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独立16年后的崛起 中亚五国独立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在经过了艰难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越来越成熟地扮演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角色,而且随着这一地区政治建设和经济实力的发展,它们在不远的未来会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2007年2月,土库曼斯坦总统大选顺利进行,从而平息了尼亚佐夫总统去世以来人们对土前途的担忧与猜测。16年前的苏联解体造就了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民族国家实现独立的机会,同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带来的强烈冲击又给各国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独立后的中亚各国在经过了艰难而复杂的发展历程后,开始越来越成熟地扮演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角色,而且随着这一地区政治建设和经济实力的发展,它们在不远的未来会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政治成熟期到来
  
  中亚各国纷纷选择了适合各自国情的政体模式,各自的模式在权力平稳过渡中日趋成熟。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国家的各主体民族均未经历过或完全经历过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原苏联政治体系被破坏后,因为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有的历史经验,它们对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体制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谨慎的尝试和有限的反复。在经过不长的磨合阶段后,中亚各国逐渐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总统制政权。虽然在五国分别有着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但它们都具有这样的基本特征: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及社会稳定的高效性;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增长的务实性;联系和凝聚多元文化社会的代表性。
  这些新生国家虽然在最初时期存在着许多制度上的缺陷,但是没有贸然割断与自己历史的传统联系(包括早期的游牧政权、沙俄时期的行政建设和苏联时期的共和国政权结构)。它们适应了冷战结束后中亚地区各国的具体发展条件,成为能够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颇具生命力的新型民族国家形态。从2005年开始,中亚各国进入了独立后第一代领导集团重新安排国家权力的敏感时期,这与当年毫无准备地建立独立主权国家一样完全是开创性的重大事件。
  由于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从苏联解体后即纷纷进入这一地区的各大国势力也希望在这一重要的发展时期施加更多的影响。尤其是美国及西方国家正借整个“后苏联空间”均面临政权更迭的时机启动“民主改造”思潮,所谓“色彩革命”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国相继发生。虽然缺乏准备的吉尔吉斯斯坦首先在2005年初承受了这一浪潮的冲击,夹生的“郁金香革命”至今仍释放着不稳定的能量,但“色彩革命”颠覆性的力量在中亚地区却引起了反弹: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2006年以强化权威的方式争取到继续探寻国家权力更迭模式的时间;而土库曼斯坦因首任总统的突然逝世而不得不提前开始这一进程,人民委员会的重大决定确定了一种平稳交接新模式的尝试;乌兹别克斯坦正谨慎地准备在2007年进入同样重要的历史阶段。无论各国以怎样的方式完成这一进程,都预示着中亚地区政治成熟期的到来。
  
  交互作用的多重合作安全格局
  
  中亚各国积极构建地区稳定保障框架,交互作用的多重合作安全格局正在形成。历史上,在来自欧亚大陆周边各个方向上的强势文明挤压下,中亚地区成为著名的“文明断裂地带”。多民族跨界而居的复杂人文因素、与战乱多年的阿富汗相毗邻的地缘政治环境、经济滑坡后社会中滋长的极端主义情绪等,都使得刚刚独立时的中亚各国的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国际宗教极端势力利用这些条件对中亚地区进行渗透,使这里形成了西接外高加索、南联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新活跃区。
  由于中亚地区基本的地缘政治因素在各国的表现具有普遍性和关联性,加之初建阶段的国家机器职能尚不完善,任何一国单独应对这种威胁都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各国领导人明智地采取了协作应对危机、合作赢得稳定的策略,有关国家政府及职能部门开展沟通、协调,在反对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合力,使地区安全形势在进入新世纪时得到明显好转。
  9.11后的国际反恐行动在中亚地区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也促进了中亚各国对地区安全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更高要求。目前,在构建地区安全保障的探索过程中,中亚各国选择了区域合作的道路,在利益攸关的俄罗斯、中国、欧洲各国的积极参与下,中亚地区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安全合作机制。
  在上海合作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等区域安全合作框架内,中亚各国积极地参与代表着不同国际政治力量组合的对话、协作与行动,在集体维护地区共同的安全中,使本国的安全利益得到了基本保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组合的区域安全合作机制同时存在和交互发挥作用的地区特色,为当今世界构建合作安全和预防地区冲突机制的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哈萨克斯坦,现任独联体轮执主席国,从2007年开始又派员出任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同时正在争取2009年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轮执主席国地位,在区域安全合作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姿态。
  
  经济逐渐恢复,但差异加大
  
  目前,中亚地区经济由艰难恢复期转入平稳发展阶段,但地区内的发展差异正在加大。集中而高效的苏联经济体系的断裂,给中亚各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中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来源被阻断后,原有的单一产业结构无法维系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大幅度下滑。将1995年与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相比,中亚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持续下降,五年累计下降水平在哈萨克斯坦为55%,吉尔吉斯斯坦为50%,塔吉克斯坦为50%,乌兹别克斯坦为18%。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政府在确保政治稳定的前提下,积极致力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有财产实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措施,建立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族产业的保护,根据本国资源特点和拥有水平,制定优先发展能源、矿产等资源领域的经济战略,在较短的时期内明显见效。1996年,中亚各国经济基本停止下滑。
  目前,多数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成熟,在原有的国际经贸联系基础上,各国越来越积极地投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务实的经济发展战略带来了实效,以经济快速增长为动力,中亚国家的总体实力正在加强,从而大大巩固了社会的稳定。但由于各国拥有的资源水平不同,加之一些社会性因素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差距也正在拉开。除哈萨克斯坦(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20美元)外,中亚其他国家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在300~400美元,甚至更低的水平。中亚各国在今后的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中,如何克服发展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主要任务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中亚 崛起 年后 中亚独立16年后的崛起 中亚强权哈萨克斯坦崛起了 独立二十年的中亚与中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