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在“剩男剩女”社会问题的思考_剩男剩女最新状况2017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剩男剩女”的所谓“剩”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两性群体角度看,性别比例失衡是重要原因;但是对个人而言,被“剩”下来又可能因人而异。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性别比例这个因素。
  (1)从总量上看,人口的性别比例失衡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口发展的实情。这种失衡造成男性相对“过剩”。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调,进入90年代之后越来越严重。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全国有5个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甚至高达130:100以上。
  按照如今的婴幼儿性别比例,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到4000万,这意味着平均5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也就是说,20年后将有数千万男子成为光棍儿。
  (2)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家族观念在我国还有一定的市场,对女性的歧视、传宗接代的观念、以男方为主的传统婚恋观都继续左右着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的思想。此外,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发达,使得养儿防老的观念不能根除,也是实情。所以,性别歧视和男孩偏好的观念仍是性别比例失调的深层原因或根本原因。当然,上面也提到,这也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人口比例失衡虽然首先带来婚姻性别差异的问题,男性承受的婚姻压力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并不必然地产生男性“过剩”的结果。因为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譬如大龄男青年到年轻的女青年中找对象;这样就会把“过剩”的问题解决掉。这样的话,男女婚配的年龄结构问题就会接着凸现出来,社会上“老夫少妻”现象会比较多。
  其次,有观点尝试从人口政策中寻找原因。其依据是:因为我国社会固有的男孩偏好观念,人口政策的限制加强了性别出生选择的倾向。按照我国现行人口政策,一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一般为一个或两个,在存在男孩偏好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产生性别选择动机。这种判断也不无道理,但是还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胎儿性别检测等相关技术构成了上述原因的媒介。中国社科院的林宝研究员指出,人口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不改变整个社会的性别偏好,严格控制性别鉴定和选择技术的使用,性别选择还会存在,性别比偏高还会继续。
  再次,从社会背景看,当代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为“剩男”和“剩女”们创造了条件,使得他们更容易滋生主动“剩”下来的社会心理。
  从性别比例看,如果说男性“过剩”事出有因,而女性“过剩”似乎不可理解。女性在择偶并进入婚姻的过程中似乎更有优势。事实上。很多时候这种“过剩”是主动“过剩”。以至于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对“剩女”一词,解析为“长的漂亮、学历高、有思想、有品位,十分自我和清高,却没有男朋友的那种女孩子”。这种主动“过剩”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过剩”提供了诸多条件。
  (1)男女两性的经济和社会平等。经济的发展、女性参与就业和竞争,为女性的独立创造了实质条件。进而,为了经济的原因而进入婚姻建立家庭的动因得到极大的弱化。可以说,女性经济独立、家庭功能情感化等为女性推迟婚姻创造了先决条件。
  (2)多元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传统的与现代的、西方的与东方的、保守的与开放的价值观念日益影响青年人的思想。这种影响表现在婚恋观念上,也就是婚恋观念的多元化。这样,推迟结婚年龄也开始成为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上的选择。
  除了主动“剩”下来的原因,也有被“过剩”的社会和个人原因。例如,人们普遍地认为,很多青年人不能早些结婚,是因为不具备建立家庭的客观条件。房价过高、收入偏低、继续接受教育等原因也是造成一定数量的“过剩”问题。此外,因为个人的生理或心理状况的原因也有可能造成“剩”下来。总而言之,对“过剩”可以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而且不论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原因,大龄青年的“过剩”既有可能是自由的选择,也可能是无奈的结果。

相关热词搜索:社会问题 思考 剩男剩女 对现在“剩男剩女”社会问题的思考 剩男剩女的思考 我剩男剩女的一些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