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城区文脉延续【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9年2月7日,青岛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和人大代表胡兆启等16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议案》,经过青岛市第十四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成为大会议案。这不仅意味着以人大代表、政协委会为代表的无数关心青岛老建筑保护的有识之士多年呼吁、奔走终于有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更意味着今年青岛市有关部门将出台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措施,这对实现青岛市提出的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的实现,必将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
  
   1994年,仅有百年历史的青岛凭借其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底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最年轻的一个城市。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青岛有一整片形态完整的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更烙刻着历史的印记。城市的建筑风格代表一个城市的特色,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实证。尤其是那些堪称经典之作的老建筑,每一座老建筑就像一本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蕴藏着值得回味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故事。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在内的许多中外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青岛息息相关。历史需要载体,否则无以传承,位于青岛老市区的老建筑,就承载着一段段特别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也正是中国近代百年史的缩影。
   青岛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福地”。20世纪30年代,康有为、杨振声、闻一多、老舍、王统照、梁实秋、洪深、华岗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曾旅居青岛,并完成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从而使青岛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国现代文化中心城市。这些名人故居集中在以中国海洋大学为轴心的鱼山路、大学路、福山路一带――1936年夏天,到青岛已有两年时间的老舍在黄县路12号一座“望不见大海,但在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的小楼里,构思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骆驼祥子》;1930年,鱼山路7号(今为鱼山路33号)的一栋房子迎来了它的新主人――梁实秋,这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不仅在青岛度过了家庭生活中最幸福的4年时光,还开始了他一生中规模最为浩大、最为人钦仰的《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1933年,王统照在他位于观海二路49号的旧居里,完成了小说《山雨》的创作,因与茅盾的《子夜》同年出版,而被文学评论界称为“子夜山雨年”;位于福山路3号的沈从文旧居,曾被沈从文形容为“窄而霉斋”,尽管如此,这也不妨碍巴金、卞之琳这样的名家造访,更不妨碍他在这里创造出《八骏图》、《来客》、《如蕤》等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后来的完成代表作《边城》、《长河》等也是在这里构思的……有了这些历史,老房子就变得生动起来,它们理应成为青岛本土文化的重要内容。
   青岛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摇篮,其机车制造、纺织、印染、烟草、啤酒等工业曾见证了中国相关民族工业的历史变迁。这些工业企业的厂房建筑成为珍贵的工业文化遗存。
   青岛的历史建筑本身还具有特别的审美意义,它们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是研究城市规划的样本。1956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率队来青岛调研,并出版了《青岛》一书,对青岛的城市建筑颇为赞赏。从老市区的教堂官邸到八大关的洋房别墅,对每一个普通百姓来说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色。青岛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谁又能说他们审美观的形成与那些别有风味的老房子没有关联呢?优秀的历史建筑,会时不时地提示着每一个市民,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现在,同时也穿行于历史之中,有了它们,整座城市才显得气韵生动。
   经过长期积累,青岛的建筑结合山海景观与人文特色,形成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丰富多彩的青岛建筑,形象地展示着青岛的历史,构成青岛成长进程的生动记录,构成城市文化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
  
  
  文化遗产被毁牵动人心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加快,加上产权多元,管理者、使用者错位、“多头管理”等弊端,一些记录着城市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被拆除,那些侥幸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命运同样不容乐观:一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另一部分则在“保护”的名义下被改造成了假古董,出现了让文史专家和市民痛心的“变色、变样、变质、变味”现象;与当时盛极一时的文化状况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今日青岛的文化名人故居保护工作却步履蹒跚:大多数文化名人故居由于年久失修而岌岌可危,周边环境毁损严重,屋内陈设更是面目全非;青岛为数众多的工业文化遗存如今也处境艰难:由于建筑陈旧、效益低下,很多厂房面临被拆除、改造的危险,对老建筑的法制化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提交议案的人大代表胡兆启说,近些年,在28平方公里的历史风貌区,改造项目中的建筑体量和密度过大,大量高层建筑群分割历史风貌区,使其支离破碎,破坏了老城的形态和城市格局。由于缺少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的过渡,一些局部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和优秀历史建筑被高楼大厦包围,环境尺度失调。如黄台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两侧都有新建的高层建筑,整体保护的原则没有得到完全体现。构成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要素的文物保护单位,有的迟迟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如即墨丰城镇雄崖所(明代防倭寇屯兵城)、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一些寺庙和古道等。
  另外,近年来,青岛市发生过多起优秀历史建筑遭到拆除的事情,这都让人大代表们感到非常可惜。2005年位于广西路上,被列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的华侨饭店被莫名拆除,曾引起社会对优秀历史建筑的关注,但后来张勋公馆、观象山地磁房等一些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被破坏的事情仍时有发生。
   议案要求依法从严控制保护区内的建设和人口。对突破高度要求的建筑,凡未批准、未开工建设的,应尽早纠正。对一些急需维修的要素及时进行修复,对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已损坏的建筑物,按照修旧如初的原则整修。
  
  保护文化遗产的脚步从未停歇
  
   城市建筑体形、环境风貌是物质文化的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城市格局特点、城市轮廓景观、城市建筑风格、城市环境风貌,体现了城市发展的文脉,展示了城市外在的个性特征,都是历史文化名城的财富,应“存其形、贵其神、得其益”。保护这些特色建筑就是要留住一段历史,传承建筑文明,而保护这些特色建筑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青岛的有识之士保护老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脚步从来都没有停歇过。
   2002年,青岛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并随之进行了对全市首批131处历史优秀建筑和20处文化名人故居的挂牌标识,编制“抢救性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护项目”的“十一五”规划等工作。确定了十处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对那些在主城范围内明显区别于其他区域,具有独特历史文化景观价值,形成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意象的区域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结合文物保护单位及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旧区(历史城区)风貌保护、风景旅游区保护等规划,青岛在四个层次上建立起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从而在规划上做到了对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构成要素的全方位保护。保护区总面积490.13公顷,建设控制面积为981.96公顷,并且划定了“老城区保护圈”,面积达28平方公里。
   2005年至2008年间,青岛房产置业集团利用3年时间,自筹4000万元,对青岛市区70处125栋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国有直管优秀历史建筑、名人故居和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使其重新焕发历史风采。在3年的修缮期间,每一处老房子的修缮都会引起全青岛市民的广泛关注,市民们以提供老照片、提供文史资料等不同的方式为修缮老房子建言献策,老房子情结在每个热爱家乡的青岛人心中挥之不去。
   但是老建筑、老街区的保护一直是城市规划的难题,老房子难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老街区有时也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如何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一直在考验着青岛人的智慧。要强化历史风貌建筑的可持续保护理念,坚持整体保护,防止大拆大建,坚持全面保护,既保护有形的历史建筑,又坚持保护无形的文化脉络,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利用为关键,在保护青岛历史风貌建筑、文化街区的同时,通过功能转换,使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人居环境改善相得益彰,使得青岛历史风貌建筑的这张“名片”更加亮丽。
  
   据提交议案的胡兆启代表介绍,2009年1月,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其中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定和要求任何落实,是名城保护非常迫切的问题。一起提出议案的几名人大代表早在一年前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并多次进行了实地调研。正因为如此,代表们所提出的方案极有针对性和创造性,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中,有关部门能够做出实实在在的工作,切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新的一年中,也不应再有优秀建筑受到损毁的事情发生,那些遭受岁月侵袭的老房子可以修旧如旧,有关部门能够逐步摸索出对特色街区、里院的保护办法。
  
  城市文脉代表城市软实力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存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质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是城市的灵魂,既有往日发展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有未来发展的前进方向。文脉不是僵死的标本,不是若干片被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几栋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不过是它的寄存之所,所以只要生活继续,文脉就能流传。但只有被充分理解、利用、改造、传承,文脉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青岛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馆”,挺立在老城区的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勾勒出其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和富有个性的城市风貌。老建筑是青岛的精神财富,它们会把青岛的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形成这座城市的“文脉”。
   在本届人大会上提出议案的代表们认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不断增强青岛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青岛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也不断地有亮点闪现:在社会方面,利用文物和文化遗迹,辟建了青岛博物馆、海洋科技馆、海军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炮台遗址陈列馆、迎宾馆(胶澳总督官邸旧址)及7处文化名人故居,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与宣传青岛的窗口,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依托现有文物和文化遗址,发展旅游产业。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中(老城区)被辟为旅游景点的有24处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岛市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对游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由于文化遗址得到了合理利用,反过来也促进了文物本身的保护(包括维修、美化),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这种合作方式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进一步加强。
   无独有偶,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专家们认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仅应该包括青岛市域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珍贵的文物古迹、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存、历史文化保护区、老城整体和传统风貌特色、风景名胜及其环境等物质文化遗产,还应保护戏剧、音乐、字画、服饰、庙会、老字号、传统地名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岛开埠的时间虽短,但在建制之前,青岛也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灿烂的文化,上溯自4000年前的三里河文化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琅琊、古即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较高地位。这些历史文化遗址大部分都得以保留,如琅琊台、即墨古城、三里河、齐长城、天柱山魏碑等均保存较完好,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分遗址已开发为旅游文化景观。这些宝贵的文物遗迹,虽然大部分不在青岛市区,但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较响的知名度,对于提高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开发青岛人文旅游资源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专家们认为应该尽快成立专题课题组,对全市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另外,应从体制上、法制上、观念上,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加强立法力度,尽快出台《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青岛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建立逐年增长的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应将文物保护经费切实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结合博物馆规划建设,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提升青岛的城市软实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
   提交议案的人大代表们认为,要通过各种媒体公布青岛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目录及各项内容,在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地点挂牌宣传,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融入市民生活,让青岛的城市文脉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生命的活力与光彩。
  
  新闻链接 》》》
  代表建议关注民生
   2009年2月4日至8日,青岛市十四届人代会第二次会议圆满召开。本届大会共收到代表建议670多件,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城建等多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方面。
  与往年相同,城市建设依然是众多人大代表最为关心的话题,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建议依然是今年的一大热点,人大代表李忠祖提出了《关于治理墨水河污染问题的建议》、赵秀芬提出了《关于解决即墨与南泉镇污水污染问题的建议》、李秀山提出了《关于开通青岛至红岛、高新区沿胶州湾高速公交车的建议》、王伦提出了《关于规划建设即墨移风店与平度南村跨河大桥的建议》、于为贵提出了《关于为郊市失地农民建经济适用房的建议》,王林提出了《关于审批门头开店条件应规范化的建议》、《关于尽快打通同安路(劲松七路与劲松九路之间路段)的建议》,刘琪华提出了《关于开通市南区澳门路(五四广场段)的建议》等。
  在670多件建议中,有关教育话题同样占有很大的比重,蒋延灿提交了《关于开展好全市中小学生送奶工程的建议》、赵明耀提交了《关于关心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建议》、刘国庆提交了《关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行公益性幼儿园教育的建议》、于秀兰提交了《关于对学校在意外事故中所承担责任进行立法的建议》、左玉品提交了《关于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增加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知识教育的建议》、马鸿冰提交了《关于规范小学生托管班的建议》。
   除城建、教育等话题外,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乘电梯、过马路、停车、保险、房屋维修等大事小情都出现在了代表们提交的建议中。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扩内需、促发展”的话题成为代表们热议的焦点,《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共度经济危机”倡议的建议》、《关于在适当时机发放消费券的建议》、《关于加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环境保护立法的建议》、《关于加大对水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关于扶持纺织服装业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稳定发展的建议》、栾少湖提交了《关于设立“青岛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建议》等,都是代表们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提出的建议。
   据悉,代表们的这些建议将集中分办到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在收到人大代表建议的三个月内作出答复。
  
   On February 7, 2009, The Bill of Strengthening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of Qingdao initiated by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ultancy Committee and 16 deputies such as Hu Zhaoqi presented to the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of Qingdao was voted through at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14th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of Qingdao.
   In 1994, Qingdao, which had only a history of 100 years, was design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s one of China"s National Famous Citie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for its unique city outlook and historic reserves. Among the 99 such c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Qingdao was the youngest one. To the large extent, the reason why Qingdao was designated was due to its integrated excellent historic buildings.
   The urban architectural style can stand for the characteristic of a c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 witness to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with old buildings worthy of being regarded as classical buildings, for like living historic textbooks, every building contains historic and cultural stories worthy of being recollected. Qingdao is renowned as a "Museum of World Buildings." In the old downtown area, the historic buildings with diversified national styles display European customs and a city outlook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old buildings are Qingdao"s spiritual wealth. By connecting Qingdao"s history with the present, they form the cultural artery of the city.
   However,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renovation of the old downtown areas, besides the complicated ownership of the properties, some old buildings recording the hundred years of the city have been demolished. Those are still in existence are also confronted with a destructive fate. Therefore, it is very urgent for Qingdao to formulate a law to protect these old buildings.
   The bill voted through on the Municipal People"s Congress this year will make a pragmatic promo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Qingdao as a famous city of history and culture.

相关热词搜索:文脉 青岛 延续 延续青岛的城市文脉 传承历史文脉对城市的影响 传承保护历史文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