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腐败文化”蔓延】 文化传媒股票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反腐败不单单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努力构建与培育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反腐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集团性腐败、体制内腐败、人们的羡腐心理以及腐败氛围等,都是“腐败文化”滋长蔓延的可怕信号。
  集团性腐败。集团性腐败或集体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特定群体在共同私利的驱动下,形成了利益联盟,使得本应服务和服从于公众利益的公共权力异化,蜕变成了谋取集团利益的工具,使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在集团性腐败行为中,客观上由于责任主体分散,所有行为个体都不同程度地负有责任,形成了利益风险共同体。集团内部轻则形成各行其事、心照不宣、互不拆台的松散关系,重则形成互相关照、互相利用、互相掩护、分享腐败所得的生存机制,从分散的腐败分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集团。集团性腐败比个体腐败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腐蚀性,因为它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效应,好比森林火灾,成片成片蔓延。
  体制内腐败。所谓体制内腐败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文件等官方形式公开从事的腐败行为。体制内腐败比体制外腐败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也有更大的破坏性。但是,由于这种行为本身有政府部门的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性和公开性,往往不被视为腐败行为,其危险性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醒,甚至于有时还把它当作所谓的改革经验加以推广。
  羡腐心态。这样的现象,可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领导干部真心拒贿,却被人讥为“太呆板”、“假正经”、“不合群”;而不法商人通过找关系行贿赂去包工程揽项目,则又会被人羡称为“有能力”、“有门路”、“有眼光”。而那些贪官和不法商人一旦马失前蹄,落入法网,一些人背后的议论无非是“后台不硬”、“赶上他倒霉”之类。总之,“笑贫不笑贪”。
  “腐败氛围”。现实中,为什么不贪不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干部时常会被孤立?为什么一些反腐斗士会被周围人所不容?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些人触犯了某些“权势阶层”的利益,这些人的自律行为破坏了某种游戏规则,断送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财路。于是,腐败者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联合起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压力,给这些人小鞋穿,让这些人感到不自在,感到孤立,感到容不下,感到无法工作和生活。更为可怕的是,在这种腐败氛围中,原本清正廉洁者不仅受到孤立、排斥和打击,而且有可能被毒化,要么同流合污,要么成为为人不齿的另类。
  特别值得警惕的,还有那些为腐败鸣锣开道或喊冤叫屈的“理论氛围”,什么“水至清则无鱼”、“小节无害”、“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腐败难免”等等。是什么在容忍腐败、同情腐败乃至羡慕腐败、期望腐败、攀比腐败?归根结底,是“腐败文化”。
  “腐败文化”的蔓延,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中外文化碰撞中的变异现象和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负面影响等。
  来自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曾经并且仍然对我们的政治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现实中,这一文化取向,给官僚主义的滋长和蔓延提供了观念支持。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下属只能对他唯命是从,甚至形成人身依附关系。什么“党内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做人民的勤务员”,早已被他们弃如敝屣。二是“官本位”。“官本位”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陈腐社会意识,其价值追求和判断标准就在于做官和官之大小,使一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它的俘虏。于是,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者出现了;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地位者出现了。三是“人治”。我国传统人治文化的主要危害,就是按个人意志去行使权力、解决问题。因此,领导者的私情、私欲、爱憎以及亲疏关系,就成了其思想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于是,便有人变任人唯贤为任人唯亲,致使昏庸无耻、贪赃枉法之徒混迹官场,横行一时。
  来自中外文化碰撞中文化变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摆脱了极“左”思潮忽视人文关怀、忽视个人利益的阴影,注意引导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对个性价值的保护。与此同时,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张扬个人利益的文化理念,伴随着开放的步伐进入我国而备受欢迎。它引入我国后,同我们久受压抑的个性心灵激烈碰撞,这时人们的兴奋点自然落在“个性发展”、“个人利益”、“自我享乐”等内容上,而对实现它们的前提、相关环境与条件,则有意无意地过滤掉了。于是,中国传统小农的褊狭自私意识与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惟利是图、疯狂追求个人享乐的文化价值理念相混合,变异出当代版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其影响下,一些党员干部尔虞我诈、以邻为壑,为一己私利而不惜放弃、破坏乃至侵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巧取豪夺、鱼肉百姓,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膨胀的私欲,走上贪图享乐、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之途。
  市场经济折射出的文化阴影。市场经济以竞争性、交换性、求利性的特点,实现由市场完成资源有效配置,保证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这些特点在经济领域是积极的、理性的。但作为一柄“双刃剑”,市场经济所遵循的竞争性、交换性和求利性等“游戏规则”所折射出的文化理念,如果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则难免发生变异而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挑战。实践中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这种文化理念向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重个体利益轻集体利益、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价值诉求不断被强化,权力寻租、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一些地方泛滥成灾。
  反腐败不单单是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一场文化斗争。努力构建与培育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反腐败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重视文化意识。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培养高尚情趣,形成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具有秉公执纪的党性原则、严以律已的慎独精神;要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要在全社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增加文化含量。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文化教育培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防止在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面前失去自主性。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营造文化氛围。要把握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积极倡导多重社会文化心理层面中有进步意义的部分,大力弘扬党员干部中有先锋模范意义的部分,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促生全社会的先进文化思潮。
  在反腐败斗争中,要注重文化规范。只有文化规范和政治规范双管齐下,才能养成人们的廉洁自律的习惯。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这样的一种机制,充分运用政治监督的力量和文化监督的力量,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培育提高领导者的政治文化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文化的建设与政治制度的建设是分不开的。

相关热词搜索:蔓延 腐败 警惕 警惕“腐败文化”蔓延 警惕腐败文化蔓延 腐败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