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的传奇与尴尬|红旗渠香烟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在水利学家看来,河南安阳林州红旗渠最大的特点是“悬挂”在南太行的悬崖陡壁上,“在不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而美联社评论员则认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事实上,对当今林州人而言,红旗渠里流淌着的不仅仅是灌溉土地的甘露,还有父辈们的汗水,以及挥之不去的干旱的记忆。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引水渠,能够折射出中国人的水利梦想,而它所遭遇的尴尬现实,也是中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一个缩影。
  
  守着河流的干旱中原
  
  桃园渡桥是著名的红旗渠上相对高度最高的一座建筑,渡桥旁边的桃园村,就是《安阳日报》驻林州记者站站长刘剑昆的家乡。
  笔者问红旗渠修成那年出生的刘剑昆:“如果当初不修红旗渠,对你们林州人究竟有多大影响?”
  他笑了:“那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相遇。”
  他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没有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也就不会有我们的探访;其二,没修这条渠,从那个村庄出生的他可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不会有今天的境遇。
  刘剑昆是红旗渠修成40多年来的几十万受益者之一,而且至今还在受益。他是《红旗渠历史人物风情》一书主要作者之一,还是央视《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系列讲座的讲稿写作者之一。事实上,红旗渠,已经从一个水利工程,扩展成了一个旅游景观、一个品牌、一个地标。
  红旗渠所在的林州市,是河南省最北部的一个县级市,1994年以前叫林县。它与山西省平顺县、河北省涉县接壤,三县分享一条漳河。
  岳城水库以上的漳河上游流域都是山区,干旱少雨,全流域每年降水量的70%左右集中在汛期,并常常集中在8月份的一场急雨。结果就是,十年中有九年干旱。
  在它对岸的河北涉县,情况与林州类似。因此,在林州和涉县的县志上,处处可见干旱带来的苦难。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大兴水利运动中,林县也曾修筑了大小水库多座。不料1958年12月到1959年5月的一场大旱,让这些水利工程都失去了作用。这一年冬春仅降水86.3毫米:河水断流,井塘干涸,水库底朝天,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林县人这才发现,真正想解决林县的水问题,只能从县外想对策。
  
  人工天河的引水狂想
  
  修建红旗渠,不得不称为一个“狂想”。
  红旗渠的总干渠长度为70.6公里,起始端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侯壁断,末端位于林州境内的分水岭,这两者之间的海拔落差只有8.824米,也就是说,渠道每向前延伸8公里,才可以下降一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河水顺利流到分水岭。稍有差错,就可能闪为下游高于上游,而导致引失败。
  “红旗渠最大的特点还是不能修渠的地方修了渠。”中国水利学会郑连第教授告诉笔者。它最大的“不可能”就是超过1/3的渠段高高地“悬挂”在南太行山脉的悬崖峭壁上,落差最大的部分距河道近百米。站在渠坝上向下望,村庄、田地、公路一览无遗,胆子小的不由得腿发软。
  总干渠这段山体的岩石构成,部分为砂页岩和泥灰岩,还有些地段是坚硬的石英砂岩,开凿施工难度巨大。譬如已建成通水40多年的青年洞隧道,过水处没有一点侵蚀的痕迹,足见那里的岩石有多么坚实。而在这样的岩石上凿洞挖渠。是怎样的奇迹!
  红旗渠与其说是渠,不如说是一条河。总干渠全程渠宽8米,深4.3米,隧洞内都可行船。渠坝厚1米有余,如一条小路,从渠首可以一直走到分水岭。这个规模,是之前其他水渠所不能比拟的,几乎突破了“渠”的概念。据说,渠建成后,当时拍板允许林县人进山西调水的山西省委书记吓了一跳。他找到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埋怨”:“你当初说要修条渠,我哪知道竟是条这么大的渠啊!”
  这些特点,使这条渠在当时成为空前的大工程。提出这样一个决策,是需要相当大的魄力的。而事后发生的种种事情,证明这一决策极富远见卓识。
  决策既然是个狂想,实施就必然是个奇迹。在那样一个年代,先后有十几万林县农民,完成了若干项当代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饿着肚子,利用极少量的简单机械和无数凝结着智慧的“土办法”,苦苦奋斗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座渡槽,终于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
  “人”的因素在这项传奇般的水利工程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许多事情放到今天不可想象。因此,当年的美联社给予了这样的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是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足以令世界震惊。”
  
  渠水引来的幸福生活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终于把漳河水引到了林县。
  刚好在这一年的4月到10月,林县又遇到大旱,190余天中仅7月落了半场小雨,淇、洹、淅、露四河断流,库塘干涸,许多村庄吃水困难。只有刚刚建成通水的红旗渠总干渠、临时一干渠和二干渠申家岗以上段,漳河水源源不断。渠水流经之处,一片绿洲;渠水未到之处,禾苗枯焦。红旗渠的作用,一下子显现出来。林县人干劲更足,再接再厉,于1969年7月完成了全部工程的建设。
  现在。红旗渠的干渠支渠,如一张密密的网,覆盖了林州市2/3的地区,灌溉了50多万亩土地。渠道两旁,还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蓄水池,用于富水期、枯水期的调蓄,从空中看像一条藤上结着一串果实。林州人给这种水利模式起名为“长藤结瓜”,这个名字已经被普及为全国公认的水利名词。
  红旗渠建成后。当地的粮食平均亩产,从之前的100来斤,增长到如今的800来斤。渠水的到来还逐渐改变了林州的地貌,经过40年的浸润,以前的荒山秃岭如今一到夏天郁郁葱葱,从高处望下去,满眼都是绿色。因为有了水,林州还第一次有了林场、鱼塘和果园。
  红旗渠给林州人带来的,还有无形的财富。上个世纪70年代,随着电影《红旗渠》在全国公映,红旗渠成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样板工程。据统计,从1971年至1980年的10年间,共有119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领导人和友人参观过红旗渠,每年来的国内考察团多达十几万人次。
  也是因为红旗渠的名气,林州红旗渠“美女”讲解员李蕾才奇迹般地出现在了央视《百家讲坛》里。红旗渠甚至被开发出了商业价值。如今走在林州的大街小巷,从喝的酒到抽的烟,再到水泥、汽车配件,到处都可以看到“红旗渠”的招牌。
  红旗渠长达10年的建设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建筑人才。改革开放后,林州的建筑大军遍布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个城市,并开拓了境外建筑市场。李蕾在《百家讲坛》里就讲述过一个生动事例:有一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公路招标,很多路段都有数家公司争相竞标,唯有一个路段无人问津。为什么?因为那里差不多完全是绝壁。最后,一个中国建筑队承包了这个活儿,工程上马时,许多外国筑路行业人士去参观, 看到筑路者们腰上缠着速降绳宛如神兵天降,正在用类似当年修红旗渠的办法修公路。有人问,你们是哪里人?他们的回答只有4个字:中国林州。
  
  传奇面临的尴尬
  
  红旗渠修成之后,相邻各县也意识到修渠的好处,分别修了跃进渠、大跃峰渠和小跃峰渠,这些渠的规模大都不逊于红旗渠。建于1976年的大跃峰渠,是河北省邯郸市重要的引水工程,承担着涉县、磁县、武安等3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和12万人的饮水任务,每年还要向邯郸市区供水;1972年建成的跃进渠是林州隔壁安阳县的动脉,灌溉着11个乡镇30多万亩农田。这几条渠都从漳河引水。
  山西也加入到争水行列。处在上游的他们有着地理条件上的优势。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该省在漳河上游修建了大大小小100多个水库。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漳河两岸争水导致的械斗和破坏行为就接连不断。1992年8月22日,红旗渠遭遇了自建成后最大的一次人为破坏。数十米渠墙被炸毁,村庄被淹,直接损失近千万元。这一事件使争水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当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专门成立了漳河上游管理局,作为超越三省局部利益、统一管理漳河上游的主管机关,负责河道管理和分水方案的实施,对漳河水量实行统一调配。年水量分配河南48%、河北52%。
  然而,上游来水量的不断减少,令争水问题仍然不断激化。事实上,从1997年起,红旗渠开始出现了断流,以后又数次断流。2001年冬到2002年春。红旗渠断流达到了76天。据统计,在红旗渠建成后的上世纪60年代。红旗渠的年均引水量达3.7亿立方米;而1998年到2000年,3年才引水2.1亿立方米。“20年前站在红英汇流的渠边,飞溅起来的水雾能将衣服都打湿”。而现在我们站在同一个地方,只看到浅浅盖住渠底的一点水流。
  2001年,在漳河上游管理局的支持下,红旗渠开始跨省调水,从山西省漳泽等5座水库引水3100万立方米。为此林州市政府出资94万元买水,解决了林州市3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接下来的几年,红旗渠延续了这种做法。
  建成于上世纪60年代,库容3050万立方米的南谷洞水库现在也被用来给红旗渠补水,但因为库容不高,保障作用有限,林州目前还在兴建马家岩水库。为红旗渠补水。
  红旗渠曾在1991年、1994年、1996年和2006年历经几次整修和改造,一方面是维护,另一方面也提高渠的节水灌溉效率,减少浪费。2004年起,红旗渠管理局也开始对春灌实行市场化供水,更经济地利用来之不易的水源。但是,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红旗渠的水源危机。据统计,目前林州市年需水量3.9亿立方米,实际可供水量仅2.1亿立方米,缺口达1.8亿立方米。水再次成为林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红旗渠建成当时,那种以为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水问题的乐观相比,现在的林州人已重新对水有了紧迫感。

相关热词搜索:红旗渠 尴尬 传奇 红旗渠的传奇与尴尬 红旗渠多少钱一包 红旗渠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