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 院士钟世镇:人生80才开始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一个人活到80岁时还能干些什么?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数字虚拟人”之父的钟世镇院士告诉大家:可以带领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把4具尸体从头到脚切成几万片,完成4个“数字虚拟人”的数据收集工作;可以编著出版中国第一部《数字人和数字解剖学》……
  一辈子与冰冷的尸体打交道,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当了10年助教,17年讲师,54岁评为副教授,60岁晋升教授,72岁才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始进行国家863计划“数字人”研究,并多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有人说这是“大器晚成”,他却不这么认为,“把冷板凳坐热,才是最大的本事”。
  
  人生:没有一个以名利来标志的时间表
  
  钟世镇是广东梅县五华人,出生在客家人的大家庭,他从小少有束缚,光着脚板长大。钟世镇早期的求学经历土洋参半、中西合璧,幼年在私塾中背《四书》、《五经》,中学又是在传教士创办的学校接受自然科学的教育。倾心科技,自然是受到西式教育的影响,而骨子里面,也有传统教育的烙印。
  影响钟世镇人生的两件大事――从医和参军,都与名利无关,最初是为了追寻爱情。
  他的妻子古乐梅是他初、高中同学,她经常考第一,他则十分活跃,两人彼此心生爱慕。高中毕业后他参加了国民党抗日青年军,她则考上了中山大学医学院。日本投降后,听从内心爱情召唤的他,回到广州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从此走上医学之路。后来,二人又先后穿上军装,成为一对戎装伴侣。
  钟世镇选择将一生献给人体解剖学这一古老的传统学科,也与名利无关,最初只是缘于他的一次谦让。1951年大学毕业前夕,身为团支部书记的钟世镇把优先选择工作的机会留给其他同学。最后只剩下对青年学子们吸引力最小的人体解剖学没人选,自然而然,这就成了钟世镇的选择。
  “冷板凳”坐了20多年,钟世镇常说,每个人都要准备走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
  由于那段国民党抗日青年军的经历,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深受影响,长时间受到压制。从镇反肃反到十年浩劫,钟世镇屡屡被“隔离审查”、“控制使用”,住牛棚,挨批斗。但他就是有一股“韧劲”,在逆境中也能干一番事业。
  “文革”期间,他被监督劳动,放在技术组里做标本。但日子并没有白过,他把这段时间视为潜心学习的“机遇”,在逆境中兢兢业业的工作、研究,制作了大量标本,发明了使器官内部所有的管道结构形状显现出来的标本制作方法,并成就了后来的学术专著《解剖学技术》,这本书成为解剖技术学新版本的主要引用蓝本。如今,钟世镇的这些标本,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收藏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内,成为广受赞誉的特色学术橱窗。
  人很难改变历史环境,但却可以改变自己。面对今天的成就,钟世镇认为自己天资很一般,只是工作勤快,“笨鸟先飞”而已。
  他经历过许多不同情况的场合:在广州打击过银元贩子,封存过抬高粮价的私人粮店;下放农场劳动锻炼期间,在蔬菜生产班任班长;到基层医训队搞万金油式的开门办学,当教员组长;在成都军区羽毛球专业运动队时,担任过队长兼教练……但他就靠非常简单的“勤快”和“认真”,把不同岗位的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就凭这甘于平凡、踏踏实实的精神,才一步步有了后来的“柳暗花明”,通过多年来临床实践与新技术相结合,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天地,为古老的学科注入了新的生命,带入全国高校重点学科的行列。
  钟世镇说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院士,“如果我一心想当院士,那我在72岁之前没当成,这72年怎么过?”
  
  成就:从“与尸为伴”到中国“数字虚拟人”之父
  
  80岁的钟世镇,至今仍旧是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他谦逊地解释,因为年龄大了,睡不着,就来得早些。到办公室后,擦桌子,打扫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如果有电话来,就一路小跑地去接……几十年如一日。
  选择解剖学,就等于选择了寂寞与艰辛。单是那难闻的福尔马林味道,就没几个人能忍受。他手部的皮肤泛着黄色,那是从教55年来被处理尸体的溶液泡的,夏天鼻眼被熏得涕泪直流,蚊子疯狂往身上扑咬,拿着解剖刀的他却腾不出手来驱赶……
  为了让解剖学这棵老树发出新枝,钟世镇废寝忘食,常常“与尸为伴”。和钟世镇共事30多年的徐达传教授记得,当年学校的解剖实验室还在暨南大学,每个周末,钟世镇都会骑着自行车从现在的南方医科大学赶到暨大做实验,一做就是一天。如果累了,就拼两个椅子睡一会儿,解剖的尸体在桌子上,他就睡在其间。
  “外科需要什么,解剖就研究什么。”钟世镇和他的科研团队不断地寻找传统解剖学与新技术的结合点。1985年,他编著了国际上第一部《显微外科解剖学》,把我国显微外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
  显微外科解剖学硕果累累,钟世镇却没有陶醉其中,而是把眼光转向了边缘交叉领域的新研究,开拓了理工医相结合的生物力学研究工作;创建了“医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他在人体管道铸型方法和设计研究上,带领出一支优秀的技术队伍,建成了一个享誉国际的“第一军医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2000年,75岁高龄的钟世镇出版了1000万字的《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成为我国临床解剖学的光辉里程碑。
  现在,钟世镇又被誉为中国“数字虚拟人”之父。2001年,他最先倡导把我国“数字虚拟人”提上议程。2003年初,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功构建中国首例女性“数字人”数据集,使我国成为继美、韩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数字人数据集的国家,并初步解决了美韩未能解决的主动脉灌注问题,建成了“彩色数字人”。日前,“中国数字人男1号”数据集已构建完成,成为目前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虚拟人”。
  80岁了,钟世镇仍然雄心不减,他要把虚拟人成果在医学领域推广运用:给病人动刀前先用“虚拟人”做一次模拟手术;给病人吃药前也请“虚拟人”先尝;着手建立中国“美男美女数据集”,把国人公认的“美男”、“美女”头面部骨骼肌肉数据收集、量化,为整容学界的手术设计提供借鉴……
  
  品格:替别人着想是头等学问
  
  不管什么年龄的学生,都喜欢称他“钟老师”,而不是“钟院士”,也许是因为前者更为亲切可爱。在学生眼里,钟老师平易近人,循循然,温温尔,慈祥幽默、风趣机敏,有才华、有名气、有风度,更有人缘,惟独没有架子,甘为人梯、不计得失。
  经他培养的门生中,已涌现出一大批顶级优秀人才,包括: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人员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2名,全国医学中青年科技之星3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1名,广州市杰出青年1名……
  在教育学生时,钟世镇经常引用这句古训:“替别人着想是头等学问”。为了带出一支能冲能闯能发展的科研团队,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钟世镇的学生李忠华18岁入伍,曾是部队卫生员,在钟老悉心指导下,他主编、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走上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领奖台。他曾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老师:钟世镇教会他做铸型标本后,要求他写一篇理论文章,“钟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亲自仔细修改,逐字逐句,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我的写作能力,就是伴随着老师的批改,一步步提高的。”
  王兴海,小学都没毕业,当兵后养过鸭放过牛,后又当警卫战士,由于表现突出,保送学习中专课程后,被分配到钟世镇的解剖教研室。钟老很欣赏他的吃苦耐劳与实践能力,决定带他,手把手地教他制作铸型标本,教他如何思考,如何写论文写专著。“他初写论文时,完全是流水账,还文句不通。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改,等于是重写一遍。小王就认真揣摩,很快就上手了。我还要他主编和撰写专著,他都做到了。”钟世镇欣慰地说。如今的王兴海,不仅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首届“丁颖科技奖”,还担任中国解剖学会解剖学技术组组长,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
  钟世镇成就了这些一般人不看好的可造人才,因为他坚持认为,人的水平低并不要紧,关键是要刻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培养放大,有针对性地让他们成才。”他说。
  献身教育,钟世镇对学生的关爱与保护,同样令人感佩。他的学生陈秀清回忆说:“记得一次钟老师带我们去处理一具新鲜尸体时,他见标本全身皮肤黄染,当即不让我们参加操作,只许站在一旁观看。他说:‘这可能是个严重急性肝炎死者,你们年轻,易受感染,我年纪大,对肝炎病毒已不敏感,以后有机会你们再动手练习。’”
  在普通人眼里,配角是令成功晦暗的字眼,钟世镇却甘当配角。他两次让出教研室主任的位置,在著作署名、奖金分配等很多问题上也总是“替别人着想”。他说,与人相处,贵在诚恳,人这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不能太在乎名利,做了事情,自己明白就行了,有无回报并不重要。
  在申报评奖和发表论文时,他经常将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有时甚至干脆不署。1989年,“人体标本制作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申报人数不得超过5人,而他的科室里恰好有5名年轻人,作为学术带头人,钟世镇在名单上删掉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学生、中山大学教授何蕴韶介绍说,20多年前,当时正是钟老十分需要多出研究成果、争取学术地位的时候,但他仍坚持让学生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去申报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对何蕴韶后来申报基金项目和确立自己独立研究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钟世镇的做法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何蕴韶后来也连续三次把自己的学生推到申请国家重点和重大项目的前沿。
  今年钟老80岁生日,学生们希望为他搞一个生日庆典,但他却说“不用了”,如果有时间,写篇纪念性小文,讲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取得的成就、师生之间的往事,他会随时翻看,就很高兴了。
  
  生活:80岁高龄依然精彩纷呈
  
  钟老年已八旬,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在一般人已经为自己的人生棋局“收官”之时,他依然不断地开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成功,至今未显疲态。
  工作之余,他的生活同样精彩。十分热爱体育的他认为,有一个健康的业余爱好,会让生活因充实而更加丰富多彩。
  还在中学时代,他就喜欢踢足球,还是校足球队的预备队员。他读的是教会学校,校长曾是德国足球国家队队员,有时大家找不到足球,就拿柚子当球踢。上大学了,学校没有足球场,他就改打篮球,“我的反应很快啊!是校篮球队队员呢。”他得意地说。工作后,他喜欢打羽毛球,当过成都军区羽毛球队的队长兼教练,曾经还是国家二级运动员。被“专政”后,由于没人敢理他,他就买几本围棋书,自己摆棋谱。现在年龄大了,每天就只散散步。“人生就是这样,我从队员到教练,现在已经不能上场了,只能做一个摇旗呐喊的观众,这也是人生的规律。”对此,他有些感慨。
  前不久,他还参加了学校晚会的朗诵比赛。他笑称自己是一口客家普通话,肯定是过不了关的,按他自嘲的说法,这是滥竽充数,不过大家还是推他上节目。这其实是系里老师和学生们的一个小策略,每次晚会比赛,把钟老拉上,这样不管水平如何,因为有院士在,评委们为了制造热烈的气氛,会在等级奖外,加设一些让大家都高兴的鼓励奖。钟世镇也乐于配合大家的“策略”,在合唱比赛的队伍中,他的年龄最大,所以最显眼,他很认真,有一次还扮演组歌的旁白。
  80岁的钟老就是这样,依然和年轻人打成一片,经常和同事、学生一起吃饭喝酒聊天。大家都说,钟老年龄越来越大,酒杯却越来越小。
  他却有他的看法:喝酒的规律就是这样,人生也是如此,一切要平和随意。

相关热词搜索:院士 人生 钟世镇 院士钟世镇:人生80才开始 院士钟世镇 钟世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