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舞蹈 [孝道中的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孝道启蒙故事:二十四孝   元代郭居敬搜集整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藉由孝道的封建制度下的重要地位,孝子故事在社会中的影响巨大,成为老幼妇孺皆耳熟能详的孝道教育民间教材,以至于至今仍有人津津乐道于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故事。鲁迅先生专门有文章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抨击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二十四孝故事中尽管不乏愚孝乃至有失人性的内容,也曾被用于统治阶级愚民的工具,但流经千年而久盛不衰,足见国人对孝的尊崇。
  孝德经典:《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于秦汉之际成书之后,注解者近百家。《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孝经》中愚孝思想并不鲜见,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丝毫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连受之于父母身体发肤皆不敢毁伤。《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巨大作用。
  以孝治国范例:举孝廉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史称“举孝廉”。它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规定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孝治国在政治上的体现,举孝为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孝道的价值而更为身体力行。
  孝子之诗:《孝经》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诉说出了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亲之情。海峡那端,在时空的阻隔中的他只能通过文字遥寄对母亲的思念。《乡愁》一经问世即热遍海峡两岸,无数人在吟读间热泪盈眶。它那浓浓的无法面见父母的痛苦和悔憾,让无数远游者找到了同感。
  孝心广告:《妈妈洗脚》
  妈妈给奶奶送去一盆热气腾腾的洗脚水,尚在幼年的孩子受其行为的感染,也打来一盆洗脚水吃力地端到妈妈面前。这样一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拨动了许多人心中那根神经一一我们的孝心在哪里?广告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教育的“榜样”作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留下最深的印象,家长教育方法是否妥当,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做一个好父母,就会有个好孩子。
  孝心电影:《背着爸爸去上学》
  《背起爸爸去上学》是中国大陆“第一部亲子电影”。这是一部讲述温馨家庭关系的动人作品,影片充满简约意味,却折射出浓厚的孝道亲情。电影主人公的原型是甘肃省宁县瓦斜乡永吉村的少年李勇。1980年李勇出生时,父亲52岁,母亲47岁。这对老来又得子的夫妻俩来说,无疑是件非常高兴的事。但就在李勇7岁时,父亲突然瘫痪了,大哥、大姐都已成家,二姐、三姐还在念书,家里的重担自然落到了瘦弱的母亲和小李勇身上。给父亲擦屎接尿,抱柴烧炕,拾草喂猪,给牛拌料,帮母亲烧火做饭,便成了小李勇每天必做的家务活。
  小小年纪尝尽了生活辛苦,但李勇的书却读得很好。1992年7月,李勇以全乡第二名的成绩走进了初中。离家远了,李勇每次到校前总要安顿好家务才放心地离去。1995年初,63岁的母亲突然离开了人世。1995年5月,李勇因荣获全国初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被推荐到庆阳师范学习。为了照顾父亲,李勇毅然背起瘫痪的父亲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住下来,走上了背父求学的路。
  孝道之歌:《常回家看看》
  1999年,一首名不见经传的通俗歌曲《常回家看看》成了当年的主题曲。在很长的时间段里,歌曲被男女老幼一再翻唱,创造了中国乐坛的个传奇。《常回家看看》的-情感触发点是对孝道的解读。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子女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全曲以通俗直白的文字,明快清新的音乐语言,告诫呼唤儿女们要“常回家看看”,尽到儿女对父母关照、孝顺的亲情。
  孝文化传承:中国孝心文化工程
  2007年4月,“万人孝心大签名”在北京启动,向全国各地辐射,标志着“中国孝心文化工程”正式启动。由祈福东方和中华孝文化研究会联合发起的“中国孝心文化工程”,主要内容将包括赞助i00个弱势老人家庭、寻找i00个孝心故事、评选i00名孝子活动,以及孝子培训、孝子影视剧的拍摄、孝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旨在推动全社会尊老爱老敬老风气的形成。评论认为,目前,中国老龄人问题,一方面集中在养老能力不足,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老年人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环境而不断提升和个性化,传统的老年人产业越来越捉襟见肘难以满足。然而,最大的危机可能还是精神上――孝文化的断层,因此,形成一个政府提倡、企业参与、大众践行的“孝文化”氛围和产业链,将是应对以上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
  为政之孝:提拔干部考核孝绩
  2010年9月,湖南邵阳县出台新规,干部提拔公示期间,家长和配偶要分别介绍其家庭道德表现情况,出具家庭道德鉴定书,给予优秀、合格、不合格的等级评价。不仅邵阳,河南长垣规、山西河津、甘肃金昌、河北魏县等地也曾经出台过类似规定,要求提拔干部时必须考虑德孝情况,无德不孝一律不考虑。不得提拔不孝官员引起广泛关注并争议不断。舆论认为,强化干部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德孝考核”进行一票否决并不赞成,应对干部任用考核进行综合治理。
  孝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
  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国外的母亲节被中国内地民众接受,从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一些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对于这舶来的“洋节”,中国的母亲们没像反对“情人 节”、“圣诞节”一样拒绝,反而欣然纳之。在这一天,她们并不在乎孩子们的鲜花和礼物,也不会计较孩子以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谢,能和子孙们在一起吃顿饭,是她们最大的快乐。母亲有了节日,父亲同样需要关心,孩子们索性也过起了父亲节。于是受母亲的影响,中国的父亲们也沾了一次光,在母亲节后面有了父亲节。这不是坏事,父亲们找到了一种平衡的感觉,最起码多了一次家人聚会的机会。
  另类孝道:啃老族
  “啃老族”是带有灰暗色彩的个新词汇。有这样一群人,年龄多在二三十岁之间,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成了家庭寄生虫。在社会的声讨下,“啃老族”却另有说法我们多陪陪父母有错吗?或许这也是“啃老族”出现的情感原因。孩子离不开父母,父母也不在乎孩子的那点花费,只为了享受在一起的快乐。但是这不是健康孝爱之情,多数“啃老族”因为从小依赖父母,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养成了懒惰和只接受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习惯,长大了不能“断奶”。“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杀手”。
  以孝定德:北大招生设“孝德线”
  北京大学公布2012年“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列出了不得被推荐的四条“高压线”,首条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招生设立“孝德”线,引发了众多争议,有人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有人认为个人孝德缺少客观评价,难以执行。众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健全人格的人,道德不可缺失,对学生提出孝敬父母的要求,体现了对社会责任感的要求。
  尴尬孝教育:洗脚作业
  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多了样作业――给爸爸妈妈洗脚。让上小学的孩子给自己洗脚,父母们并不乐意,难道洗一次脚就能让孩子学会感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洗脚”似乎成了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学校给孩子布置这样的作业,无非是想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孝敬。不过,这种被量化的孝敬指标,未必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孝敬和感恩的真谛。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也就是说,考量一个人是否孝敬的标准,首先看其内心,而不仅仅是其行动。学生固然需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完成了给父母洗脚的作业,也或许能培养“孝敬”的意识,但这并不等于说为孝敬制定一个可供量化的标准,并依照这样的标准作业,就能达到检验和考核学生孝敬和感恩的目的。孝敬和感恩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被迫完成的作业。
  编辑/杜启洪

相关热词搜索:孝道 事儿 孝道中的那些事儿 孝道之事 自己做的孝道的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