速率较低,这在临床上具有启示意义。双眼竞争还被用于鉴别具有暴力倾向的罪犯,其假设是具有暴力倾向的人在双眼竞争中会更多地报告暴力性刺激材料,这一假设并未得到证实,研究者认为是由于暴力倾向组对实验的敏感性影响了其报告。
  
  6 未来研究内容   
  当呈现不同的图像给左右眼时,知觉交替变化,出现双眼竞争现象,尽管这一有趣现象是实验室产物,但它与两可图形相比具有很多诱人的地方。人们通过大量的行为、生理、脑电和脑功能成像实验企图揭示知觉交替变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以及终结竞争的认知加工环节。尽管双眼竞争的神经机制仍存在众多争议,但普遍的观点是表征竞争刺激的神经元组之间的相互抑制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其发生在多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lake和Tong等人所提出的多层次和分布式加工机制,多层次一混合模型为我们解决这一谜团指明了方向,但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各个领域仍然值得对双眼竞争现象加以应用和进行深入研究。
  
  6.1 基础理论研究
  如果双眼竞争在视觉加工通路的多个层次上进行,那么低层次的竞争主要解决什么方面的问题,较高层次的竞争又如何?它们之间的权重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既然是多层次的,那么大脑不同皮层之间就要协同作业,不同皮层活动的时间关联性就值得研究,具体而言,如果双眼竞争受自上而下的控制,那么额项叶脑区的神经活动是否先于高级视皮层(extrastriate visual cortex)的神经活动?注意在双眼竞争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是否内源性注意只有在竞争刺激处于知觉状态下时起作用,而外源性注意在抑制状态下仍然奏效?
  脑成像实验揭示额叶在双眼竞争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刺激额叶的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 FEF)可以诱发眼跳,那么如果在物理刺激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刺激额叶能否人为地产生或加快知觉交替呢?
  
  6.2 双眼竞争范式的应用
  通过改变双眼竞争中某刺激的强度(增加其对比度和动态性等)可以长时间抑制竞争刺激的可见性,使其处于非觉知状态,这种处理技术为我们研究无意识状态下的信息加工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参见5.2,其他方法可参考Kim和Blake的文章,可以包括无意识状态下对感知觉、情绪和知识经验等许多方面的研究。
  
  6.3 已往研究中不一致的问题
  有研究发现竞争过程中交换左右眼的刺激时,知觉/抑制关系也会在刺激交换的瞬间发生变更;另有研究发现当更迭左右眼的刺激时,被抑制的刺激仍可持续几秒钟,如何解释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如果确实存在这种不一致现象,那么两种现象存在的边界条件是什么?
  脑成像研究揭示了双眼竞争中初级视皮层(V1)血氧水平变化的一致性;而电生理研究却未给予强有力的支持,Polonsky等人曾试图从物种差异、眼动和血氧变化与神经活动之间的关系来解释,但并未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无疑对此问题的研究仍需深入。
  尽管研究者认为双眼竞争与两可图形等其他形式的多稳态知觉具有共同的机制,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不同之处,如注意对双眼竞争的影响明显要弱,更多地受自下而上的影响,它们之间到底是何关系?是否如Leopold所推测的“它们都是大脑在整合感觉和非感觉信息过程中运动计划和运动编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抑制状态下未发现图片启动效应和语义启动效应,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抑制状态下熟悉的图片、语义材料的加工不同于不熟悉的刺激材料,刺激材料的深层信息在抑制状态下仍具有重要作用,表面上看两者似乎不相容,但可能由于高级信息在两个研究中的加工深度不同所致,前者需要更深层次的精加工,在非觉知状态下对无意识信息的加工所能达到的加工深度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之,双眼竞争起初通过行为实验探索了相关的双眼竞争的特点以及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双眼竞争的影响;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改进,电生理、脑电以及脑功能成像等新的研究手段,使人们对双眼竞争这一视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一视觉现象的特殊性对研究意识和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或许通过这一切入点人们将能区分视觉加工的意识通路和无意识通路。

相关热词搜索:展望 双眼 现状 双眼竞争研究现状与展望 双眼竞争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双眼竞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