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工作环境优化机制的主要因素包括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时间性前瞻记忆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做某事。与事件性前瞻记忆相比,时间性前瞻记忆需要更多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并主要受到任务重要性、年龄、进行中任务的性质、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影响。时间性前瞻记忆主要与额叶有关,对于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测试一等待一测试一退出模型以及注意阀门模型。但是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尤其是神经机制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时间性前瞻记忆;自我启动;时间监控;认知机制:神经机制
  分类号:B842
  
  1 什么是时间性前瞻记忆
  
  时间性前瞻记忆(time-based ProspectiveMemory,tbPM)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前瞻记忆任务类型。它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后做某事(Einstein&McDaniel,1996)。这种记忆要求人们将前瞻记忆任务与特定的时间联系起来,即在某个具体的时间,或者是一段时间间隔之后回忆并执行延时任务,比如下午3点钟去开一个会议,或者是30分钟后给朋友打一个电话等。
  与时间性前瞻记忆相对应,事件性前瞻记忆是另外一种前瞻记忆任务类型。事件性前瞻记忆(event-based Prospective Memory,ebPM)要求人们在某些特定的外部事件出现时执行某一延时任务,比如看到某个同学时给他传个口信。它要求人们把目标事件(如该同学的出现)与前瞻记忆任务(如传口信)联系起来。一直以来,tbPM的特异性研究,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般认为,tbPM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使其与ebPM区别开来。
  1.1 tbPM需要较多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
  在ebPM中,当需要提取行为意向时。具有具体的外部线索提示,因此执行事件行为意向是由外部环境线索诱发,不需要很多的自我启动。而在tbPM任务中。没有明显的外部事件或刺激的出现,线索更具有隐蔽性,所以与ebPM相比.完成时间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自我启动的注意资源(Kliegel,Martin,MeDaniel,&Einstein.2001)。许多对于tbPM中老化现象的研究表明,由于注意资源的不足,以及不能及时地启动对时间的监控,老年人的tbPM表现显著较差,但在ebPM中却没有发现这种老化现象(Bastin&Meulemans,2002;Einstein,MeDaniel,Richardson,Guynn,&Cunfer,1995;Katai,Maruyama。Hashimoto,&Lkeda,2003;KUegel,et al,2001)。这些研究都说明了,tbPM与ebPM是两种不同的前瞻记忆类型,自我启动对于tbPM是十分重要的(Khan,Sharma,&Dixit,2008)。
  但是最近也有研究者认为在进行tbPM任务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查看时钟或者定闹钟来提醒自己时间,这就像一个朋友出现在走廊上一样,也充当了一种外部提示线索。而且在ebPM任务中,并不是所有的线索都是有效的。因此.时间与事件任务之间的差异也许并不是由于具体的提取线索的存在或缺失而造成(Graf&Grondin,2006)。
  1.2 时间任务提供了可靠的时间线索
  tbPM任务,比如下午3点钟开会,提供了可靠的时间线索(下午3点钟),因而个体能够提前对监控时间线索、终止进行中任务以及执行预定行为做准备。而事件任务中的线索则相对不太确定,比如准备见到一个朋友时给他传一个口信,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自己会在什么时候或者是什么地方见到那个朋友。因此,thPM与ebPM任务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用来提取行为意向的线索的确定性或可靠性。但事实上,有些事件线索也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比如,对于朋友生活习惯的了解使我们知道我们在什么时间或地点能够见到他。因此Graf和Grondin(2006)认为,两种记忆任务类型之间差异的关键,可能在于当人们使用某一尺度,比如对于时间或习惯的记忆,对靶线索的接近程度进行评估时,所用尺度的相对显著性、每一尺度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或者是人们对于每一尺度的熟悉性。但是到目前为止,对这方面尚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其实在环境丰富的日常生活中,时间与事件任务之间所谓的差异可能会变小甚至消失。因为在有规律的、熟悉的日常环境中,人们可以采取一种特殊的策略来应对未来的计划以及意向。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在环境相对贫乏、不熟悉的实验室中,两种任务类型之间的差异可能是明显的,但也可能是被夸大了的。另外,由于人们可以将一种任务转换成另一种任务,比如与一位朋友约好下午3点钟见面,人们可以将这个时间任务与另外一个事件线索联结起来(如计划上完课后立即离开),此时两种任务之间所谓的差别也就不存在了。这种任务之间的转换也使得区分两种类型任务变得比较复杂。
  
  2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tbPM的研究中,tbPM的影响因素以及tbPM的机制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者主要采用了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以及情景模拟法对tbPM的影响因素以及机制进行了探讨。
  2.1 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就是让被试在自然的情境中执行某一时间任务。如要求被试记得在某个预定的时间给研究者打电话,或者在规定的时间里交回问卷等。在自然情境中研究人们的tbPM表现,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Kvavilashvili和Fisher(2007)以大学生以及老年人为对象在自然情境中研究了tbPM任务中意向的提取过程。时间任务是要求被试在七天后的某一预定时间给主试打电话,同时也要求他们在这七天的时间间隔中记录当行为意向进入头脑中时的情况。与以往的一些实验室研究结果不同,该研究发现,tbPM中的复述与提取更多是自动的,而不是有准备的自我启动的过程。而且在该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以往的实验室研究中所发现的tbPM的年龄效应。
  然而,虽然自然实验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但由于对影响被试任务完成情况的各种环境因素不加控制或很少控制,所得到的结果可信程度较低。因此自从实验室实验法产生以后,很少有研究采用这种方法。
  2.2 实验室研究法
  目前对于tbPM的大多数实验研究,都是基于Einstein和McDaniel(1996)发展出的tbPM的“双任务”实验室研究范式进行的。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告诉被试将要完成一个任务,使被试认为这个任务就是实验的基本任务,即进行中任务或背景任务(ongoing task)。主试先给予进行中任务的指导语,在被试熟悉了进行中任务后再给出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一般要求被试执行进行中任务的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或经过一段时间后记得执行前瞻记忆任务。实验任务开始前要求被 试先完成一些干扰任务,如进行简单的数字加减运算、完成问卷等,以避免前瞻记忆任务保留在工作记忆中。之后再开始进行中任务,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的过程中执行某一tbPM任务。在实验过程中,被试一般可以通过特定的按键反应来查看时间。最后根据按键反应的正确率或监控时间的频率与准确性来评估tbPM任务的完成情况。
  实验室实验法具有可操作性强、容易量化、易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的优点,这特别适合前瞻记忆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所以,十几年来,大部分研究者都采用这种范式研究了年龄、任务重要性、认知负荷等因素对于tbPM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了tbPM的机制。但是严格控制的实验法也面临着生态效度的问题。在实验室情境中,tbPM中的时间间隔都是比较短的(往往只有几分或十几分钟),而在实际生活中的间隔时间比较长,比如几个小时,或几天,因此在实验室中测量的tbPM,是否与日常生活中的tbPM同质,实验室实验的结果能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也是值得怀疑的。
  2.3 情境模拟法
  情境模拟法就是指通过营造一个模拟日常生活活动的情境,将tbPM任务植入这一模拟的情境中,从而对被试的前瞻记忆成绩进行考察的方法。Ceei和Bronfenbrenner(1985)就曾模拟了一个生活情境对10岁和14岁儿童的tbPM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别在儿童自己的家里和实验室中模拟了一个活动情境,即要求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30分钟以后记得将蛋糕从烤箱里拿出来。在等待过程中,儿童可以玩一个流行的电子游戏,同时可以通过一个时钟来监控时间。结果发现在相对熟悉和相对陌生的环境中,儿童采用了不同的时钟监控策略(Graf&Grondin。2006)。
  在模拟情境中测量tbPM,不仅可以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将延时间隔延长,模拟现实生活情景中的tbPM,而且能够对无关变量作出严格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过程控制性和生态效度上所存在的两难问题。
  
  3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
  
  在多种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许多研究发现tbPM主要受到年龄、进行中任务的性质以及时间间隔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适当的线索提示,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也都对tbPM的表现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3.1 年龄
  3.1.1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老化研究
  在年龄因素中,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前瞻记忆的老化问题。现在对前瞻记忆老化较一致的观点是: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存在明显的老化;而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的老化则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目标事件、进行中任务、延迟执行意向、个体差异等(Einstein,et a1,1995;Bastin&Meulemans,2002;Katai,et al,2003;Kliegel,et al,2001;Jager&Kliegel,2008)。
  与青年人相比。在tbPM任务中,老年人执行时间任务的可能性显著下降,而且做出反应的延迟性显著增加,尤其是当进行中任务需要较多注意资源时(Henry。MacLeod,Phillips,&Crawford,2004)。这是由于任何与注意资源分配相关的变量都会影响thPM。而tbPM任务更多地依赖于自我启动的监控过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涉及注意资源分配的加工呈下降趋势(Anderson&Craik,1998),因此年龄对于tbPM的影响更大更普遍。
  Jager和Kliegel(2008)的研究也表明,与青年人相比,在执行前瞻记忆任务时,老年人的表现较差,尤其是在执行tbPM任务时,这种与年龄相关的缺陷更加明显。而在执行ebPM任务时。青年人与老年人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为了更进一步调查被试在时间任务中的表现,Jliger和Kliegel(2008)又进一步检查了时钟的监控频率与准确性。结果发现,在时钟监控频率上。青年人与老年人两个群体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准确性上,青年人比老年人更加接近目标时间。然而在控制了时间监控因素后,时间任务中的年龄效应依然存在。这可能是因为,除了借助于外部时间计时器外,时间任务部分上也依赖于内部的时间估计。而年龄的增长可能与估计时间能力的降低有关(McCorrnaek,Brown,Maylor,Darby。&Green,1999)。因此老年人在tbPM中的表现部分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时间的内部加工过程受到了损害。
  在实验室中,一般都能够发现tbPM的老化现象。但是Kvavilashvili和Fisher(2007)在一项对tbPM的自然情境研究中发现,在执行tbPM时,老年人与青年人的表现一样好。这可能是因为,在实验室外,老年人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更加熟悉,进行的活动相对自动化,需要的资源较少,同时他们执行意向的内在动机比青年人高,因此,老年人在实验室外的表现与青年人一样好甚至比青年人还要好。而Birt等人(2001)、Oraf和Grondin(2006)则认为除了对环境(实验室环境或者是自然情境)的熟悉程度不同外,还可能是因为环境的有效性以及对策略的使用。对老年人来说,他们已经用其一生的时间发展了对于tbPM的特殊技巧以及提示系统。对于这种策略的使用提高了他们的任务表现。但是这种提示系统是有具体情境的(比如在家里),因而在实验室情境中很难使用或转化。利用已有的有效的提示系统的试图可能反而阻止了老年人发现更适合于实验室情境的时钟监控策略。
  3.1.2 儿童时间-陛前瞻记忆的发展
  除了对前瞻记忆的年老化研究外,近些年来,关于儿童前瞻记忆的发展研究也越来越多,但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研究者使用不同的任务或不同的年龄问隔得出不同的年龄效应。比如Mantyla,Carelli和Forman(2007)要求8岁与12岁的儿童在看录像的同时每隔5分钟按一个键。在实验过程中,儿童可以通过按另外一个不同的键来呈现时钟。在该实验中虽然没有出现天花板效应,但是也没有发现年龄效应,所有的儿童完成前瞻记忆任务的正确率都接近80%。Mackinlay,Kliegel和Mantvla(2009)要求7岁与12岁的儿童在进行one-back图片判断任务时,每隔2分钟按一个键,结果发现,tbPM任务表现与年龄积极相关,即年龄较大的儿童的tbPM表现较好。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小的儿童中,一些与tbPM相关的认知功能(比如计划与任务转换功能)尚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关。
  3.2 进行中任务的性质
  tbPM需要更多的自我启动来促进记忆任务的提取,任何非时间任务对于注意或者是工作负荷的需求都消极地影响tbPM的任务表现。由于tbPM是嵌入到进行中任务中的,这样进行中任务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tbPM任务的完成。许 多研究发现进行中任务的难度和吸引程度会对tbPM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人类的注意容量是有限的,进行中任务越有吸引力,时间记忆任务获得的注意资源就越少,tbPM任务成绩就会越差。同样,在高认知负荷条件下,进行中任务较高的认知负荷会减少对时间任务的注意资源的分配,从而对tbPM产生不利影响。比如Khan。Sharma和Dixit(2008)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在进行中任务的高认知负荷条件下,tbPM任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3.3 任务重要性
  己有研究表明,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对tbPM有影响。对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效应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Kliegel等人,Kliegel,Martin,McDaniel和Einstein(2001)研究发现当指导语强调前瞻记忆的重要性时,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任务表现没有提高,但是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任务表现得到了提高。这是因为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会影响到策略加工和自动加工在前瞻记忆中的卷入程度(McDaniel&Einstein,2000)。与不重要的tbPM任务相比,重要的时间任务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资源,促使个体采用更多的策略监控时间,从而提高tbPM任务表现。而在一些条件下ebPM的执行是相对自动化的,需要的注意资源较少,因而即使不强调任务的重要性,被试也能顺利完成前瞻记忆任务。
  3.4 延时间隔
  延时间隔是指从前瞻记忆任务的指导语呈现到应该执行前瞻记忆任务的时刻间的这段时间。虽然研究者还没有对tbPM中的时间间隔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有证据表明立即执行的tbPM任务要好于延时的情况;延时短的比延时长的前瞻记忆任务表现要好(Nigro,Senese,Natullo,&Sergi,2002)。而且很多研究发现,人们在时间间隔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监控策略。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不断地增加对时间的监控,尤其是在间隔的最后阶段,对时间的监控最多rCeci&Bronfenbrenner,
  1985;Einstein&McDaniel,1996;Cook,Marsh,&Hicks,2005;Kvavilashvili&Fishes 20071。
  3.5 适当的线索提示
  一种有效的提示,主要是提醒我们有一个行为意向需要记得去执行,从而提醒个体开始启动一种认知搜素去回忆那个预定行为可能是什么。研究表明,适当的线索提示能够提高时间性前瞻记忆的任务表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提示都是有效的。比如,如果提示一直呈现或者是被试在短时间内对它已经习惯的情况下,那么该线索则不会促进前瞻任务表现(Vortac,Edwards,&Manning,1995)。
  Meacham等人(1982)要求大学生被试在几个特定日期给实验者寄回几张明信片。结果发现,在被试的钥匙链上套上一个小棒提高了他们在规定日期给实验者寄明信片的可能性。尤其是当这几个日期并不是紧挨着时。Cook等人(2005)要求被试在实验进行第6-7分钟之间按一次“/”键。他们设置了两种提示条件,一个为在实验开始1分钟(即目标时间反应窗前5分钟)在屏幕上对被试呈现5秒钟的提示:请记得在第6-7分钟之间按,键,另一个提示条件为在实验开始5分钟(即反应窗前1分钟)对被试进行提示。结果发现,提示显著地提高了人们的tbPM表现。而且.提示越接近反应窗越有利于提高tbPM任务表现。但是两种提示条件下的任务表现并没有显著差异。
  最近有研究认为,执行行为意向时的环境能够影响前瞻记忆表现。如果在意向形成阶段,被试将时间意向与某个情境相联系起来,那么这个情境的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充当一种提示线索,可以真正地提示行为意向。比如,下午4点钟必须要给一个朋友打电话。而这个时间刚好在下课之后。因此在下课前我们就会很少考虑打电话这个事情,直到下课铃声的响起,进入课间活动,而这个情境提醒我们注意预定的行为意向。但也有研究发现,将时间行为意向与未来情境相连却不一定能够整体提高tbPM的任务表现(Marsh,Hicks&Cook,2006)。Cook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将时间行为意向与未来的某个情境相联系,当对情境的预期正确的时候,即确实是需要在该情境中执行时间行为意向,那么这种预期能够提高人们的tbPM表现。但是如果对该情境的预期是不正确的,比如正确的反应时间出现在该情境之前,那么这种预期就会降低人们的tbPM表现。
  3.6 个体差异
  虽然目前关于个体差异对于tbPM影响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但已有研究证明个体差异,如认知方式、压力、情绪等都会影响tbPM的表现。不同类型认知方式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特点,对于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个体来说,由于当执行tbPM任务时,对时间线索的监控需要更多的自我启动及注意监控技能,而场独立性被试在认知监控技能和认知改组技能方面的优势,使得他们能够主动、策略地考虑前瞻记忆任务,并且定期地把注意投向前瞻记忆任务,因此他们在tbPM任务中的表现显著好于场依存型被试(李寿欣,丁兆叶,张利增,2005)。Naster和Okere等人(2006)研究发现,当存在心理压力时,人们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高于无社会心理压力时。即tbPM显著地受到心理压力的影响,而ebPM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由于压力状态下产生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由于时间任务对于可能影响前瞻任务的注意资源分配的操作非常敏感,因此与ebPM任务相比,压力状态对于tbPM的影响则更加明显。另外,Kliegel和Jager等人(2005)研究发现,悲伤的情绪减少了执行时间意向的加工资源,降低了对于目标时间监控的准确性,消极地影响着tbPM的任务表现。
  
  4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机制
  
  4.1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加工机制
  tbPM的三阶段模型认为,时间意向的完成需要三个认知加工过程,即(1)形成意向;(2)在监控时间的同时维持意向;(3)在合适的时间中断进行中任务,启动并执行预定的行为意向(Mackinlay,et a1.,2009)。但时间信息是如何得到加工,时间意向又是如何得以成功执行的昵?由于在tbPM中,没有目标事件或线索与预定行为相关,而且意向必须由个体在合适的时候由自我启动,因此,以前用来解释前瞻记忆加工机制的理论模型,比如自动激活模型、注意一搜索模型(Einstein&McDaniel,1996)等并不能够恰当地解释tbPM的加工过程。目前对于tbPM的认知机制进行解释的模型主要有Harris和Wilkinson(1982)提出的测试一等待.测试一退出(test-wait-test-exit.TWTE)模型以及Block和Zakay(2006)提出的注 意阀门模型(Attentional-Gate Model.AGM)。
  4.1.1 测试,等待,测试,退出模型
  Harris和Wilkinson(1982)提出了测试.等待一测试一退出(test-wait-test-exit,TWTE)模型用来解释tbPM的加工过程。Harris和Wilkinson认为,在tbPM中,被试首先对行为意向进行编码。然后就等待目标时间的到来。在间隔时间过程中不断地对时间进行监测(tesO,如果监测到的时间不正确,则继续等待、继续监测,直到目标时间出现为止,然后做出反应。因此,tbPM任务的成功执行依赖于在关键时段对时间的监控,而对时间的监控对于前瞻记忆任务的成功执行则是非常重要的(Cook,et a1.,2005;Block&Zakay。2006;Kvavilashvili&Fisher,2007)。
  该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许多研究发现,越接近目标时间,人们监控时钟的次数越多(Ceci&Bronfenbrenner,1985;Einstein&McDaniel,1996;Cook,et a1.,2005)。Kvavilashvili和Fisher(2007)的一项研究表明,当被试形成时间行为意向后,在整个间隔时间中这个行为意向可能都处于一种阈下水平。在目标时间出现以前。这个行为意向可能会不时地达到意识水平,引起人们对于时间任务的注意。越接近目标时间,行为意向出现在人们头脑中的次数越多,并且对时间任务注意的次数与tbPM任务表现显著相关。这些结果很好地支持了TWTE模型。
  然而,虽然TWTE模型能够解释很多数据,并被广泛引用,但是它并没有详细地说明导致时间监控(即test)行为的认知机制是什么。同时也没有很好地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即监测什么?在人们等待目标时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人们如何觉察到需要另外一个监测?以及每次监测又是如何决定这个时间是否是恰当的反应时间?在此基础上,Block和Zakay(2006)提出了另外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注意阀门模型。
  4.1.2 注意阀门模型
  注意阀门模型是由Block和Zakay(2006)提出的一个解释tbPM中时间信息加工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保留了TWTE模型中的一些特征,能够对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成分。该模型主要包括一个不断发射信号的节拍器(a pacemaker)、注意阀门(AttentionalGate),一个开关(a switch)、一个计数器(anaccumulator or a counter)以及一个决定过程(adecision-making process)。
  根据注意阀门理论模型,节拍器以相对稳定的频率不断地发射出信号(或冲动),随后这些信号需要经过注意阀门,这个注意阀门由决定着个体资源分配策略的执行功能进行控制。分给时间任务的资源越多,那么这个阀门开的就越大,允许通过的信号就会越多。当某一条件表示需要开始对目标时间间隔监控时,开关就会打开,从而允许通过注意阀门的信号进入计数器。当某一条件意味着监控阶段结束时,开关就会关闭以阻止更多的信号进入。计数器中所储存的信号的数量代表着间隔的持续时间。所存储的信号的数量随后被转化为工作记忆的一个成分。此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对于目标时间间隔的表征也会编码成参照记忆,并不断地与进入计数器的信号做认知比较,如果时间间隔相匹配,则上述过程结束,个体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预定的行为表征,并做出目标反应。如果时间不匹配,则继续重复上述过程。
  与TWTE模型相比,注意阀门模型理论上能够很好地解释tbPM中的时间信息加工过程,并且也说明了中枢神经系统在加工时间信息时采用了更为灵活、节俭的方式。但是它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以及更多的证据支持.尤其是来自脑研究的支持。
  4.2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神经机制
  有研究证明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在前瞻记忆中起着核心作用(Okuda,Fujii"Ohtake,et a1.,2007;Burgess,Scott&Frith,2003;Burgess,Quayle&Frith,2001;Okuda,Fujii,Yamadori,et a1.,1998)。并且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研究证据显示,PFC与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Rochetta&Milner,1993)。tbPM是一种需要自我启动的行为,需要依赖于更高水平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工作记忆、任务转换、时间估计等(Glicksohn&Myslobodsky.2006;Mantyl~i,et aI.,2007;Mackinlay,et aI.,2009;McDaniel,Glisky,Rubin,Guynn,&Routhieaux,1999),因而,与ebPM相比,tbPM更加依赖于PFC。而对脑部损伤病人的研究也表明额叶在tbPM中具有显著的作用(Troyer&Murphy.2007)。
  MeFarland和Glisl(y(2009)在对受额叶功能调节的计划、时钟监控以及时间知觉对于tbPM的作用的一项研究中发现,整体而言,青年人比老年人的任务表现好。但是高额叶功能组老年人被试的任务表现与青年人相比却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tbPM中的年龄差异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年龄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额叶功能的减退造成的。该研究不仅说明tbPM与一些高级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而且说明了额叶在tbPM中的作用。Okuda等人(1998)的一项fMRI研究显示,tbPM和tbPM任务分别激活了PFC的不同亚区,PFC的内侧及前扣带回出现了与tbPM相关的激活,右额上回、背外侧PFC出现了与ebPM相关的激活。Okuda等人(2007)在两个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研究中,考察了时间及事件性前瞻记忆任务所诱发的脑部活动。结果发现,在tbPM任务中,当被试需要自己估计时间来完成时间任务时,主要激活了左额上回的一个区域;当被试可以借助于外部时钟来监控时间时,主要激活了右额上回、内侧PFC以及扣带前回三个区域。而在ebPM任务中.出现了左额前回的一个区域的激活,但这个区域与时间任务中的并不相同。这个结果说明虽然tbPM与ebPM均与额叶相关,但二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不过,tbPM特异性的神经机制目前仍并不清楚。比如有研究显示,与ebPM相比,tbPM可能较少地与PFC相关(Katai,et a1.,2003)。程怀东等人(2006)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FC损伤患者ebPM表现受损,而tbPM表现却相对正常。这说明ebPM和tbPM可能有着不同的脑机制,而且对时间的监控可能依赖于其他脑区, 或者是PFC在tbPM的神经机制中起着次要作用。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的研究也发现,除了PFC外,PM可能还与其他的一些脑区有关,比如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regions)、楔前叶(precuneus)、丘脑(thalamus)(Burgess,Quayle,&Frith,2001)。而tbPM是否特异性地与PFC以外的其他脑区有关,这还有待于将来更进一步的研究。
  
  5 小 结
  
  tbPM是指个体记得在未来的某一个特定时间或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做某事。因为在执行时间任务中,没有明显的外部提示线索,因此执行时间任务更多地依赖于自我启动的过程,需要较多的加工资源。虽然tbPM与我们的生活密切,但是迄今为止对于tbPM的研究还很少。比如目前tbPM中的年龄效应与机制研究是tbPM研究中的两大热点,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一致。
  大部分的实验室研究都发现tbPM中存在明显的老化现象,但是Kvavilashvili和Fisher(2007)发现在自然情境中老年人的tbPM表现甚至比年轻人还要好。有些研究者认为老化现象是因为老年人对时间的内部加工过程受到了损伤,而老年人在不同情境中采用不同的策略也可能是造成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得出不同结果的原因。但是这个对时间的内部加工过程是否存在?这个内部加工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人们在不同的情景中所采用的策略到底有何不同?这些都还有待予以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另外实验室研究与自然研究中得出的结果的不同,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面对实验室实验中生态效度的缺乏,现有的实验室研究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也是未来的研究中所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在tbPM的机制方面,tbPM任务中的时间信息是如何得到成功执行的?时间信息加工过程主要与哪些认知功能相关?tbPM的神经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迄今为止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虽然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善的注意阀门模型用来解释时间信息的加工过程,但这个模型尚缺乏研究的支持,尤其是来自脑机制方面的支持,因此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完善。而且虽然tbPM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近几年来PM研究领域的热点,并且许多研究证据表明,tbPM与ebPM可能具有着不同的神经机制(Okuda,et a1.,1998)。但是对于tbPM的特异性神经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tbPM主要与PFC的认知功能有关。不过有研究发现PFC可能在tbPM的神经机制中起着次要作用,而tbPM是否与PFC之外的其他脑区相关,这也有待于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时间性 前瞻 机制 时间性前瞻记忆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情绪对前瞻记忆的影响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