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例子有哪些_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 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会导致个体行为上的表现下降和心理上的分离与不认同。同时,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也会受领域认同、群体认同和自我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机制方面,已由焦虑、唤醒等单一机制研究转向了多威胁线索加工模型、综合过程模型的探讨。研究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可以采用重塑任务与建立认同安全环境等手段进行应对。未来研究将集中于心理后果的研究、不同类型威胁的后继研究、现场研究及本土化研究。
  关键词 刻板印象威胁;表现下降;领域认同;群体认同
  分类号 B849:C91
  
  长期以来,对于学业成绩中出现的种族差异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社会心理学家Steele和Aronson(1995)提出该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情境因素,即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刻板印象威胁是一种社会心理威胁,感受到消极刻板印象的存在会损害个体在相关领域的表现。Steele和Aronson(1995)的研究表明,告知测试对智力具有诊断性会降低黑人大学生在困难口语GRE测试中的成绩。他们认为正是诱发的有关黑人在智力方面的消极刻板印象影响了黑人大学生的成绩。因此以往研究通常把诊断性条件组黑人大学生的经历作为刻板印象威胁的范例。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证实。除影响黑人学生的智力测试成绩外,还会影响白人运动员的成绩(Stone,Lynch,sjomeling,&Darley,1999),老人的认知能力(Levy,1996),女性的数学成绩(Spencer,Steele,&Quinn,1999),女性在谈判中的表现(Kray,Thompsom,&Galinsky,2001),男性同性恋者照顾小孩的能力(Bosson,Haymovitz,&Pinel,2004),女性驾车技能(Yeung&von Hippel,2008)等。总之,处于消极刻板印象情境中的任何个体都有可能经历刻板印象威胁。
  刻板印象威胁研究揭示了年龄、种族和性别等社会身份的认知对生活情境的重要影响。因此,刻板印象威胁从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的研究结果已经广泛用于解释认知能力上的种族差异,数学测验中的性别差异及职业领域中出现的性别比例失调对少数者的影响。为此,本文拟从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后果、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及应对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我国今后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1 刻板印象威胁的概念
  
  针对高校中存在的少数群体学生与非少数群体学生的成绩差异,Steele和Aronson(1995)首次提出刻板印象威胁概念,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所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他们还指出这是一种情境性威胁。1997年,Steele进一步强调消极刻板印象必须与自我相关,并提出了刻板印象威胁的其他特征:(1)是一种普遍的威胁。(2)其性质和程度会因群体和情境的不同而不同。(3)受威胁个体不必相信刻板印象,但威胁仍然会产生。(4)很难通过反驳来消除。Steele和Aronson从产生的条件和关注个体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刻板印象威胁。为此,大多数研究者采用了这一概念。
  最近,Shapino Neuberg(2007)提出,以往的研究把刻板印象威胁作为单一的概念限制了其应用价值。于是,他们从分类的角度提出了多威胁框架,从威胁的对象(自我或群体)和来源(自我、外群体成员或其他内群体成员)将其分为六类:自我和群体概念威胁,外群体成员眼中的自我和群体名誉威胁,其他内群体成员眼中的自我和群体名誉威胁。此外,Wout,Danso,Jackson和Spencer(2008)也提议至少存在自我威胁和群体威胁,两种类型分别关注消极刻板印象对自己和所属群体是否真实。多威胁框架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刻板印象威胁现象,也增加了该理论对更多的消极刻板化群体的适用性。但各种威胁的本质区别还不明确。
  以上概念只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描述,为此Sehmader,Johns和Forbes(2008)提出,刻板印象威胁实质是对自我完善的威胁。这种威胁来源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对成功的预期与启动的消极刻板印象相冲突所带来的认知不平衡状态。所有的威胁情境都涉及到三个核心概念的激活:内群体概念、能力概念、自我概念。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激活三者之间的联系。此外,三种成分之间的不平衡还有助于理解威胁的不同类型。担心消极刻板印象可能适用于个体认同的人最紧张自我和能力的链接;而对于更关注社会认同的人而言,最紧张的则是群体和能力的链接。该定义不仅清楚地解释了威胁的实质,也对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异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刻板印象威胁的后果
  
  刻板印象威胁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导致个体行为上的表现下降和心理上的分离与不认同。
  
  2.1 行为上的表现下降(undemerformance)
  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最为明显的后果就是表现下降,如威胁组的黑人被试在学业标准化测试中成绩下降(Steele&Aronson,1995)威胁组女性被试在谈判中表现不佳(Kray et al,2001)。刻板印象威胁可能损害任何受威胁者在刻板化任务中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表现都受到消极的影响。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下,困难任务中个体的表现会因威胁唤醒而下降,而简单任务中则会因威胁唤醒得到促进(O"Brien&Crandali,2003)。有趣的是,当消极的刻板印象威胁着某一群体的能力或价值时,与之相对的外群体成员可能会经历刻板印象提升(Stereotype lift)(Walton&Cohen,2003)。
  
  2.2 心理上的分离(disengagement)和不认同(disidentification)
  分离和不认同是个体在经历刻板印象威胁的不同阶段的表现。在短暂的特定情境下,经历威胁会产生心理分离。此时,自尊不受外在反馈的影响,自我价值感不依赖于成功或失败(Maior,SpencerSchmader,Wolfe,&Crocker,1998)。短期的分离使刻板印象威胁下的个体在任务中的动机和坚持性得以保持,起到适应的作用。然而,长期的心理分离可能导致不认同(Stroessner,Good,&Webster,2008a)。不认同主要包括领域不认同和远离刻板化群体。领域不认同即个体可能重新定义自我价值和认同,以至不再将刻板化的领域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Steele,1997),表现为减少对该学科的兴趣或逃 避该学科,甚至改变其专业选择和择业范围,因此可能导致学科人员构成上的不平衡。远离刻板化群体主要表现为对刻板化群体活动的喜爱程度下降和对消极刻板化群体特质的回避(Steele&Aronson,1995)。
  
  3 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
   早期的研究多以威胁后果的整体效应为主,最近的研究逐步转向个体的易感性风险因素研究。
  
  3.1 领域认同(domain identity)
  领域认同是指个体对特定领域成就的重视程度(stroessner"Good,&Webster,2008b)。领域认同的强度影响个体对威胁的易感性(Shih,Ambadv,Richeson,Fujita,&Gray,2002)。在实验室研究中,高认同者更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Aronson et al,1999)。因为实验室测试不像升学考试那样“决定命运”,所以对低认同者的影响不大。而高认同者往往心理投入更多,受到的影响更大。在现实生活中,能力测试对学生的影响重大,从而增强了动机,所以即使是在某方面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Aronson et al.1999)。
  
  3.2 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
  群体认同的强度会影响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群体认同即民族、性别等群体身份对个体自我定义的重要性(Schmader,2002)。高群体认同者由于在任何情境下都会把自己与内群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更强烈的动机来保持内群体的积极形象。因此当面临群体认同威胁时,他们为了保护和维持内群体的社会认同,在心理和行为策略方面投入更多,会经历更大的威胁。研究表明,高性别认同的女性在数学测试中更容易受到消极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Marx,Stapel,&Muller,2005)。此外,种族认同比性别认同对个体的影响更为广泛(Spencer et al,1999)其强度会调节个体在许多相关任务中的表现(Cole,Matheson,&Anisman,2007)。
  
  3.3 自我
  自我意识的水平会决定个体的易感性。污名意识(stigma consciousness)是刻板化的个体对被污蔑状况的长期自我意识(Bosson et al,2004)。污名意识水平的高低调节刻板印象威胁对个体表现的影响。高污名意识者会受过去经历的影响而对偏见保持警戒。当激活消极的刻板印象时,他们会感觉到更多的偏见,而更多地关注刻板化的评价。因此,更容易受到威胁(Bosson et al,2004)。与污名意识相似的是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了解,了解的程度会影响刻板印象威胁效应。6岁到10岁儿童对文化刻板印象的意识显著地提高(Jordan&Lovett,2007)。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表现出更强的威胁易感性(Muzzagi&Agnoli,2007)。此外,内隐的消极刻板印象强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刻板印象威胁效应(Keifer&Sekaquaptewa,2007)。
  自我监控的水平也会调节个体的表现。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并不会扩展到每一个人,高自我监控者对刻板印象威胁有较好的复原力。尽管威胁情境都会激活高低监控者的消极刻板印象,但是高自我监控者表现出的是无畏,加之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能以更好的表现应对刻板印象威胁(Inzlicht,Aronson,Good,&McKay,2006)。
  
  4 刻板印象威胁的心理机制
  
  尽管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已经非常明确,但其产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为此,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早期的研究着重于不同的单一机制的探讨,最近的研究开始考察多威胁线索的三种加工模型(Stone&McWhinm"e,2008),也有研究者整合以往研究提出综合过程模型(Schmader etal,2008)。
  
  4.1 单一机制
  早期的研究分别从焦虑、唤醒、低预期、降低工作记忆容量、减少努力与过多注意、过分努力等单一方面探索产生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心理机制。
  4.1.1 焦虑
  焦虑是最早受到关注的心理机制。Steele和Aronson(1995)预测,与所属群体相关的消极刻板印象会引起焦虑,而焦虑又通过产生认知干扰影响测试成绩。早期的焦虑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法,所得结果并不稳定。有研究表明测试之前和之后自我报告的焦虑均未达到显著水平(Steele&Aronson,1995:Spencer et al,1999);Osbome(2001)的研究表明测试完成之后的焦虑水平能部分地解释刻板印象威胁;此后,Bosson等人(2004)采用观察评定法考察了焦虑水平,为焦虑机制的预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以上结果中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测量的时间及方式不同。Marx和Stapel(2006)的研究考虑到了这些因素,认为焦虑是威胁情境中的短暂性体验,产生于测试之前;在测试完成之后,会被挫败所取代。同时研究者也提出,之前结果的不稳定在于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状态焦虑量表加以评定,对测试情境并不具有针对性,而且很多焦虑量表项目较少,对焦虑测试不够敏感。
  4.1.2 唤醒
  鉴于自我报告法测得的结果存在争议,更多研究者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了刻板印象威胁的心理机制。Blascovich,Spencer,Quinn和Steele(2001)的研究中,威胁组黑人被试的血压持续升高,然而控制组黑人被试的血压从基线不断下降。Croizet等人(2004)采用心率变化指标间接地证明刻板印象威胁会加重心理负担。Osborne(2006)发现刻板印象威胁下的学生有皮肤电增高、血压增高以及皮肤温度降低的反应。最近,Krend,Richeson,Kelley和HealhenDn(2008)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考察了有无威胁条件下女性在数学练习中的脑区活动,结果发现刻板印象威胁增强了与消极信息加工有关的腹侧前扣带回皮层的活动。研究者们为唤醒成为刻板印象威胁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致的证据,不足的是这些唤醒究竟是认知性的还是情绪性的或者两者都有,还不得而知(Croetet et al,2004)。
  4.1.3 低预期
  与其他心理机制不同的是,低预期解释关注测试前的最初阶段。低预期与消极的思想和情绪有关,同时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低预期可以部分地预测个体的表现(Cadinu,Maass,Fdgefio,Impagliazzo,&Latinotti,2003)。研究表明,性别刻板印象的激活会降低女性的预期(Stangor,Carr,&Kiang,2003),低预期可以解释威胁情境下的表现下降(Cadinu et al,2003)。Sekaquaptewa和Thompson(2003)则 认为刻板印象威胁尽管导致了被试的表现下降,却并没有降低自我报告的预期,刻板印象威胁可能通过一些无意识的进程影响了被试的表现。相反,Kellow和Jones(2007)发现,威胁降低了个体的预期,但并没有损害个体的表现。低预期机制存在的不稳定性还需要更隐蔽的测量手段来进一步考察。
  4.1.4降低工作记忆容量
  最近,关于刻板印象威胁的工作记忆干扰解释引起广泛地关注。工作记忆作为短时记忆,涉及对当前任务信息的控制、调节和保持。如果工作记容量受损,表现就可能下降。威胁情境下,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占用了参与任务的认知资源,降低了工作记忆容量,从而导致表现下降(Schmader&Johns,2003)。Beilock,Rydell和McConnell(2007)拓展了这一工作,认为在数学问题解决等高负荷任务中,刻板印象威胁增加的担忧和关注占用了工作记忆系统中涉及内部语言和思考的部分语音资源,损害了认知系统,从而造成表现下降。此外,Stone和McWhinnie(2008)也提出微妙的威胁线索通过降低工作记忆容量影响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务。降低工作记忆容量的心理机制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但是其适用的范围受到了任务类型的限制。为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减少努力与过多注意、过分努力等不同心理机制(Beilock,Jellison,Rydeel,MeConnell。&Cart,2006;Jamieso&Harkins,2007;Stone,2002)。
  4.1.5 减少努力与过多注意、过分努力
  Stone(2002)认为刻板印象威胁降低了心理准备和努力。在高尔夫投球任务中,威胁组被试故意付出更少的努力为自己提供心理保护。相反,Beilock等人(2006)提出刻板印象威胁会增加个体对任务的注意,只是过多的注意并不一定起到促进作用。在高程序化任务中,刻板印象威胁产生的过多注意会导致表现下降,而当注意减少时表现得以促进。Jamieso和Hark,ins(2007)也认为刻板印象威胁会增加个体的动机和努力,而正是这种过分的努力导致了表现下降。
  
  4.2 多威胁线索的三种加工模型
  单一机制的研究考察了不同任务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心理机制,但并未考虑到不同操纵线索对心理机制的影响。然而,在同一个研究中可能同时存在多种威胁线索。一些威胁线索相对明显,如将任务外显地描述为对消极内群体刻板印象相关品质的测量,或者直接告知任务中存在的群体差异。其他线索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偏见的可能,如令被试处于少数者身份,或者由外群体成员操纵实验。Stone和McWhinnie(2008)将其分别称为明显线索和微妙线索,并提出了三种模型用以解释两种威胁线索的相互作用机制。
  4.2.1 支配模型(predominant model)
  该模型假设明显线索比微妙线索具有更消极的影响。当两种线索都出现在表现情境下时,个体可能将两种线索作为偏见源,明显线索因为更具体而更有可能被知觉为威胁。因此,比微妙线索消耗更多的认知和情绪资源,最终产生更为消极的影响。
  4.2.2 叠加模型(additive model)
  该模型假设两种线索联合起来产生比单一线索更大的消极作用。在此模型中,所有的线索都被知觉为潜在的威胁源,共同影响任务表现过程。在由外群体成员担当主试,具有诊断性的消极刻板化任务中,被试既要承担外群体成员的在场所带来的认知负荷,又要极力避免诊断性测试激活的消极刻板印象。目前,这两种模型还没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
  4.2.3 双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model)
  该模型假设,每种威胁线索通过分离的机制影响表现的不同方面。明显线索的呈现非常清楚,个体不必消耗认知资源来评价偏见的潜能。但该线索可能导致个体尽力避免确信消极刻板印象的失败,导致个体采用一些破坏任务相关技能有效执行的保守策略。该抑制策略会干扰成功表现所必需的流畅性处理进程,表现在高尔夫任务中即影响个体完成高尔夫课程所用的杆数。相比之下,像外群体成员监考这样的微妙线索可能导致被试将其部分认知和情绪资源集中在偏见存在的不确定性上,进而影响工作记忆容量,降低在任务中的表现。因此,当威胁产生于情境中的微妙线索时,表现更有可能被有关工作记忆的消极影响所调节。如外群体成员在场只影响个体在最后一个球洞的进球精确度(Stone&McWhirmie,2008)。
  Stone和Mc Whinnie(2008)用相对公开的高尔夫任务实验巧妙地验证了双加工模型。同时他们也指出,被试对线索的加工是有意识的,并据此推测双加工模型可能受到意识加工水平的限制。因此,在探索三种加工模型的存在条件时还需考虑不同的意识加工水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对私密的纸笔测试或其他社会认知任务中,个体较少地受到特别关注。由此可以推测,外群体成员监考等微妙线索对个体的威胁可能相对较小。因而,在纸笔测试中多威胁线索的影响可能会倾向于支配模型或叠加模型。综上所述,多威胁线索的三种加工机制可能会因任务类型不同而改变。尽管三种加工模型中只有双加工模型在感觉运动任务中得到了验证,支配模型和叠加模型还需要不同意识加工水平和任务类型的实验支持。但是,对多威胁线索作用机制的考察为心理机制的整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3 综合过程模型(integrated process model)
  刻板印象威胁的心理机制已经有了各种不同角度的探讨,但任何一个研究都只能考察一两个进程,而复杂的行为可能由相互关联的过程产生。为此,Schmader等人(2008)整合多种单一机制,提出了综合过程模型(如图1)。该模型将动机、情绪、生理和认知的过程有机结合,全面地解释了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产生过程。
  该模型解释刻板印象威胁会损害个体在认知和社会任务、感觉运动任务中的成绩。两类任务通过不同的心理机制受到影响。为了抑制干扰信息的妨碍,认知和社会任务需要调整信息加工。因此,作为与这些任务有关的主要执行资源,工作记忆成为了核心的认知能力(路径a)。刻板印象威胁情境会增加生理反应(路径b),同时也会增加对消除关于自我或群体歧义线索的监控(路径d)。增加的监控、生理唤醒和认知不平衡的启动状态会导致人们以偏见的方式评价自己的经历。这种偏见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和情绪(路径f,g,h)。然而,受威胁个体为了避免内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会投入积极的努力以抑制消极思想和情绪(路径i)。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产生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导致前额叶加工受到直接生理损害(路径c)。(2)因评估自我的内外线索而增加的警惕性(路径e)。(3)抑制或排 除刻板化思想和消极情绪所增加的努力(路径j)。
  此外,自动化的感觉运动任务并未涉及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少,只是需要一些监控行为的执行资源。因此,此类任务中的作用机制直接用监控过程加以解释(路径m)。
  
  5 刻板印象威胁的应对
  
  根据刻扳印象威胁产生的条件及机制,研究者们开发了各种应对方法。重塑任务可以减少对任务的评价性,建立认同安全环境降低了任务与自我、群体的相关性,而智力增长观则减少了对天生能力的考察。这三种方法都有利于缓解个体的生理压力反应。此外,提供困难的外归因有利于抑制焦虑及消极思想加工。鼓励自我肯定和树立角色榜样则通过减轻警惕性加工缓和表现监控(Schmader et al,2008)。
  
  5.1 重塑任务与建立认同安全环境
  任务描述会增强与之相关的社会认同,导致刻板印象威胁的产生。因此,改变对任务的描述,可以减轻或消除刻板印象威胁。Steele和Aronson(1995)提出外显地宣布测试不具有诊断性可以消除刻板印象威胁。当然,去除测试诊断性的方法在正式的课程考察中是不现实的。于是,可以采用打消性别或种族差异疑虑的办法消除刻板印象威胁(Good,Aronson,&Harde,2008),Davies,Spencer和Steele(2005)将其称为建立认同安全环境。建立认同安全环境解除了个体验证消极刻板印象的风险,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实现潜能,从而恢复在威胁情境下的表现。该方法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在数学测试之前进行一个简要的性别或种族公平的说明,既可以保证测试的诊断性,又可以保护个体在测试中的成绩。
  
  5.2 强调智力增长观
  关于智力的看法有“实体论”和“增长论”。实体论者相信能力是固定的。而增长论者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会随着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智力增长观可以帮助黑人大学生保持对学业的心理投入,促进学业成绩,最终降低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影响(Aronson,Fried,&Goo d,2002)。“智力增长观”指导也消除了七年级学生在数学测试中的性别差异(Good,Aronson,&Inzlicht,2003)。强调增长观等于强调努力和动机的重要性,不再强调天生的“才能”,从而解除了消极刻板印象对个体的威胁(Good et al.2003)。
  
  5.3 提供对困难的外归因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焦虑和相关的思想分散了受威胁个体的注意力。因此,向被试提供一些焦虑或唤醒产生的原因解释可以缓解刻板印象对表现的损害。Good等人(2003)鼓励学生将困难归因于环境改变的做法既明显地促进了女生的数学成绩,又提高了少数群体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的阅读成绩。Ben-Zeev,Fein和Inzl~ht(2005)在实验中将威胁可能产生的焦虑等生理反应归因于被试面对的“潜意识噪音发生器”。这一做法转移了威胁带来的心理负担,促进了被试的表现。
  
  5.4 鼓励自我肯定
  远离威胁及失败的另一重要方法是肯定自我价值,即鼓励个体关注自己的特长或重要价值。鼓励女性自我肯定可以消除女性在数学和空间能力任务中的表现下降(Martens,Johns,Greenberg,&SchimeI,2006)。这种方法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研究。在Cohen,Garcia,Apfel,和Master(2006)的现场研究中,鼓励自我肯定缓解了刻板印象对学生的心理威胁,使非裔学生和欧裔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在一学期内减少了40%。研究者认为干预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促进作用,是由于日常的学校环境中存在刻板印象威胁的恶性循环。而自我肯定可以满足自尊的需要,保护自我完善感,因此中断了恶性循环,促进学生的成绩。通过几次干预,促进效应不断得以累积,进而降低刻板印象的心理有效性,改变非裔学生对偏见的知觉,最终改变他们长期以来对学业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5.5 提供角色榜样
  外群体成员的优秀表现会产生刻板印象威胁,而内群体成员的榜样作用能降低刻板印象威胁(Blanton,Crocker,&Miller,2000)。刻板印象威胁会增强群体自我感,内群体榜样会成为反驳消极刻板印象的证据,并且内群体成员的成功会对自我行为和评价产生同化作用,从而消除刻板印象威胁的消极影响(Marx et al.2005)。McIntyre等人(2005)研究表明威胁情境下阅读成功女性的传记可以消除女性的表现不足,而且阅读传记的增多会产生良好的累积效应。
  
  6 研究展望
  
  刻板印象威胁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后还将继续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6.1 心理后果的研究
  刻板印象威胁行为上的表现下降已经受到了广泛地关注,其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也已得到深入的探讨。而心理后果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心理后果对个体和整个群体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深远。除了少数研究考察了心理上的后果及其严重性外,还没有专门针对心理后果心理机制的研究。最近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会降低个体的自尊,增加对刻板印象的意识,导致个体表现出刻板化远离(Cohen&Garcia,2005;Goff,Steele,&Davies,2008)。在这方面的未来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低自尊和意识是否成为心理后果的机制,并探索可能存在的其他机制。此外,就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而言,Cohen和Garcia(2005)的研究表明高群体认同者倾向于采取迎接挑战策略,低群体认同者倾向于采用回避策略。据此可以推测,群体认同对心理后果和行为后果存在不同的影响。高群体认同者在威胁情境中可能经历消极的行为效应和积极的心理体验。在进一步研究中,对影响因素的考察可以将心理和行为后果相结合以便更加全面地考察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6.2 不同类型威胁的后继研究
  目前,关于刻板印象威胁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观点已经逐渐得到认可。最近的研究倾向于把刻板印象威胁至少分为自我威胁和群体威胁两类(Woutet al.,2008)。但是,还缺乏一个具体可行的分类标准。未来的研究需要考察如下一些问题:自我威胁和群体威胁所激活的自我概念和群体概念是否存在不同?自我威胁和群体威胁是否具有不同的产生线索?同一个威胁线索是否会同时产生自我威胁和群体威胁?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加入个体的主观报告和内隐概念激活与链接的测量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建立基本的威胁类型检测标准。以便在此基础上考察不同威胁的调节变量、心理机制和应对方法。
  
  6.3 现场研究
  在现实的测试情境下,一次测试往往会决定一个人能否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获得成功的动机可 能更加强烈。而在实验情境下,被试的主要动机就是服从实验者的指令。现实测试的高风险性挑战实验室研究的生态效度(Jordan&Lovett,2007)。关于刻板印象威胁是否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存在着激烈的争论。Strieker和Ward(2004)做了一个测试刻板印象威胁预实验。在高等微积分考试中,有一半的学生在测试前详述了他们的民族和性别,而另一半的学生则在测试后注明其民族和性别。结果并不支持刻板印象威胁理论的假设。而Jordan和Loven认为,这解释了一个更普通的问题,刻板印象威胁在实验室以外就已经起到了作用。最近,DanaherSDCrandall(2008)对Strieker和Ward(2004)的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表明在测试之后填写性别这一做法使得测试成绩的性别差异减少了33%。更多的研究也证明刻板印象威胁会出现在现实情境中(Cole et al.2007;Huguet&Regner,2007),并且可以通过一些干预降低其效应(Cohen et al,2006)。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的是:动机在现场研究中的具体作用;如何去除一些广为人知的测试的诊断性,降低其在操纵之前对个体的影响;如何减少现实测试中操纵刻板印象威胁给易感性个体带来的消极影响。
  
  6.4 本土化研究
  刻板印象威胁为解释学业成绩中的民族、性别差异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以汉族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中,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与汉族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教育中存在着民族差异(滕星,马效义,2005)。这些差异除广为人知的历史、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原因外,是否存在来自社会认知的影响还不得而知。同时,民族刻板印象的研究在我国还是空白,这使得社会认知领域的民族心理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可以推测,中国文化背景下也可能存在着民族刻板印象威胁。但是,我国的民族关系与西方的种族关系有本质区别,因而刻板印象威胁的强度和特征可能会有所不同。未来的研究可以首先验证我国民族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存在,其次还需要找出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探索这些差异存在的本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促进我国的民族事业。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教育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小(易翠枝,2007)。由此可以推测,消极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越来越少地被家长和社会意识。因此在现场研究中,中国的女性可能较少地受到刻板印象的威胁。但是,在实验室研究中,被忽视的性别刻板印象突显出来,其威胁效应可能同样存在。因此,性别刻板印象威胁领域的研究也是未来本土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刻板 展望 效应 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 刻板印象效应 刻板印象举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