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经济与“靠天发财”]靠赌博发财的人多的是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气象早已不再是天气预报的代名词,而是与政府决策、商业经营和百姓生活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1995年以来,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均超过1000亿元,1998年更是高达2998亿元。如果考虑到气象灾害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损失则更为严重。气候变化还影响着许多地区的人居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随着气候变化和天气的反复无常,空调断档、啤酒热销、保暖市场“热”盼寒流等字眼屡见报端。一些“靠天吃饭”的行业和商家也愈来愈关注气候变化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气象与经济的紧密关联,气象因素也渐渐成为很多企业和商家经营决策的重要因子之一。企业提早知道了气候情况,就可预测产品的市场需求,更好地组织生产和销售。气象情报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冷饮业、啤酒厂家、保暖服装厂商等。
  
  国外气象服务的运营机制
  
  目前,美、日等国拥有一个“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国家气象局向社会和私营气象公司无偿提供普通气象信息服务,而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专门向不同行业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和民营气象公司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欧洲以前没有采用“公私分明”的气象服务体制,即国家气象局和民营气象公司在市场上展开竞争,一些国家气象部门有时甚至利用手中的资料优势,针对民营气象公司搞垄断和不公平竞争。所以,欧洲的气象经济发展缓慢。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欧洲一些国家已对不利气象经济发展的政策做了调整,如德国气象局(DWD)已全面退出媒体气象服务领域,而将此业务交给民营气象公司去做。瑞典政府建议将瑞典气象水文研究所的商业服务部完全私有化,以防止政府部门和民营机构的不公平商业竞争。荷兰政府也将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属下的商业服务部分离出去。
  在美、日、英、德等发达国家,各种有偿专业气象服务生意兴隆。气象信息服务已经逐渐形成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美国目前约有400家民营气象服务公司,从业人员达4000多人,年销售额超过四亿美元。成立于1976年的“美国气象咨询公司”,则主要为法庭提供证词,法庭根据其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伤害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日本最大的私人气象公司――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I),业务范围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几年,英国国家气象局的有偿服务收入已占到了总经费的40%。澳大利亚气象局1990年成立了特殊服务机构,1995年~1996年度收入达300万澳元。法国气象台为一级方程式赛车、法国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大型户外活动提供详尽、准确的天气预报,广受客户欢迎。仅此一项,法国气象台每年的经济收益高达2000万欧元。
  
  企业把气象信息化为商机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国外企业追求并已经得到了“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购买了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用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在日本,盛夏30℃以上的天气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在德国,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摄氏度,全国啤酒销量就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厂商根据这些规律,再出资请气象公司进行气象预测,适时合理地安排商品生产与调运,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近些年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天气因素影响的程度比以前假设的要大得多。以日本的零售店“7-11”(SEVEN-ELEVEN)为例,由于午餐、饭团和三明治等食品占据日本“7-11”每日销售额的一半左右,而这些商品的销售周期短,贩卖情形又和天气息息相关,因此,事先掌握天气情况,是预订当日商品数量的关键。“7-11”系统每天收集气象报告数据五次,供各地的门店参考,避免新鲜度要求高的食物积压或者不足。
  
  天气保险有望成“新宠”
  
  面对天气/气候的不确定性,近年来,保险公司也活跃在气象经济的舞台上。有关气象灾害方面的业务占保险公司业务运营的很大比例。保险公司获得气象情报,将其中的灾害资讯及时通知相关客户,提醒他们做好防灾准备;而且,将气象部门提供的权威资讯作为理赔的依据,判断保户的损失是人为原因还是天气原因。
  目前在欧洲、美国和日本,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保险商品――出游若遭遇恶劣天气,可得到赔偿。在日本,如果日本北部的樱花因为天气过暖而在4月29日的黄金周到来之前开放,保险公司就将向客户支付赔偿。日本北部的旅行社还销售一种“浮冰险”。这些旅行社靠从东西伯利亚漂过来的冰块吸引游客,许多游客花钱来看狐狸如何在大片浮冰上捕猎。如果大风把这些浮冰吹走,旅行社就会有损失。
  同样受到天气影响的还有体育等产业。原定于2004年10月6日~7日在北京举行的“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活动因雾取消,令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损失惨重。然而,这一损失本来是可以通过买保险而避免的,而主办方没有购买此险,因而损失了800万元。当然,也不乏成功的案例。2001年11月8日~13日,国际高尔夫比赛预赛在深圳举行,为此组委会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100万美元。保险公司对是否受理投保征询了深圳气象服务中心的意见。通过细致的分析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圳气象服务中心给保险公司提供了该段时间天气较好的预测意见,为保险公司赢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也为国际高尔夫比赛预赛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天气保障的依据。
  天气风险管理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提出的。美国有关部门曾提出70%的企业会遇到天气风险影响,每年有25%的GDP会受到天气变化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占10%。天气风险大致可分成两种:毁灭性的天灾,如台风、洪水等对企业财产造成的损失;企业因对雨量、温度、积雪量、风速等天气因素变化特别敏感所造成的营业收入减少。在美国、日本,天气保险或天气衍生性商品作为天气风险管理的手段,已经盛行一段时间。根据估计,自1997年开始,全球天气保险及天气衍生性商品年总产值高达45亿美元,非正式的估计更是高达100亿美元。
  
  外国公司抢滩中国
  
  商家需要气象部门的信息来进行商业决策,气象部门也需要在商家那儿拓展业务。然而,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首先,社会各部门对气象服务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人对气象消费仍感到陌生。一些企业愿意拿出巨资做广告,也不愿投资几千元、万把元购买专项气象服务。
  其次,我国的气象服务品种单一,缺乏较强的操作性。现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是公益性、大众化的,最多的是突发事件的预警,如发布24小时天气预报和台风、寒潮警报等初级气象服务项目,以及为一些商家提供“粗放”气象分析。而企业需要的是长期的气候分析,特别是天气对所在行业效益的影响。商家觉得这些“粗放”研究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最后,气象部门自身很少主动地争取市场份额。目前,国际上颇具实力的公共气象服务机构及私人气象公司已杀入中国市场。美国国际气象服务公司(WSI)和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NI)已先后在广州、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并取得资讯咨询服务的营业许可证,从事远洋导航气象服务。WNI所辖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机构,已经占据上海、广州大部分远洋航运公司70%的气象服务份额。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正在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提供导航服务。

相关热词搜索:气象 发财 靠天 气象经济与“靠天发财” 气象经济与靠天发财 气象经济初露锋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