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信任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可以划分为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三个维度;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也包含组织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三个维度。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高校科研团队组织信任除对共享意愿有显著影响外,对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影响并不显著,而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对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共享效果均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 信任 知识共享
  [分类号]G64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向纵深发展,高校科研团队项目涉及知识愈益庞杂、科研规模愈益扩大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知识生产特征愈益明显,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越来越依赖团队成员之间充分的知识交流与精诚合作。因此,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研究高校科研团队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与信任分析
  
  2.1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是指在特定组织环境下,知识占有者有意识地、自愿地向所在组织内其他成员提供其个人知识、经验和技能,通过双方互动的行为,使知识需求方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本文的特定组织环境是指高校科研团队。
  
  对知识共享的测量主要包括共享动机、共享行为和共享效果三个方面:①共享动机包括知识共享主体双方的共享态度、个体效能等因素,决定着主体双方知识共享的意愿。所以,应该用知识共享意愿来测量共享动机。②知识共享行为指知识提供者外化提供的知识,知识接收者内化接收到的知识。这个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知识提供者知识外化的频率、程度和付出的努力,用知识贡献来测量知识共享行为较为合适。③对知识共享效果的测量则包括对个体是否获得知识的所有权、感知知识的有用性以及对知识共享过程的满意程度的测量。
  
  2.2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分析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不但指团队成员之间就达到科研目标所应采取的正确行为的一种期望,还包括对团队整体的期望。根据Ford将知识共享信任划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的观点,本文倾向于从多维角度把高校科研团队信任分为人际信任和组织信任。McAllister把组织内人际信任划分为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两个维度。因此,高校科研团队信任应包含组织信任、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三个维度:组织信任建立在组织知识共享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其基本要素为团队支持、团队规范及对团队领导的信念等;认知信任强调的是对他人能力、正直等方面的理性衡量、判断得失的过程,其基本要素是能力、正直等;情感信任的基本要素包括善意、真诚、沟通、关心等团队成员所有情感上的因素。
  
  
  3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3.1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共享意愿的关系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意愿的主要障碍是知识共享风险。知识共享风险指共享自己的知识或请求共享别人的知识会给自己带来的不确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知识共享风险主要有:①知识贬值风险。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一旦把自己的知识共享出去,知识会发生贬值,这意味着个人会失去在组织中的知识独享地位和依靠知识建立的优势。②投机主义。知识共享是一种不同时进行的社会交换行为,主要依靠互惠原则得以维系,但是,实践中往往出现违背互惠原则的投机行为,导致知识共享陷于一种所谓的“囚徒困境”状态。③暴露风险。向他人请教知识,极大可能会引起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如果团队内竞争较大,就存在竞争对手对自己进行攻击和压制的风险。④拒绝风险。高校科研团队组成人员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彼此知识结构悬殊较大。在知识共享中,知识提供方提供的知识,很可能得不到对方的认可,甚至反对。
  知识共享只有在主体双方愿意承担上述风险时才会发生。而这种承担风险的意愿即为信任他人的流露。个人对组织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个人的责任感,促使个体为完成团队任务而甘愿冒风险把知识共享出去。另外,Jones和Goegre研究指出,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信任关系可以促进知识和信息的自由交换,提高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意愿。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加以验证:
  ?H1-a:高校科研团队组织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1-b:高校科研团队认知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1-c:高校科研团队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意愿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2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贡献的关系
  知识贡献主要体现在共享主体的行为上。谢荷锋指出知识贡献行为包括对知识共享的内容、方式和投入程度的选择,知识共享的内容主要是指共享知识的隐性程度、复杂程度和有用程度。共享方式指共享时对知识的开发程度,一般介于复制型共享和发掘型共享之间。复制型共享指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供给方将自己的知识简单地传递给接收方;探索型共享是指知识共享双方对知识进行精练、开发和创新的过程。共享投入指共享双方付出的成本。如编、译码与传递成本、交互时间和其他资源等。
  组织信任对知识共享双方形成了一种共享对象可信性和安全性的主观信念。这种安全信念会促使知识共享双方更放心地进行深层次的共享行为。另外,Chowdury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均与复杂知识共享具有积极的相关关系。而Uzzi和Lancaster发现关系密切的个体间知识共享更倾向于采用探索性共享模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加以检验:
  ?H2-a:高校科研团队组织信任对知识贡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2-b:高校科研团队认知信任对知识贡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2-c:高校科研团队情感信任对知识贡献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3.3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共享效果的关系
  Holste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较高的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能够正向影响知识的使用,即知识共享效果。知识共享效果反映在团队知识创新与科研绩效上。组织内信任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所以组织内信任对知识共享效果也应具有正向影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a:高校科研团队内组织信任对共享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3-b:高校科研团队内认知信任对共享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H3-c:高校科研团队内情感信任对共享效果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量表与样本
  本文问卷量表是在参考大量文献研究成果、高校科研团队访谈结果以及国内外一些较为成功的问卷量表设计形式基础上形成的。衡量尺度采用Likert 5点尺度,由“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为5个等级 给分数。借助良好的合作关系,问卷发放地集中在广西、广东、陕西、浙江、湖北地区高校中的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团队等高层次的科研团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145份。有效问卷中,被测者中硕士、博士和本科生比例为6.9%、53.8%、39.3%;研发管理人员与研发人员比例接近1:9;团队规模多集中在2-15人;三种团队类型(基础研究型科研团队、应用研究型科研团队、发展研究型科研团队)比例为34.5%、41.4%、24.1%。说明样本数据分布较均匀,能够很好地覆盖高校科研团队的整体情况,从而保证了研究的结论具有较好的说服力和解释性。
  
  4.2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 α系数衡量样本数据的信度。信度系数最低定为0.70。根据这个标准和每次信度分析α值,对问卷进行多次修改,删除部分题项。最终确定量表题项及量表Cronbach α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问卷量表的标准Cronbach α系数都在0.7以上,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因此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问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水平。
  对量表的建构效度,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的方法来检验。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和检验值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CFA各指标均在参考值内,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
  
  5 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测量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本研究初始SEM中共包含6个潜变量和23个显变量。其中组织信任、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三个潜变量是外生潜变量,共享意愿、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三个潜变量是内生潜变量。另外,除了潜变量和显变量,模型中还包含23个显变量的残余变量及三个内因潜变量的残余值,他们的路径系数默认为1。初始SEM路径如图1所示:
  对原始理论模型进行拟合分析,拟合检验结果显示:X2/df=2.83,略小于3;GFI=0.843,NFI=0.819,小于0.9的标准;AGFI=0.824,小于0.85;IFI=0.910,CFI=0.908,略大于0.9;RMSEA=0.05,小于0.06的标准。这说明部分检验指标未达到拟合检验参考标准,原始理论模型拟合不符合要求。需要对模型做出修正。通过建立或删除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经过多次模型调整,最终得到了能够与数据拟合的模型。表3列出了修正模型中变量间路径关系的改变和增加的残差间的协方差关系:修正后的模型标准化路径如图2所示。
  表4和表5分别列出了数据拟合指标和假设检验效果:
  从表4中可见,所有检验指标都通过拟合检验参考标准,修正后的理论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从表5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假设H1-a、H1-b、H1-c、H2-b、H2-c、H3-b、H3-c得到支持,假设H2-a、H3-a没有得到支持。另外,修正模型中显示共享意愿显著影响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知识贡献显著影响共享效果。
  
  6 结论
  
  从假设检验结果看,与企业组织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相比,高校科研团队组织信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较弱。除了仍然显著影响共享意愿外,组织信任对知识贡献和共享效果的影响作用不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是知识型团队,知识型团队进行的是相对较复杂的知识创新活动,成员更多的是依赖彼此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品质,对领导者和团队整体各种特征的关注较一般企业组织成员较弱。另一方面,高校科研团队比传统企业组织形式更灵活,团队规范或由团队成员协商确定(如项目导向型团队),或有团队领导合理确定(如师生型团队),团队成员整体素质较高,团队程序相对少且简单,因此团队的组织特征不是特别明显,导致成员对组织信任的感知较弱,进而使得组织信任对成员行为的影响也较弱。

相关热词搜索:信任 科研 团队 高校科研团队信任与知识共享关系实证研究 科研团队知识共享 团队信任的重要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