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800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他们是十位特殊而普通的共产党员。说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是所有共产党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功勋卓著;说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跟所有共产党人一样,没有特权。不管他们是党的领袖还是普通党员,他们都有一颗同样的赤心,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在这里记录下的只是十位共产党人的十个人生片段,但“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透过这些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以自己的一腔人民情怀践行着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我们在鲜艳的党旗上写下了动人心魄的党魂。
  
  1、毛泽东:
  “有事多和群众商量”
  
  家在何方?甘棠树下。
  1958年4月30日,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广州市市长朱光的陪同下,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农业合作社视察。欢笑声中,陶铸插话:“今天,我们是四级干部一起开会!”毛主席接过话茬:“不,明明是‘六级干部会’嘛!”他先指了指陶铸:“你是省的。”再点自己:“我是中央的。”然后向着社员:“这不就是社、乡、区、市、省、中央六级干部全齐了吗!”话音刚落,满堂欢笑。接着,毛主席询问了棠下的公共积累、党团员情况,社干部一一作答,毛主席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
  这一幕,从此铭刻在棠下人记忆深处。其中有人写过一首诗叫《毛主席到棠下》,记录了毛主席的视察情景和棠下人的幸福心情,后来这首诗还编入过广东的小学语文课本:“毛主席到棠下/贫下中农心里乐开花/主席紧握我们贫下中农手/说的都是我们的心里话/一问合作社怎么样呢?/铁打的江山永远不会塌……”
  50多年来,棠下的党组织始终牢记着毛主席的教诲,“有事和群众商量”,让群众当家作主,群策群力,艰苦奋斗。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棠下也因此换了人间:由“菜圃”变成“城中村”,由“人民公社”变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为繁华城市的一部分,与广州的城市脉搏一起跳动。
  
  2、邓小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也是邓小平一生人格情怀的真实写照。
  1980年代初,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总经理、《镜报》集团董事长罗伯特?马克斯韦尔开始策划出版一套世界领袖丛书,他把邓小平的文集列入了计划之内。同中国有关方面联系后,不久就得到了同意出版的答复。更令他惊喜万分的是,邓小平还允诺要亲自为文集写个序言。1981年2月14日,邓小平欣然命笔,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题,为《邓小平文集》写了序言,约900字。邓小平满含深情地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充溢着序言的字里行间。1984年12月《邓小平文集》出版。
  1985年8月,马克斯韦尔应邀来华访问。他忐忑不安地向中方提出拜会邓小平的要求。邓小平在北戴河会见了他。会见中,马克斯韦尔将一本羊皮烫金精装的英文版《邓小平文集》赠给邓小平,并说:“你的书是丛书中最受欢迎的。”邓小平说:“我的东西很平凡,里面没有什么惊人的言语。”
  
  3、江泽民:
  “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1998年入汛后,九江告急,武汉告急,大庆告急……百年罕见的特大洪灾肆虐而来,数以亿计的居民处在洪水威胁之中。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危险的时刻,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指挥若定,全国人民和全球华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30万人民子弟兵和百万群众仿佛一夜间集结到长江两岸、嫩江平原、松花江畔,创造了人与自然对抗的前所未有的奇迹。
  8月13日,长江出现第5次洪峰,抗洪抢险处在最紧要关头,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忧心如焚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冒着酷暑赶到湖北抗洪前线,一路察看险情,一路鼓舞军民,一路指挥抗洪。在武汉龙王庙险段,江泽民站在用草袋垒起的堤坝上,发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一豪迈誓言,极大地鼓舞了抗洪军民和全国人民。在洪湖大堤,江泽民面对眼前虽经几十昼夜拼搏却仍然精神抖擞的英雄部队,动了感情。看着参战部队打出的“坚决执行江主席命令,誓与长江大堤共存亡”的口号和标语,江泽民大声说:“你们英勇献身的精神一定会永远铭刻在广大军民的心中!”
  随着三峡大坝的巍然崛起,“九八抗洪”的情景可能一去不再。然而,大江淘尽英雄,伟大的“抗洪精神”已经融进在了中华民族的血管里、性格里,与日月永驻;江泽民主席发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豪迈誓言也已经积淀在了中国人民的心坎里、灵魂里,成了我们战胜前进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不竭动力。
  
  4、胡锦涛:
  年年与群众一起过春节
  
  春节,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来说,除了小家,更让他们牵挂的是民生民情,是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冷暖安危。
  从200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胡锦涛每年的春节是这样度过的:2003年春节,胡锦涛来到北京市通信、供电和公安等部门,亲切看望并慰问坚守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公安干警;2004年春节,胡锦涛在河北省张北县油篓沟乡喜顺沟村看望农民群众,与村民吕占林一家人一起包饺子;2005年春节,胡锦涛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看望慰问群众,和群众一起打过年的糍粑;2006年,胡锦涛到陕西延安,同老区人民共度新春;2007年春节,胡锦涛在甘肃与当地干部群众欢度新年;2008年春节,我国南方遭遇冰雪灾害袭击,胡锦涛到广西考察抗灾救灾工作,与干部群众共度春节;2009年,胡锦涛到江西井冈山与革命老区干部群众欢度佳节,而且在村民家磨豆腐;2010年春节,胡锦涛来到福建省龙岩市,亲切看望闽西革命老区干部群众;2011年春节,胡锦涛在河北省保定市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迎新春。
  连续数年,胡锦涛总书记的春节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忙碌的身影不仅把温暖播进了民心,更反映出中央领导对于普通百姓的殷殷深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5、习近平:
  “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
  
  1968年,习近平从北京下放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被安排在吕侯生家的窑洞里住。吕侯生与习近平年纪相仿,两人经常住在一起。
  习近平不会做饭,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习近平酷爱学习,常在煤油灯下读着吕侯生连书名都认不得的书,吕侯生就憨憨地坐在油灯的一旁,陪着习近平看书写笔记。晚上也不回房了,一条被子两人合伙盖。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了6000多元仍不见好转。本来就贫困的吕侯生已债台高筑,实在没法了,就给习近平写信说了自己的状况。不到半个月,习近平给他寄来500元路费,请他到福州治病。吕侯生到福州住院后,习近平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他的病榻前来一趟。习近平说:“侯生,给你治病,都是我自己花钱,花多少我都愿意。”经过治疗,吕侯生的病得到了好转。吕侯生要回陕北了,习近平给他买了一张飞机票,还把2000元钱塞到吕侯生手里。吕侯生激动地说:“近平同志,真不好意思呀,这一趟花了你几万块。”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1999年,吕侯生在山西做了截肢手术,习近平闻讯后,又支付了全部医疗费。2000年1月,吕侯生第三次到了福州,这时习近平已当选为福建省省长。吕侯生是戴着假肢一瘸一拐去的,一见面,习近平用手反复摸着吕侯生的右腿,高兴地说:“我的农民朋友大难过去了,咱一块合影做个纪念吧。”
  不仅是对吕侯生,对“第二故乡”的农民朋友,习近平都如此重情重义。
  6、郑培民:
  结亲“扶贫联系户”
  
  湖南凤凰苗乡火炉坪,有一个村民叫张来富。他的名字叫“来富”,可家里穷得连个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是郑培民四到张来富家,把张家定为“扶贫联系户”,才彻底改变了张家的命运。
  1997年元月,郑培民一进张家,说是“家”,其实就是在马路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1989年张来富上山砍柴不慎跌成颈骨骨折,从此一生都不能干重活了,一家四口无法生活下去,子女辍学了,妻子背井离乡打工去了。听说省委副书记来看他,他躲到后山上去了,他自卑。郑培民留下600元钱,叫人转给张来富买点“年货”。1998年4月,郑培民二进张家,这次见着了张来富,两人拉起了家常,规划着怎样扶起这个破败的家。1998年11月,郑培民三进张家,看到张家砌了新房,张来富的妻子也回来了,子女也上学了,家里还养了10多只羊、500多只鸭,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临走时又留下1000元钱,并叮嘱来富:“这钱要用作发展生产,再拿点出来给子女交学费。”2000年3月,郑培民第四次来到张家,看到张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兴家创业谢培民,迎春接福感党恩。”郑培民笑呵呵地说:“来富啊,我俩越走越亲了,下次我还来看你。”
  可惜的是,2002年初郑培民因公殉职了。张来富闻讯后动情地说:“他还说过要到我家来吃腊肉的,也吃不上了……”
  
  7、孔繁森:
  “一腔热血洒高原”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刚到西藏,他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字幅,以此铭志。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在阿里工作期间,孔繁森收养了3个震灾孤儿。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他把献血的补贴补作家用。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人们在整理他的遗体时,在他身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8、焦裕禄: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焦裕禄1922年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等“三害”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从踏上兰考土地的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新的除“三害”的方法。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化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9、吴仁宝:
  “共同富裕是我毕生的追求”
  
  吴仁宝是江苏省华西村的原党委书记,多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党代会代表。几十年来,他带领华西农民坚持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条具有华西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昔日人人穷得没饭吃,到今天家家住别墅、户户有汽车、人均存款超百万元,华西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村”,他也被人们誉为“中国农民第一人”。吴仁宝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共同富裕是我毕生的追求!”
  有一位德国政要到华西村参观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华西村的富裕,让我们亲眼见到了马克思早在100年前所畅想的那种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真正富裕。”在华西有一个常令外人敏感而议论的话题,那就是它所实行的分配制度。华西村规定: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50%的工资,其余5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3倍,80%作为股份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华西村民要用钱就向村里打个报告,需要多少取多少。平常的生活不缺钱花,有大病村里都包了;米面菜油、各种副食村里发的吃不了,每人每年还有3000元餐券在村里的大饭店免费吃饭。另外,男到60岁,女到55岁,每月都可以拿到养老金。
  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华西村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只有家家户户富。”这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富裕的本质。
  
  10、雷锋: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牢固地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目标。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社会主义;以“钉子”精神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和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扶老携幼,迎送旅客。他出差时,一上火车就为旅客端茶送水,打扫卫生;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他谦虚谨慎,从不自满和炫耀,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名。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2岁。有限生命,无限服务,雷锋用短暂的生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963年3月5日,毛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关热词搜索:共产党人 情怀 十位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矢志不渝为人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