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科学》前世今生:伟大的杂志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廖阅鹏前世今生完整mp3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1880年,来自纽约的新闻记者约翰?麦克尔创立了一本名叫《科学》的杂志,这份杂志创立伊始,就先后得到了两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和亚历山大?贝尔的资助。   名人的青睐并没有给杂志带来好运,《科学》经营得并不顺利。在此后的131年中,《科学》遭遇了其他困难,几度面临停刊危险。尽管如此,在那些编辑们和科学家们的心血努力下,这本杂志通过了时间的漫长考验。
  今天,《科学》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刊物之一,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能在《科学》上发表一篇论文,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梦想。但令人吃惊的是,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的被拒率达到了98%”。为何如此?原因何在?《科学》亲自回应了时代周报的提问。
  
  与爱迪生不欢而散
  1880年,在纽约记者圈小有名气的记者约翰?麦克尔决定和大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一起,联手合办一份科学杂志。
  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重要成员,爱迪生深知,一份成功的科学期刊可以给自己的事业带来更多影响力。他欣然投资1万美元给这份杂志,让麦克尔担任主编,兼管发行。这一年的6月3日,第一期《科学》杂志出版了。
  一开始,《科学》杂志由于缺少可以供稿的科学家,订阅者寥寥,根本无法和同类型的科学期刊竞争。爱迪生给麦克尔开的周薪也只有区区的30美元。面对无法支撑的局面,麦克尔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比如增加副总编、设立编委会等等,但遭到了爱迪生的拒绝。
  在杂志出版18个月后,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爱迪生撤出所有经济支持,把杂志推给了麦克尔一个人。
  麦克尔没有放弃,1881年底,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获得了另外一名大发明家亚历山大?贝尔的支持。然而。没过多久,两人的办刊理念再度发生冲突,1882年3月,苦苦支撑了3期的《科学》因为财政问题停刊,麦克尔被迫转让杂志。
  
  只值500美元
  一年后,昆虫学家塞缪尔?斯卡德接管杂志,他的努力使得《科学》一度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和资助人贝尔在管理上又出现了矛盾,加上印刷公司不合作,斯卡德最终被迫辞职,助手霍奇斯担任主编。
  霍奇斯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科学》的发行和广告,却没有得到资助人贝尔等人的支持。加之当年的印刷质量糟糕,《科学》举步维艰。贝尔等人撤资以后,霍奇斯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单干,1894年,《科学》杂志再度停刊。
  同一年,《科学》以500美元的价格转让给心理学家詹姆斯?卡特尔,这也是今后对《科学》杂志影响最深的一位人物。
  卡特尔彻底改变了《科学》的命运。他接手后,将1894年1月4日重新出版的第一本杂志,重新编号为“新卷”第一期。卡特尔重新对《科学》进行了定位,他明确了这本杂志的读者群:应该是科学家、研究人员和有一定科技知识背景对科技进展感兴趣的人们。他的办刊方针、编辑思想至今对《科学》杂志影响至深。
  在卡特尔担任杂志总编的50余年间,在《科学》上发表重要论文的科学家们包括现代遗传学奠基人托马斯?亨特?摩根,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以及大名鼎鼎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0年,卡特尔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秘书利兰?霍华德达成协议,《科学》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1944年卡特尔辞世后,《科学》杂志被转让给美国科学促进会,但今天的《科学》杂志仍在延续卡特尔的编号,以表明原先的办刊原则不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美国科学界都面临重整旗鼓的局面,《科学》杂志在这期间先后匆匆经历了六位主编。
  1954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执行主席戴尔?沃尔夫担任《科学》总编,他在危难之际采取了避免刊物继续滑坡的措施。1956年,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厄姆?杜沙恩任总编。《科学》逐步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1962―1984年间,?的发现者之一、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菲利普?埃布尔森担任杂志主编。在他的任期内,《科学》的论文审核程序得以极大改进。埃布尔森首先建立了审稿人制度,他的审稿人人数一度达一万人之多。《科学》上刊登的论文由审稿人决定优劣, 决定取用还是退稿。这一严格的审核方法,也是现在《科学》杂志审核制度的雏形。
  此后,担任《科学》杂志的主编均为在各科学领域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家们,他们包括:生化学家丹尼尔(1985年到1995年),神经生物学家弗洛伊德?布鲁姆(1995年到2000年),生物学家唐纳德?肯尼迪(2000年到2008年),生化学家布鲁斯?阿尔伯特(2008年起至今)。
  
  PK《自然》
  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来自英国的老牌科学杂志《自然》一直被视为《科学》的最大竞争对手。两本杂志竞相刊登最新的科学成果与报道,也成为全世界科学工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再度见证了这两本杂志的竞争与合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继“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之后,科学史上的又一伟大工程。
  有趣的是,2001年2月15日,《自然》率先发表HGP(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基因组的最初测序和分析”;第二天,《科学》杂志不甘示弱,发表了Celera (私人企业塞雷拉基因组公司)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其中,由HGP和Celera相互竞争而又各自独立完成的2001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里程碑。这两篇极其重要的论文成为当年最火的科学论文,《科学》与《自然》杂志也因为发表人类基因组草图,同时获得阿斯图里亚斯王子传播与人文奖。
  
  中国论文被拒率达98%
  时代周报:作为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期刊,《科学》杂志如何与AAAS合作互动?
  《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学综合团体,我们的旗下不仅有《科学》杂志,还有《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和《科学-信号传导》(Science Signaling)杂志。美国科学促进会成立于1848年,包括262个附属学术团体,为1000万人服务。《科学》杂志和科学促进会一样,坚持“通过科学性政策、全球性计划、科学教育来促进科学进步,并且服务社会”。
  时代周报:《自然》杂志是你们的主要竞争对手,你们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科学》:我们属于非赢利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下的期刊,相比之下,《自然》杂志走的是商业模式。
  时代周报:你们如何调整内容与版面,让公众更容易理解专业的科学知识?
  《科学》:我们的科技新闻一栏会报道最新的科学故事,从获奖的科学成果到身边的科学,一些新闻还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读,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专门的解释性报道,为公众解读最新的科学政策与趋势。
  时代周报:据说来自中国的论文在《科学》这里被拒率达到了98%,是这样吗?
  《科学》:《科学》也刊登过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优秀论文。我们的杂志是全球性的科学平台,希望能够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科学论文。我们欢迎美国以外的作者投稿,事实上,最近发表在我们杂志上的论文都是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
  2010年,我们收到了全世界大约12500篇科学论文,不过最后只有7%的论文可以发表。我们的审核平台非常严格,来自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参与整个审核过程,来自中科院的Dr. Ke Lu也是我们的编辑之一(卢柯,16岁进入南京理工大学机械系,28岁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聘为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6岁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1岁(2006年)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创刊以来首位担任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编者注)。
  时代周报:近年来生物学发展迅猛,有人抱怨在《科学》杂志上其他学科的文章比例变小,对此你们如何看待?
  《科学》:虽然目前60%递交至《科学》的论文都是来自生物的,还有将近40%的论文是物理学领域的,但是我们一直关注和重视其他学科之间的研究,也正在努力增加其他学科方面论文的比例。
  时代周报:耶鲁大学开放了全球性课程来增加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科学》是否有类似的计划?
  《科学》:《科学》杂志本身就是由非赢利性团体出版的。我们一直坚持科学促进会的目标,就是为公众提供一个可供查阅科学文献的巨大平台。我们在科学家、工程师和公众之间搭建交流的平台,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成功能够被更多人分享。我们目前的杂志是订阅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订阅后的12个月内免费阅读我们的所有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前世 今生 回顾 回顾《科学》前世今生:伟大的杂志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前世今生pdf 一帆风顺的意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