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现状研究 网络心理学研究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以文献计量方式描述国内外网络内容分析文献(案例)的出版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的媒介类型及应用主题与目的 ;归纳建立内容分析应用程序及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通过案例文献分析目前国内外网络内容分析在主要操作指标上的应用规范状况,最后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网络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 应用现状 网络媒介
  〔分类号〕G350
  Study on the Status of Internet Content Analysis Applic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ChengBo
  School of Informatio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510225
  HuangXiaobi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the documents" distributions of published year and subject ,the media type and application topic and aim of web content analysis(WCA),in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WCA application program and index system.And then, based on above discusses,the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applic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main operation indexes of WCA in China and abroad by samples.At last, it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at.
  〔Keywords〕web content analysiscontent analysis methodstatus of application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引言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互联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的热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是挖掘出隐藏在网络多媒体信息流之中的社会特征和规律,形成对人们具有不同层次效用的信息产品。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需要依赖各种内容开发技术和方法。在网络媒介(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环境下,传统的媒介内容分析方法正逐渐被研究者们改进和发展,形成与数字化环境相适应、具有新特征的研究技术――网络内容分析。
  
  2文献综述
  
  国外已有学者总结内容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现状。Sally J.McMillan对19篇Web内容分析文献进行了综述,其综述指标涉及内容分析应用目的、抽样方法、编码单位、信度系数等[1]。B.De Wever等从理论基础、分析单位和编码员间信度三个方面对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研究中15个有代表性的内容分析测量工具进行了综述,得出一系列批判性的结论[2]。Jan-Willem Strijbos等对2001-2003年中应用了内容分析法的31篇CSCL会议论文进行了综述,发现在CSCL文本记录内容分析中普遍存在分析单位定义不清晰、缺乏内容切分及编码过程的详细信息等问题[3]。综合看来,以上研究者分析网络内容应用现状较为具体,考察指标已经深入到内容分析法应用中的细微操作。
  此外,网络内容分析应用工具方面,Kimberly A.Neuendorf指出尽管目前一些Web分析工具只分析网站的技术参数,但已经有自动化Web网页分析工具开始深入到Web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并认为Web搜索引擎和Web过滤程序都是商务网站内容分析的基本协议和工具[4]。
  国内方面目前关于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现状及工具的文献较少而且论述零散。文献[5]提出了网络内容分析的数据收集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统计工具。文献[6]探讨了基于网络的
  内容分析法在Web内容挖掘和使用记录挖掘中的应用。文献[7]探讨了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
  
  3国内外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现状分析
  
  3.1研究方法与过程
  3.1.1案例文献的选取
  参考国内外同类研究方法(如Sally J.McMillan[1]、Jan-Willem Strijbos et al.[3]、Michel Dupagne et al.[8]、Michael S.Mulvey et al.[9]、史江涛[10]等),本文通过文献归纳分析网络内容分析的应用现状。选取网络媒介内容分析的案例文献时使用了多种途径。首先在Elsevier Science的SDOS系统中用“content analysis”检索到若干文献,剔除无关文献后分别以“web”和“Internet”在结果文献的题名和摘要中查询,得到若干网络内容分析文献。然后根据已有文献进行回溯式检索,通过数据库、作者主页、网络学术期刊、学术搜索引擎等渠道进一步得到若干相关文献。中文文献则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内容分析”进行检索,通过浏览论文题名和摘要甄别出网络媒介内容分析的文献。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网络内容分析全文文献共35篇,其中英文27篇,中文8篇(两篇为台湾地区硕士论文)。此外下文对内容分析在非关键指标上的应用状况的分析还利用了Sally J.McMillan、B.De Wever等和Jan-Willem Strijbos等论文综述中介绍的文献。
  3.1.2内容分析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邱均平等曾指出内容分析法理论基础研究中亟需明确制定出比较完整的内容分析方法体系,包括其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以逐步完善内容分析法的理论体系[11]。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一个较为完整详尽的内容分析应用程序与指标体系(见图1),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分析时以各文献中的研究方法为主要考察对象,参照各项指标收集数据。
  3.2 基本状况
  3.2.1期刊分布为了描述网络媒介内容分析文献发表的期刊及年代分布,以本研究搜集的案例及Sally J.McMillan[1]和B.De Wever等[2]的综述中介绍到的文献(去重后共计73篇)为对象进行统计。图2为网络媒介内容分析文献发表年代分布,图3为73篇文献去除会议论文(7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5篇)后根据刊载期刊题名归类的学科分布,表1为载文两篇及以上的期刊。
  3.2.2应用的网络媒介类型在互联网环境中,内容分析法被研究者们应用于各种信息媒介的内容分析中。表2是根据本研究搜集的文献及Sally J.McMillan[1]的综述中的数据统计的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的媒介类型。由表可以看出网络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站和各种在线文字交流记录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据只具有相对意义,例如据B.De Wever等[2]
  
  
  和Jan-Willem Strijbos等[3]的综述知尚有较多的CSCL研究中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在线文字交流记录。
  
  3.2.3应用主题及目的根据本研究收集的文献,归纳发现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的主题具有一定的收敛性。此外结合媒介内容分析6个方面的出发点[16],得出本研究中35篇网络媒介内容分析文献里内容分析应用主题与目的的分布情况(见表3)。
  由表3可知网站的互动性特征和计算机媒介人际互动这两个主题的研究中较常应用内容分析方法。从应用出发点看,网络媒介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描述及比较和评价目的。
  3.3关键指标分析
  本小节根据图1所示流程分析35篇样本文献中内容分析法在关键指标上的应用规范。
  3.3.1选择样本
  ●抽样工具/方式。表4是39篇样本文献中网络内容分析的抽样工具与方式。由表可知,对于Web内容分析,研究者多以网站/网页目录和搜索引擎作为抽样工具,而对于在线文字交流记录内容分析则直接下载研究时间段内的全部记录。
  
  ●抽样方法。表5是各样本文献中网络内容分析的抽样方法。由表可知目前国内外网络媒介内容分析选择样本的方法主要是方便抽样。Marcia J.Bates等指出Web随机抽样难度极大,因为Web网页数量增长迅速,而可用的网页目录则通常不完整或多有重叠[17]。James C.Ward等在对网络检索产生的产品/服务信息来源和内容进行分析时也将样本限制在第一轮检索结果之内,并指出如果追踪所有链接会导致样本信息量过于庞大[18]。
  
  3.3.2确定分析单位分析单位可以区分为抽样单位、关系单位、编码单位和分析单位几种。限于篇幅,本文只给出样本文献中内容分析的分析单位类型,见表6:
  
  其中,网站内容要素指诸如公司介绍、股东信息等具体内容(如Monica Perry et al[19]等);网站结构设计要素包括网站互动性特征、组织结构特征和物理设计特征等,互动性特
  征如在线调查、留言板等(如Tanjev Schultz[20]等),组织结构特征如导航栏、内/外部链接等(如Marcia J.Bates et al.[17]等), 物理设计特征如可视化元素、动态图片等(如Charles D.Bodkin et al.[21]等);抽象单位指意义、主题等不能直接从文献符号形式观测的概念单位,如文化价值观、行为性质等(如Bonita Dostal Neff[22]等);视觉单位如广告位置、图片色彩和维度等(如Lola Khakimdjanova et al.[23]等)。
  此外各文献中只有少数研究定义了分析单位切分程序及进行信度检验。值得注意的是切分程序信度的定义,如Laurie Pratt et al.[24]将切分程序的总体信度 (Aggregate Reliability)定义为每个编码员所切分出的分析单元数占各编码员切分出的分析单元总数的比例间的差值的变动范围,Jan-Willem Strijbos et al.[3]则定义为各编码员切分出的分析单元数目的变动范围。
  
  3.3.3确定研究构面及分析类目
  ●施测变量的理论基础。表7是35篇文献中网络内容分析测量工具形成基础的情况。由表可知大多数研究都是根据以前的相关研究来建立分析框架,这符合实证研究的知识继承和积累的规律,为内容分析测量工具的效度提供了保障。此外也有部分研究(7篇)纯粹根据样本归纳形成分析框架。
  ●分析类目形成方式。由表8可知大多数网络内容分析(23篇,约占65.71%)测量工具的形成方式为演绎式,即根据相关理论及以前的研究形成分析变量。纯粹根据样本归纳建立分析框架的有7篇(占20%),以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方式形成分析框架的有5篇(约占14.29%)。
  
  内容分析建立分析框架是关键的一个步骤。以演绎方式和归纳方式形成分析框架各有优缺点。如Kimberly A.Neuendorf认为纯粹以归纳方式形成分析类目违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原则,而严格的演绎式研究也具有不利于大胆创新的局限,因此Neuendorf建议以演绎方式为主而辅以对试验样本的归纳分析建立测量工具可能是最好的[4]。Gary S.Insch等也指出以演绎方式形成分析类目可能将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加于文本分析之中,而从特定文献样本中归纳形成的分析类目则可能更多的具有特殊性而无法与其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12]。
  ●分析变量测量级别。从样本文献看,多数网络内容分析中变量的测量级别为名义级(27篇,约占77%)。定序和定距测量级别的内容分析研究只占少数(分别为3篇和5篇)。
  3.3.4制定编码方案及建立训练文档进行前测编码方案指编码规则和格式。从样本文献看,多数研究没有给出此两项的详细信息。
  训练文档也称验证性样本,从本文样本看,各研究中其平均容量在Web内容分析中约40个网站,在线文字交流记录内容分析中约118条记录;至于其产生方式,则以从研究样本中选取为主,此外也有从抽样时间周期以外抽取的。
  内容分析前测内容一般是分析类目与编码方案的信度和效度。本文样本中有19篇(约54%)文献与此目的一致。网络媒介内容分析前测的独特之处在于检验网站内容和设计特征是否发生了变化(此方面有2篇文献)。关于检验或保证样本内容稳定性的方法,从本文样本看有连续观察[20]、重复访问[25]、下载网站页面[26-27]等,此外在线文字交流记录的内容分析中一般都采用了下载记录的方式。
  各研究中前测程度从一轮编码――讨论――修订过程至11轮不等。关于前测信度情况,根据部分文献整理如表9。由表可知一致性百分比(Percentage of Agreement)、Holsti公式及Cohen"s κ是使用较多的几种信度系数。
  3.3.5最终信度 各研究中计算最终信度所用样本容量从占全部样本的11%至100%(即用全部样本计算最终信度)不等,以占10%左右较常见;所用信度系数涉及一致性百分比、Holsti公式、Cohen"s k及Kendall"s t和Cronbach"s a几种,与前测情况相似。
  
  3.3.6数据分析方法各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较为普遍,此外方差分析(10篇)和卡方分析(9篇)较为多见,这与各研究中主要使用名义级的测量变量和线性结构的分析框架是有关的。此外的数据分析方法还涉及对应分析、主成分因子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经过本文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网络媒介内容分析在应用中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992年至2006年间,新闻与传播、营销与商业管理、教育、图书馆与信息管理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人员在网络媒介内容分析研究中较为积极。
  ●网络内容分析主要应用于网站和在线文字交流记录两类媒介,应用的主题涉及网站的互动性特征和计算机媒介人际互动等,应用目的以描述及比较和评价样本内容为主。
  ●各研究者在应用网络内容分析时较多地利用各种网站/网页目录来选择样本,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为主。
  ●Web内容分析的分析单位多为网站内容与结构设计要素,在线文字交流记录内容分析的分析单位多为文本全文或句子。分析单位切分规则与过程定义及其信度检验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网络媒介内容分析的分析变量多以相关理论或以前研究为基础,以演绎方式形成,变量的测量级别主要是名义级。
  ●编码规则和格式一般未出现在内容分析报告中,已有部分研究介绍前测所用训练文档容量及产生方式但还不够普遍。检验网络媒介样本内容的稳定性是网络内容分析前测的独特之处。前测至少进行一轮编码――讨论――修订过程。前测较常使用一致性百分比、Holsti公式及Cohen"s κ几种信度系数。
  ●正式编码过程至少使用两位编码员(限于篇幅前文未给出分析数据)。
  ●计算最终信度可以只使用研究样本的一个子样本。
  ●数据分析多使用适用于名义变量的技术,如方差分析、卡方分析等。
  4.2建议
  根据本文分析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网络媒介内容分析可以在以下方面作出探索改进:
  ●目前网络内容分析应用基本上采用人工方式,从抽样、分析单位的切分、分析类目的形成到编码统计,都是研究者或编码员亲自定义和操作,将各种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应用到网络媒介内容分析中去的研究不多见。因此在以后的应用中研究者可以在这方面作出探索,尝试将各种定量/定性文本分析软件、视频/音频内容分析软件、信度评价软件(如PRAM[4])、网站监测工具(如C-4-U Scout[28]、ChangDetect[29]等)、网站分析与Web挖掘工具(如webLyzard[30]、WebAnalyst[31]等)、搜索引擎以及网络信息过滤工具(如Microsoft IE Content Advisor、ContentWatch公司的ContentProtect 2.0[32]等)等应用到网络内容分析中去,辅助研究过程。
  ●从本文分析可见,目前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的目的多为描述及比较和评价,推断和预测式的内容分析研究较少。因此可以探索将网络媒介内容分析与网络媒介受众及信息发布者调查相结合,通过调查数据与内容分析结论的对比来进行推断或验证内容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例如Neuendorf曾提出将内容分析与控制分析或受众研究数据相结合的集成模型[4],Sally J.McMillan[26]和蔡淑如[33]的研究实际上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可以探索网络内容分析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例如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过滤(如ICRA(Internet Content Rating Association)以媒体效果研究为基础建立分级体系[34])、网络信息评价(如可借鉴文献[35]结合内容分析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的评价式研究)、网络信息导航(如文献[7])等。
  
  参考文献:
  [1]McMillan S J. The microscope and the moving target: the challenge of applying content analysis to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2000, 77(1):80-98.
  [2]Wever B D.Schellens T, Valcke M, et al.Content analysis schemes to analyze transcript of online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a review.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46(1):6-28.
  [3]Strijbos J W, Martens R L, Prins F J, et al. Content analysis: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Computers & Education,2006,46(1):29-48.
  [4]Neuendorf K A. The Content Analysis Guidebook.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 2002.
  [5]任立肖,沙勇忠.网络内容分析研究//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8-106.
  [6]周黎明.基于网络的内容分析法// 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7-114.
  [7]李敏,张玉峰,金燕.基于内容分析的网络信息导航研究//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5-119.
  [8]Dupagne M, Carroll T, Campbell K. Trends in content analytic research practices in th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1956-2001. Feedback,2005,46(5):4-11.
  [9]Mulvey M S, Stern B B. 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themes 1977-2000: evolution and change.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2004,31:728-734.
  [10]史江涛,杨金风.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在我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经济管理,2006(2):24-30.
  [11]邱均平,邹菲.我国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进展//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2004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研讨会论文选集.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
  [12]Insch G S, Moore J E, Murphy L. Content analysis in leadership research: examples, proced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use. Leadership Quarterly,1997,8(1):1-25.
  [13]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47-48.
  [14]Lombard M, Snyder D J, Brachen C C. Content analysis in mass communication: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of intercoder reliabilit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2,28(4):587-604.
  [15]Howell J M, Higgins C A. Champ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35(2):317-341.
  [16]冯郁青.媒介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5(3):66-73.
  [17]Bates M J, Lu Shaojun. An exploratory profile of personal home pages: content, design, metaphors. Online & Cdrom,1997,21(6):331-340.
  [18]Ward J C, Ostrom A L. The internet as information minefield an analysis of the source and content of brand information yielded by net searche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3(56):907-914.
  [19]Perry M, Bodkin C D.Fortune 500 manufacture web sites innovative marketing strategies or cyberbrochure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02,31(2):133-144.
  [20]Schultz T. Interactive options in online journalism: A content analysis of 100 U.S. newspapers. [2005-11-20]. http://jcmc.indiana.edu/vol5/issue1/schultz.html.
  [21]Bodkin C D, Perry M. Goods retailers and service provider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eb sit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 2004(11): 19-29.
  [22]Neff B D. Harmonizing global relations:A speech act theory analysis of PRForum. Public Relations Review,1998,24(3):351-376.
  [23]Khakimdjanova L, Park J.Online visual merchandising practice of apparel e-merchants.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2005(12):307-318.
  [24]Pratt L, Wiseman R L, Cody M J, et al. Interrogative strategie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1999,47(1):46-66.
  [25] Massey B L, Levy M R. Interactive online journalism at English-language newspaper in Asia.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99,76(1):138-151.
  [26]McMillan S J. A four-part model of cyber-interactivity: some cyber-places are more interactive than others. New Media and Society,2002,4(2):271-291.
  [27]黄锦华.国际企业公司网站之内容分析――以跨国消费品公司为例.[学位论文].台湾:朝阳科技大学,2002.
  [28]Carr M M. Super searchers o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the online and offline secrets of top CI researchers.[ 2005-12-23].省略today.com/supersearchers/ssci.htm.
  [29]ChangeDetect. ChangeDetect enterprise solutions : overview.[ 2005-12-23]. http://www.省略/changedetect/enterprise/index.asp.
  [30]webLyzard. WebLyzard white paper.[ 2005-12-23] . http://www.省略/weblyzard/technology.html.
  [31]Megaputer Intelligence. web analyst.[ 2005-12-23]. http://www.省略/products/wa/index.php3.
  [32]ContentWatch, Inc. ContentWatchTM products for business. [2005-12-23]. http://www.省略/products/professional.
  [33]蔡淑如.新闻网站互动性功能设计与使用者感知行为之初探――以联合新闻网为例[学位论文].台湾:交通大学,2000.
  [34]ICRA.The ICRA vocabulary.[ 2005-12-25].http://www.省略/vocabulary/.
  [35]陈?,杜渐,缪其浩.媒体测评方法与应用研究.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24-137, 198-242.

相关热词搜索:现状 国内外 分析 国内外网络内容分析应用现状研究 comp异构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