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的“旋转门”:美国旋转门 政治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传闻终于被证实,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宣布辞职。人们在深思其离去可能给美国外交带来的影响之余,也注意到他离职后随即加盟华尔街上的高盛公司。实际上佐利克到国务院上任以前,就曾是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也就是说,通过一扇看不见的“旋转门”,他不断进进出出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官学商)。“旋转门”是美国特有的政治名词,意指政府官员、思想库和大学的学者以及商界名流之间的职位转换。
  
  门里门外穿梭忙
  
  在美国,走过“旋转门”的名人数不胜数。最为风光的政坛大佬基辛格进入政界前就是哈佛大学的学者,离开政界后又成立了基辛格“国际咨询公司”并任董事长;前中情局局长凯西在政府工作的前后都就职于自己组建的曼哈顿研究所;提出了国力方程的著名学者克莱因曾是中情局副局长;曾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的李侃如离职后进入密歇根大学教授政治学;而前驻华大使李洁明则成为美国企业研究所的研究员。布什政府任内官学商转轨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切尼原是哈里博顿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赖斯原是斯坦福大学教务长,沃尔福威茨来自霍普金斯大学,博尔顿来自企业研究所,最新任命的财政部长则是佐利克新投奔的高盛公司的总裁。最有意思的是,9.11后才组建的国土安全部的第一批高宫中,已有90多人跳槽到与安全有关的企业赚取高薪,其中包括前部长里奇、前副部长罗伊等。有40%的离退职国会议员在过了法定的回避期后进入了游说公司,摇身一变成为游说以前同事的说客。
  
  独具特色的“旋转主义”
  
  “旋转门”现象与美国政治运行的内在特征和需求密切相关。首先,由于政府任期的阶段性,定期更新的美国政府无论谁上台,一般都会按照自己的需求重新安排班子。老板一般更看重阁员的能力而非资历,同时经过多年的优化,美国政府的分立和制衡体系使得各机构的运行趋于成熟,新官即使不够称职也无大碍,而且可以迅速更换;其次,由于政府职能的连续性,一旦在某届政府的部门任职,了解了政府运作的规律,退职以后的官员就依然会保有值得学术机构和商贸部门期待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在政府内部“镀金”以后他们在哪里都会闪光。再者,美国政府决策时不断需要学术部门和商界人士提供咨询意见与合作,这种模式也促进了他们之间的融合,使得三者除了位置和主业不同以外,对于相互各方的运作规律都比较了解,也使随时随地的角色互换都变得更加容易。这些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旋转门”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转进转出有利有弊
  
  通过在“旋转门”中的你来我往可以转出不少收益。首先,因为他们没有“熬死于此”的后顾之忧,可以通过“旋转”各取所需,所以在任职期间一般都会安于本职。当官的,一般不会抱怨清水衙门,不想当了,可以随时“下海”挣钱;经商的,一般不会惦记着做官,等财发够了,可以到政府部门赚点政绩;搞学术的,也不会寂寞,学问做好了,就有机会当官,也有机会挣钱。其次,通过“换位代职”,官学商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各自工作也可以做得更好。当官的不知挣钱难研学苦,经商的不知当官累研学贫,搞学问的不知做官险经商烦,换位以后,不仅相互多了一份理解与同情,更能深刻体验到各个部门不同的运行规律和客观要求,无论在哪个行当上,都可以减少纸上谈兵和走弯路的犯错机率,大家都能从中获益。从个人的发展来看,也会更加全面。
  不过,“旋转门”也非干赚不赔的保险门,弄得不好也能转出麻烦来。不同部门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旦全面了解了各个部门的“隐私”和特权,趋利的本性就可能使某些人试图兼得各方优势,正所谓欲壑难填,由此引出的腐败案在美国隔三差五就会发作一下。不过,美国的司法体系已比较成熟,而且还在不断完善中,对于走过“旋转门”的期限和行为细节都有明确规定,转两圈就想搞腐败也不是那么容易,比起它带来的益处,弊端还是要少得多。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政治 旋转门 美国政治的“旋转门” 美国旋转门批发 美国旋转门价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