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民俗文化【齐鲁民俗文化闯天下】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古语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其实,最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民间。就如民俗文化,它深深扎根于民间。专家已有定论,文化是特色的基础,而民俗则是最具特色的文化。因为特色,民俗文化充满诱惑,具备旺盛的生命力。民俗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如民俗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它能促进经济的腾飞,并在与经济的碰撞中相得益彰。
  2006年6月中旬高调登场的首届山东文博会,全面检阅了山东的文化产业,唱响了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的进行曲,也把山东民俗文化产业从幕后推至前台。数千年来,难以计数、绚烂瑰丽并各具特色的山东民俗文化自发分散于民间,静静地流淌,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山东官方承诺:文博会永不落幕。通过山东官方在首届文博会之后的种种举措,也鲜明地彰显,后文博会时代的山东民俗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狂欢,即将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产业革命。虽然它的盛世还没有到来,但已经雷声隐隐。
  
  齐鲁文化,民俗点睛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乡”的称谓,文化之厚重自不待言。民俗文化是其中极为鲜亮的一笔。在首届山东文博会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莫过于民俗文化展。民俗文化可谓山东文化的点睛之笔。
  山东中部平原农耕文化特色鲜明,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胶东沿海渔家风情浓郁,粗犷豪放;鲁西地区传统深重,是为孔孟之乡。在特有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山东民俗文化多彩多样,生生不息。
  济南被称为“面塑之都”。在济南工艺美术中,面塑成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个种类。济南的面塑色彩鲜明,手法细腻,应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针的搓、切、点制成的人物形象,衣饰容貌逼真传神,特别是对中国古装戏剧人物的塑造尤为专业。
  还有分布各地的山东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任意剪出各种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让人惊讶。山东的剪纸风格简练明快,地域文化性强,技巧性和想象力都风靡全国。
  潍坊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就已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亦达到鼎盛阶段。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花样翻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
  除此之外,还有泥塑、皮影、烙画、微雕和脸谱等等,此类民俗艺术早已经叫响全国,成为山东文化的名片。在2006年12月公布的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美术方面,潍坊的杨家埠年画和高密的扑灰画就赫然在列。
  “山东不缺文化,更不缺民俗文化。”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办公室负责人认为,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全省被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达23个,这在全国是最多的,“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可谓万事俱备”。
  
  民俗,山东文化产业“急先锋”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东官方就提出了“文化搭台,企业唱戏”的口号。与此同时,潍坊开始举办国际风筝节,曲阜开始举办孔子文化节,山东一系列以地方文化为特色的节会陆续登场。
  近年,全国各地普遍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山东,在第一、二产业一骑绝尘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文化产业更是被省委、省政府寄予厚望。而在整个文化产业风帆待举的时候,民俗文化由于其特色优势,往往充当“急先锋”的角色。
  青岛田横祭海节近年来风靡全省乃至举国闻名就是鲜明一例。经过3年精心策划,田横镇祭海节这一个小渔村零散的民间活动,快速发展成为“青岛市十大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成为当前中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如今,田横祭海节巨大的人流、物流、商流,产生出巨大的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2006年该镇市场化运作资金140万元,3天时间就吸引35万中外游客齐聚田横,即墨东部镇村增收3000余万元。而据即墨方面透露,田横镇最初的构想就是以田横祭海节这个民俗文化为突破口,打造“文化田横”品牌文化,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而临沂市在此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挖掘民俗艺术,弘扬民间文化被临沂认为是做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蒙山根艺、民间印花布、老虎头鞋帽、柳琴戏等民间文艺精品,已经成为临沂独具特色的文化代表。临沂通过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展”、“民间秧歌会”等渗透着浓郁民俗特色的活动,使民间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产业张力逐渐彰显。
  以农民画享誉中外的日照,与上海金山、陕西户县并称中国“三大农民画乡”,是1988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日照市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画的培植,多次在农村举办培训班,培养农民画的创作队伍。2003年以来,日照农民画逐步走向市场化,市博物馆为此成立了农民画研究中心,对农民画的生产、研发、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如今,日照农民画多次到国外举行专题展览,在法国、马来西亚、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引起强烈轰动,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出手,民俗盛世指日可待
  
  山东民俗文化是宝贵的资源,一定要让它们走出山村,走出炕头,从而规模化、产业化、形成产业链。为此,山东省决定建立工艺品生产基地,创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让这些民间艺术变得时尚化,生机无限,从而使它们的市场更加广阔。
  民俗产业的品牌化受到重视。大型戏曲服饰展演《大羽华裳》在首届山东文博会期间横空出世,这是山东对中国戏曲文化的一次创新和尝试。《大羽华裳》是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山东省文化厅和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倾力打造的中国首部原创性大型戏曲服饰意象艺术展演,省委、省政府对此密切关注。通过市场化运作,《大羽华裳》被锻造为齐鲁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华文化的一个品牌。
  与此同时,在2006年9月16日召开的全省餐饮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山东正式启动首届“山东老字号”认定工作,年内认定省级老字号100家左右,以保护和发展山东独特的产品、技艺和服务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
  2006年10月10日,山东省文化厅、旅游局等部门积极采纳民进山东省委的建议,出台了具体措施加快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高标准规划,尽快完善、出台《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专题规划》、《山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山东省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宣传,提升传统民俗旅游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注重挖掘保护传统手工艺、地方曲艺和古建筑、古村落等。
  政府的出手很快传未好消息。2006年12月8日―14日,济南国际幽默艺术周高调举行,产生强烈轰动。幽默在山东有着广阔的市场。昔日的济南曾经是和北京、天津齐名的相声“三大码头”之一,但愿这种盛景能够日益复苏,并更加火爆。

相关热词搜索:齐鲁 民俗文化 天下 齐鲁民俗文化闯天下 齐鲁地区民俗文化 山东的民俗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