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与德国的百年之缘] 德国铁元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11年9月16日,一场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中德生态园信息发布会引起广泛关注,因为落户青岛的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政府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中德生态园“选择”青岛,这里有海尔、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还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
  青岛与德国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渊源,任时光荏苒,这座城市至今仍有许多有形的、无形的历史印记。回身已百年。走向国际的青岛,与世界握手前行,它与德国的百年之缘也在继续……
  走近中德生态园――中德两国在青岛合作开发建设生态园项目
  2011年9月16日,一场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的信息发布会引起广泛关注。
  这是一场有关中德两国在青岛合作开发建设生态园项目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德国GMP公司介绍了中德生态园规划概念。根据初步规划,青岛中德生态园发展定位为“打造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以生态商住、商务金融等现代生活服务业为支撑,生态自然为基底,功能高度复合、低碳生态、宜业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园区”;功能设计上,兼顾生态环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三大目标;在产业布局上,大力引进和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能源、电动汽车、环保建材、机器人、海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以及科技研发、工业设计、电子信息、教育培训、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会呼吸”的房子、“零排放”的建筑、风能驱动的海水淡化系统……这些都将出现在中德生态园中。出于对绿色生活的向往,人们开始好奇,中德生态园到底要建在哪?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山东青岛!作为中、德两国政府确定的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环境和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合作建立中德生态园,以加深两国在生态园领域的企业间合作。2011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德期间,在第六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上作了《做共同发展的好伙伴》的演讲,表示欢迎德方企业积极参与中德生态园的规划与建设。
  中德生态园的近况如何,它又将向我们展示怎样的绿色生活?带着许多问题,我们走近了中德生态园。
  2011年5月,中德生态园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确定,中德生态园选址于中国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生态智慧城内,规划面积约1O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这里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30公里,紧邻世界七大集装箱港口之一的青岛港前湾新港,通过青岛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最快15分钟即可抵达青岛市区。“政府引导、市场为主”是中德生态园建设采取的方式,由中德两国具有丰富开发经验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共同组成项目投资公司,负责中德生态园的园区规划、土地开发、项目引进和运行管理。双方合作领域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拟定,能源、环境新技术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节能、生态示范建筑研究和建设,职业教育和培训,海洋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改造等五个方面。
  园区建设总体分为三步:2012年前,完成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引进一批德国重点产业项目,并构建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2015年底前,入驻企业形成规模,城市功能基本完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和建设布局基本形成;2020年底前,园区建设完成。力争通过10年时间,将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目前,中德双方积极推进中德生态园建设工作,正在进行概念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推介等前期筹备工作,组建合资公司、制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今年年底前,将举行第二次双边工作会议和中德生态园项目奠基仪式。
  时间拨回到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德生态园信息发布会之前,由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工委书记、青岛开发区工委(黄岛区委)书记、管委主任张大勇带队的青岛开发区考察团,在积极筹备发布会的同时,密集开展走访和考察活动。
  9月12日,考察团一行在考察了上海复兴集团德国豫园项目之后,考察了奥地利排名第一、欧洲排名前10位、全球排名前30位的建筑设计公司――B+E建筑设计事务所汉堡项目。B+E建筑设计事务所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将建筑艺术与节能技术结合得最完美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充分体现“微能耗、高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欧洲和亚洲等地先后完成了300多个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B+E建筑设计事务所汉堡项目建筑外立面由玻璃构成,可起到防晒作用,同时百叶条反射了目光,可以有效减轻建筑的冷却负荷。
  两日后考察团前往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考察。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与职业培训研究协会(GFBH)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集团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300名专职工作人员及部分客座教育专家。GFBH的工作涉及职业培训、职业进修、德语语言、职业教育示范项目等多个领域,并向多个国家成功推介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其大部分项目受到了德国州、联邦部委及欧盟委员会的委托支持。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湖北、广东、广西、吉林、辽宁均开展了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项目合作。该协会主席Siegfried Vogelsang先生向考察团一行介绍了集团基本情况、与中国开展的交流合作情况以及职业教育工作运作模式。张大勇向SiegfriedVogelsang先生介绍了青岛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中德生态园基本情况以及青岛开发区职业教育现状、发展前景和组建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的构想、实施情况,并希望青岛开发区和德国柏林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中德政府搭建的中德生态园这个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创新合作方式,深化合作领域,探索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合作模式,并邀请Siegfried Vogelsang先生适时到青岛考察访问。
  此外,考察团还前往德国能源署进行了访问。德国能源署的股东是德国联邦政府、KFW德国复兴信贷银行集团、安联欧盟股份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股份公司,2000年在柏林成立,2001年元月正式开始运营,是德国能源效益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权能中心。它的主要目标是:合理地和无害于环境地获得、转换和使用能源:开发有发展前景的能源系统,尤其是重视加强再生能源的利用。为此,德国能源署在国内和国际平台上推动、配合和实现创新的能源项目和宣传活动。德国能源署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信息、与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并为未来的能源供应研发战 略。会谈期间,德国能源署国际合作司副主任N1cole Pillen女士介绍了德国能源署的基本情况和德国能源署在中国开展的宣传活动和建筑节能工作,并提出了邀请德国建筑领域企业2012年在青岛举办研讨会、发展示范项目、举办被动房培训班的合作建议。张大勇向Nicole Pillen女士介绍了青岛开发区节能工作开展情况和中德生态园发展定位、规划情况。他表示,中德生态园是中德政府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在中德生态园规划、建设过程中,青岛开发区和德国能源署,在节能环保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拟定,能源新技术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节能、生态示范建筑研究和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并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希望德国能源署能积极参与到中德生态园的规划、建设进程中来。张大勇邀请德国能源署副主任Nicole Pilfen女士11月份到青岛开发区考察访问。
  通过这些拜访走访活动,青岛开发区加深了与德国相关部门的了解,增进了与德国企业之间的互信,并积极寻找双方合作的机会。
  中德生态园“选择”青岛,是因为这座城市,与德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还有海尔、青岛啤酒等知名品牌,更举办过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是中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港口城市和旅游城市。最终“落户”位于青岛西海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因为这里是中国设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26年来,已累计吸引了57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100多亿美元,德国拜耳、美国辉门、韩国浦项、日本积水树脂等67个世界500强项目汇聚于此。
  青岛开发区不仅是适宜投资、创造财富的黄金之地,也是适宜居住、生活、旅游度假的魅力新区。目前,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拥有亚洲第一海滩金沙滩、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区内的教育、医疗、购物、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齐全,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青岛开发区正在实施以前湾新港城、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凤凰国际旅游岛、北部产业新城、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园区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板块,同时,积极实施“绿岛计划”,在全区实施生态绿化,培植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全区生态水平、宜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实施“蓝岛计划”,立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结合海洋倾废区整治和人工岛建设,恢复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智岛计划”,以人为本、为人服务,打造以人才为支撑的城市竞争力。
  牵手向前
  9月8日,由中德两国联合举办的“感知中国一一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当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国参加柏林亚太周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德国使馆、柏林中国文化中心、青岛市政府和柏林市政府联合举办,以柏林亚太周的主题“水、营养、健康”为主线,突出青岛城市帆船运动的水质特征,全面展示中国东部沿海一座与德国有历史渊源城市的发展变迁。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大力支持下,青岛市政府给柏林亚太周带来了120年城市记忆的“感知中国――亲水之城青岛”图片展等4项文化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展示青岛城市的“昨天”和“今天”,让更多的德国朋友了解这座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探寻德国与青岛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美好明天。图片的第一部分主要反映1949年前青岛市与德国的渊源,第二部分主要介绍1949年以后城市的变迁以及青岛与德国各个领域交流合作的情况,第三部分则主要讲述青岛“帆船之都”的精彩故事。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魏胜吉表示,青岛市通过组织活动,期望以文化为纽带增加德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感受和对青岛的了解。当前,青岛正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建设宜居青岛,打造幸福城市。“我们将更多地走出去,宣传推介青岛,让世界了解青岛,让青岛走向世界。”
  今天,青岛与德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每年夏天,德国啤酒品牌都会受到青岛国际啤酒节的邀请前来参加啤酒盛会;在青岛的德国风情街上举办的德国商品展销周也受到了青岛市民的青睐;德国企业在青岛寻求合作伙伴……实际上,普通市民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还是青岛与德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比如双方演员联排合演的中德双语话剧《龙牙》。
  6月11日,由青岛市话剧院和德国帕特博恩市威斯特法伦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话剧《龙牙》在青话小剧场举行首场演出。《龙牙》是以发生在青岛20世纪30年代的真实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围绕男女主人公面对亘古不变的爱情所表现的“单纯美好”和“刻骨铭心”展开。编剧Andreas Sauter通过“挖掘现实生活产生灵感”的创作实现了“用欧洲叙述方式融合中国审美观”。早在2009年的春天,德国帕德伯恩市威斯特法伦剧院项目负责人Haren Simoneit女士、剧本作者Andreas Sauter先生就曾来访青岛话剧院,与青岛市话剧院达成联合创作大型话剧的共识。经多次友好协商,最终于一年后在青岛就共同创作话剧《白色的房间》(后更名《龙牙》)签订合作仂议。经德国帕德伯恩市威斯特法伦剧院立项上报,经过严格筛选,该项目最终获得德国国家文化基金会的资助批准,正式立项。该项目立项后得到德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获得德国联邦文化基金会的大力资助,帕德博恩市资助了30%的资金。同时,青岛市文广新局也投资30万人民币用于本剧目的演出制作费用。这部集合了中德两国优秀艺术家共同创作、共同演绎的大型话剧,在青岛一上演便引起了轰动和许多人的共鸣,为青岛话剧迷们奉上了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10月下旬,《龙牙》又将赴德国演出。
  近些年,青岛与德国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交往频繁,经济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增多,目前已有75家德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发展。
  今年1至5月份青岛与德国的贸易额达9.36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最高,其中出口额6.28亿美元,占同期青岛市对欧盟出口额的20%和青岛市出口总额的4%;进口额为3.08亿美元,占同期青岛市从欧盟进口额的33.4%和青岛市进口总额的2.4%。其主要原因不仅因德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德国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迅猛,还因为青岛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与德国互补性强。1至5月份青岛市从德国进口机电产品1.8亿美元,占青岛市从德国进口の的61%。而青岛市对德出口的主要产品为食品、纺织品、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均为青岛市优势产业,体现了双方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
  4月15日,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签定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德方将向中方输出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工艺,并与中方在产品开 发、工艺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实施合作。此次签署的协议中的―项重要内容就是免维护充气柜关键技术的引进与联合研发,联合研发成果双方共享知识产权,两家企业能够同时提交中、德两国的发明专利申请。该产品主要是应用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属于高端产品,拥有能量损耗小、维护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国际、国内市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聚集了100多名在国内外变配电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专家学者,拥有多项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成为国内箱变产品技术标准的制定者。特锐德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借助国外大型企业登陆国际市场,实现产业战略的第二次突破。
  除了文化、经济领域的合作,青岛与德国在教育合作、学术交流等领域联系更是不胜枚举。最值得一提的是青岛与德国在老建筑修复保护方面的“联手”――当年,德国人在青岛建造了许多庞大的建筑,它们是一段历史的载体,但作为建筑本身,它们已经成为青岛文化的一部分、历史的一部分,一直受到青岛与德国双方专家的关注。
  德国人曾给青岛留下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青岛至少有上百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欧式老建筑,不少建筑的华美和精细,在经历过二战炮火的德国本土也不多见。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这些老建筑,德国人欧涵和他的青岛朋友孙嘉毅决定在德国发起成立一个基金会,他们想通过德国文物保护专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技师等专业力量,对位于中国的欧式建筑文物的保护进行积极支持。这个民间基金会得到了德国联邦经济及科技部和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德国外交部甚至帮助筹集了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第一扇窗户的更换资金。2009年7月,民间性质的中国德国基金会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在柏林成立。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维护,正是他们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其实,关于德国人对建筑严谨认真的态度在青岛流传已久。青岛市文物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青岛市政府经常收到来自德国的信函,提醒他们一些建筑零件已经到期,需要及时更换才可继续使用。经过中德双方专家的合作“呵护”,在漫长地修旧如旧之后,一座座破旧不堪的百年老建筑如今变得光彩依旧,人们看到了中德专家的用心和努力,感受到他们的执着和热情。人们相信,这只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有很长。
  走过了百年风雨,终见亮丽彩虹,中国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而青岛与德国也在百年之缘中牵手向前。
  小城往事
  相信在中国,青岛是除了上海以外第二座可以称得上“海派”的城市了。如果说,上海代表了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成功融合;那么,青岛则代表了齐鲁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
  青岛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从1891年开始,在风雨中走过了120年的历程。虽然建置时间不长,但其在近现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为了庆祝第35个国际博物馆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曾举办过《纪念青岛建置120周年一青岛老建筑模型展》,向观众呈现荟萃了青岛20余座经典老建筑的微缩模型。据统计,青岛市现存德国建筑100余处,其中,青岛德国总督府、德国总督官邸旧址等25处建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余大部分建筑也被山东省政府或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优秀建筑。
  1898年,德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自此,青岛就成为殖民城市。当时青岛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以观象山、信号山、小鱼山、太平山等天然屏障为界,往南的―部分叫青岛区,主要为德国人和其他欧洲人居住,往北的一部分则被称为鲍岛区,是中国人居住和生活的区域。出于永久霸占青岛这颗黄海明珠的目的,德国当局不惜投巨资在青岛进行较大规模的市政建设。最初的一场大规模城市和港口建设始于1900年。从1900年到1910年的扩建规划,都引用当时欧洲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和技术,1901年小港码头建成;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1906年,大港内又建成4座码头……在修筑铁路、港口、炮台等要塞和基础设施的同时,德国还修建了大批用于办公、办学、居住等用途的充满欧韵风情的建筑。这些建筑包含了当时欧洲主要的建筑风格,如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庭、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堪称精品,至今也只有在青岛才能看到。一座座欧式建筑仿佛是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汇聚成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旋律。八大关的建筑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可以说是集欧洲建筑艺术之大成。今天,青岛人以宽容和客观的心态去看待历史留下的痕迹,尤其是在建筑的保护方面。建筑是历史文化现象,作为文化语言、建筑语言可以给人们很多启迪,可以告诉后人很多东西。所以,保护这些建筑是青岛人的责任和义务。1972年,中德正式建交,青岛市所有德式建筑的设计图、市政设施规划布线图都由德方无偿移交给中国,包括建筑中的每个房间,线路都非常详细,如果检修,只消看一下线路图,很快可以找到故障,为青岛地方政府管理老建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有人认为用一场大雨便可分辨――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那么青岛在100年前就进入先进行列。
  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立志要打造成海外殖民地的样板城市。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9币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其中,极具现代意识的城市下水管网,让100年后的青岛人依旧受益。在地道青岛人的生活印记中,对“德国制造”很早就耳熟能详。青岛被公认是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很多青岛人认为,这是德国人遗留的排水系统的功劳。除了海洋气候,青岛石头路上基本没有裸露的尘土,完善的污水和雨水管道设施,对市容市貌的改善功不可没。当年,德国殖民者在主要街道下铺设了3200米下水管道,均为雨水管,1898年开始设置污水管道。至1905年,青岛市欧人居住区排水管道铺设已具规模,采用雨污分流。而在青岛西北部华人居住区采用雨污合流。雨、污水管道及雨、污混合式管道,均用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至450毫米。两管接口处有螺旋,以便于衔接,周围用沥青混和麻丝及沙土缠涂,以期坚固耐久,防止渗漏。管子埋于地下深约2米,在街道两侧路边缘石下,每隔40至50米设预制方形或圆形混凝土雨水斗或入孔(也有砖砌雨水斗), 上面覆以铁箅子。雨水随主干管通过暗渠,自流入海。居民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亦由支管自流入污水管道,再经管道流入各排水泵站,由泵站将污水集中加压排入海。德国侵占时期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铺设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总长度约为80公里。
  如今,走在青岛的老城区,光滑道路上仍有许多德国时期的下水道井盖――乌黑发亮的“古力盖”。青岛话中的“古力”是德语“Gully”的音译。除了有形的历史痕迹,在这里,不得不提那些无形的,比如,德语对青岛方言的影响。青岛方言中许多词语的发音也都与德语有关。德语里面女士、小姐的单数是“Dame”,复数是(Damen),而青岛人喜欢叫女孩“大嫂儿”就是来自于此,除此之外,青岛人把拉响警报俗称为“拉牟”,也是来自德语中“警报”一词a]arm;青岛著名品牌“海尔”早先叫作“利勃海尔”,这个词也来自于德语――“利勃”德文lieb中是可爱的、可亲的意思;“海尔”德文herr是先生、绅士的意思――利勃海尔是德国企业的名字。
  而青岛鼎鼎有名的青岛啤酒也源自德语Bier。
  说到青岛百年品牌青岛啤酒,就不得不说它与德国的关系。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一Ges,Tsingtau,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如今青岛啤酒不仅已经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啤酒也成为青岛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青岛城市文化的―部分。
  占领青岛后,德占当局依靠教会组织,利用其为德国的文化政策服务并“努力采用所有的手段促进传教±对当地居民的文化影响”,除依靠教会组织,他们在青岛大规模地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广泛传播德国文化,企图培养各种为德国所用的人才。在当时,这些教会、教堂、学校对传播德国文化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让青岛成为较早接触西方宗教、西方教育的东方城市。
  一座座陈列在青岛老城区中的德国建筑,是有形的历史见证,然而,历史的种种影响还沉淀在城市的许多角落,比如教堂的钟声,比如啤酒和青岛话里的洋气词儿,那些无形地存在于城市中并渐渐形成城市特色和资源的,它们,成为传承城市文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体现着青岛的历史、文化与风貌。
  德国风情街小记
  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这条长千余米的街道,平日很安静,人不怎么多。树木郁郁葱葱,街两旁耸立着欧式老建筑,每隔几十米,就有高耸的欧式路灯,上面飘着中德两国的小旗帜。阳光明媚的午后,街上到处散落着阳光。微风拂面,心中无限惬意。谁能想到,这条恬静的馆陶路小街曾是上世纪20年代热闹的“凯撒街”,享有“青岛的华尔街”美称。当时的街道,布满了德华银行、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万国储蓄会等各种金融机构,洋行最多时可达五六十家。其中有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比利时、葡萄牙等国家大公司的分支机构。至上世纪30年代,馆陶路已经成为青岛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影响着整个华东地区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繁华褪去,这条馆陶路老街如今被打造成“德国风情街”,除了百年时光积淀下来的商贸气息,还多了几分浪漫的风情。
  流年带不走的风情
  既是“德国风情”,不能不谈这条街与德国的渊源。馆陶路始建于德占时期1899年,1910年由德国人市政规划。自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为德国殖民地后,德国人就开始规划青岛市政的蓝图。1898年德国人对青岛的布局和道路设置作了初步规划,并于次年实施了第一次正式的系统规划。德国人将青岛火车站到中山公园、前海沿(太平路)至德县路设置为欧人区,德县路以北的中山路及两侧设置为华人区。以中山路(南端)、广西路为中心的商业区,以总督府为中心的行政区和东部住宅区按德国建筑标准予以建设,形成如今老城区的欧洲城市风貌区。德占时期德国人的重要企事业单位,私人住宅基本都建设在欧人区。1914年日本人夺过德国占领的青岛后,为应对大规模日本商人的涌入,日本人从大窑沟开始建设市场一路、二路、三路,以及大窑沟以北的堂邑路,并在堂邑路的两侧建设了大小日本洋行十几个,算是和繁荣的中山路接上了茬。德国风情街上的洋行、金融机构,大多都是在日本占领后建设和设立的,它们都是欧洲古典式及折衷式复兴式建筑,依然延续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格局及建筑风格。
  现为青岛市海外人才(市北)创业基地的馆陶路2号,始建于1925年,是成立于一战后的麦加利银行青岛分行旧址。这座正方形建筑外观简化、朴素,风格代表并不明显,惟有孟莎式的屋顶有几分德式建筑的特色。在青岛这样一个德式风格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在那个古典复兴主义流行的年代,这种变革性的风格具有相当的特点和勇气。摆脱了设计风格中的奢华、张扬元素,务实的外观使人们对金融行业增添了一些信任,由这座建筑引领的馆陶路新商业区一改青岛欧洲城中繁复的装饰,似乎代表了新时代的发展方向。麦加利银行旧址如今整修一新,门墙的草坪上还竖起了一尊站立在船锚上的神像――“彼岸”。
  依托前海一线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优秀建筑,德国风情街充分发挥旧城区人文、历史和经济资源,目前已经成为集金融商贸、影视文化、特色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街区。此外,街区准备引入德国新时尚,如现代音乐、绘画、街头艺术,充分展示德国民族文化。
  商潮涌动的繁华再现
  今年的9月8日至12日,德国风情街举办了“2011德国商品青岛展销会”,这次活动是德国、北京、青岛等国家和城市共50多个商家的大联动,展销会以“交流、合作、开拓、共赢”为主题,坚持“高品质、国际化、综合性”的定位,意在搭建起中德文化、商贸、建筑、旅游的交流沟通桥梁,增进中德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开幕式当天,人头攒动,彩旗飘飘,沿街巡游的花车渲染了活动的热闹气氛,德国民族乐器高山号也来助兴。与此同时,古老的人力车现身街头,人力车夫身着黄衫黑裤,脚登千层底布鞋,脖子上还环挂着擦汗用的白色汗巾,这一幕勾起了很多人的怀旧情结,不少人拦下人力车乘坐,亲身体验了一把这与众不同的感受。
  展销会现场在车行道露天举行,商品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厨具、家电、汽车、茶酒、食品……几乎涉及到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 多品牌是大家所熟知的,如双立人、菲仕乐厨具,西门子家电,徕卡相机,奔驰汽车、杜宝办公用品等。在双立人、菲仕乐厨具的展销柜前,站满了问价的消费者。提到双立人,一位年逾七句的老人立即竖起大拇指,“这可是响当当的牌子,前些年儿子从国外给我带回一套双立人刀具来,现在还用着呢,暂时不需要买了。”徕卡的一款迷你相机吸引了众多人的眼光,据悉,这款只是最简单的傻瓜相机,巴掌大小,方便携带,但它的收藏价值却远远大于实用价值。若论专业拍摄,这款相机达不到人们欲求的效果,之所以珍贵恰在于它的简单外形和精湛工艺。大众化的德国啤酒不仅在展销会上亮相,它们的身影在市内的很多大型超市里也能看到。与大型品牌、大众化品牌商品不同,很多中小品牌的德国商品大多进行出口直销或网络销售,在市内的超市或实体店是见不到的,如德国的小饼干、蜂蜜、婴儿奶粉、地毯、家具等等。“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德国商品展销会上得以充分体现,食品类商品在此次的展销活动中最受人们青睐。德国厨师现场烘制的德式烤肠与面包销售火爆,而诸如麦片、牛奶、饼干等德国早餐类食品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
  展销会上,有德国商品迷带来近百种商品参展,他们看中的是德国风情街的商业潜力;而对于德国企业来说,这也是个很好的尝试机会,纯正的德国设计和德国硬件展现了德国商品的良好品质,和其他城市相比,青岛的德国文化气息无处不在,这也让很多德国企业乐于来此参展。中德文化艺术展演、德国时装秀穿插在商品展销会中,使此次展销活动成为一次文化时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盛会。据悉,历时5天的展销会,达成意向成交280万元,实际成交150万元,两家企业办理会员卡100多张,1家参展商成功入驻,6家参展商表明入驻意向。为了延续此次德国商品展销会的影响力,相关部门会继续策划、举办相关或类似的文化经济活动,将馆陶路打造成一条名副其实的“德国风情街”。
  还记得那个老车站吗?
  热闹喧哗的商品会场淹没了躲在角落里的安静,在流淌着泌人心脾的轻音乐的展厅中,正在上演着一个汽车老站的百年沧桑。以历史老资料为基础,展厅采用展牌与实物相互排列的方式,给人们再现了百年汽车站的风采。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位于德国风情街的馆陶路汽车站居然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站。据资料显示,在德占青岛之前,城市里的主要长途交通工具是马车,靠近大小港码头的馆陶路、大窑沟一带市内马车较多,而现在的馆陶路汽车站在当时应该是马车店。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随后,汽车开始传入青岛。青岛地处沿海港口,轿车在青岛的推广在全国还是率先的,由此,青岛作为中国道路客运的发祥地,掀开了中国道路运输的篇章。1910年5月11日胶澳总督日令:运输商费?理查德商行保持去墨兰堡房柳树台和沙子口班车。同年7月11日,发车地点延伸到馆陶路,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个汽车站。起初的汽车站没有任何标志,只是竖一个牌子用来候车。后来,随着乘车人数和线路的增加,便建造起简易的候车亭。清末民初,馆陶路汽车站作为中国首个汽车站便这样诞生了。当我们漫步在交运馆陶路汽车站,欣赏着充满沧桑岁月的老楼,打开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不禁发现,这个老站作为青岛历史上的独特元素,在青岛的城市化进程中,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存。

相关热词搜索:德国 青岛 之缘 青岛与德国的百年之缘 臧克家与青岛的缘分 一个德国家庭的中国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