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十年回归 [回归十年,走向和谐的十年]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香港回归十年来,“一国两制”取得了成功,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发展的局面,与内地的关系逐步走向和谐。      国家认同感稳步上扬
  
  英国自1842年割占香港岛以来,在香港实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英国为了将香港与内地分隔开来,巩固自己的殖民统治,在港进行了一系列紧急部署。1948年,修订教育条例。1949年,先后颁布实施《移民管制条例》、《社团登记条例》、《人口登记条例》和《紧急条例》等,强行驱逐爱国人士,关闭进步社团,加强对港人的身份管理和殖民教育。1950年,又在边境地区架设铁丝网,修筑炮台,对过境中国人进行盘查、搜身。通过这些措施,港英当局强行割断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人员往来大大减少,联系被迫中断。此后,还长期对港人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刻意丑化内地形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抓住世界经济转型和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遥居“亚洲四小龙”之首,远远高于内地。在这种背景下,香港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对内地的“穷亲戚”存在很大的心理优势,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不高。据统计,1996年,港人同时称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的比例,只有48%。回归前,香港社会弥漫着“九七大限”的情绪,一度出现规模较大的移民潮。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重要的一步。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全力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应对回归后的新形势,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香港按照“基本法”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港人也享受到比港英时期更为广泛的民主权利。行政长官由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立法会产生的民意基础不断扩大,立法会直选议席从第一届的22席扩大到第三届的30席,占全部议席的一半。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和终审权。在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香港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香港市民对“一国两制”的信心大增,不仅出现了移民回流的现象,而且对国家的归属感大大增强,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创下历史新高。2006年,港人同时称自己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的比例,跃升到59%。
  
  政治隔膜悄悄消除
  
  特区政府成立后,前港英政府的官员几乎全部留任。这种做法对权力平稳过渡功不可没,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当一部分特区政府官员(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官员),仍然禀持港英时期不与内地沟通的“政治纪律”,限制官员访问内地。他们认为要保持香港的“一制”,就是要严格保持香港与内地的距离。还有高官不仅约束部下不得访问内地,还在退休时向18万政府官员发出“临别忠告”称,对愈来愈多的官员将眼光投向内地、过于关注香港与内地的接轨而忘记了香港有异于内地及忽略与国际的传统联系,表示“忧虑”。这种情况,不仅人为制造了香港与内地的政治隔膜,与回归后的政治现实不相适应,还影响了香港经济复苏步伐,使之不能及时抓住内地经济发展机遇,尽快摆脱亚洲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困难局面。
  2001年,曾荫权担任香港政务司长后,加快了与广东省的沟通,促进了粤港合作。2002年行政长官董建华连任后,推行高官问责制,强化对政府官员的影响力,并率领官员访问内地,加强与中央政府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交流,捅破了这层政治隔膜。特区政府官员了解了国家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促进了香港与内地的双边合作。“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个人游”等一系列深化双边关系的政策才得以顺利出台和执行。2005年,曾荫权继任行政长官后,进一步推动这一政策,特区政府官员访问内地成为潮流。随着双方交流的深入,香港官员对内地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个转变,除了表现在日常工作上,还体现在更深层的意识倾向上。例如,香港官员现在很注重提升自我,学习普通话,掌握国情。特区政府还在北京、广州、上海、成都四个城市设立办事处,有力地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政治隔膜的消除,香港日益融入整个国家的发展框架之中。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香港和澳门第一次被纳入规划中。这是国家首次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角度,对香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进行定位。香港不但可以协助内地的金融改革,而且还能协助内地熟悉、运用国际规则和惯例,成为与国际沟通的桥梁,为内地培养人才,等等。同时,把香港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也体现了国家对香港主要产业发展的支持,香港的金融、物流、会计、法律、教育等优势产业和部门找到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为香港持续发展提
  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
  
  经济融合成效显著
  
  回归后,香港和内地建立了多种经济合作机制和框架,其中以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影响最大。
  CEPA于2003年6月签署,是中央为复苏香港经济、促进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融合的重要措施,是香港与内地深化经济合作的最重要的机制。CEPA的实施对香港经济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据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透露,从2004年1月CEPA正式实施以来,香港与内地的货物贸易已经全面开放,共有1370种香港产品可以享受零关税优惠进入内地,货品总值37亿港元。CEPA还大大开放了内地的服务业市场,使香港27个行业取得内地的优惠待遇。仅在CEPA实施的头两年,就已为港商节省关税2.4亿港元,新增职位2.9万个。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简称“9+2”,是2004年6月由泛珠三角区域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与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组成的区域合作项目。这九省区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占全国比重超过1/3,战略地位十分突出。目前已建立包括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内的多层次协调合作机制,在2006年举行的第三届经贸洽谈会上,共达成6870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在“一国两制”条件下的区域合作,不仅有“一国”的合力,而且有“两制”的互补。内地九省区和港澳可以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整合资源,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区域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不仅使内地更多更好地吸收香港的投资,扩大与香港的贸易,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且还帮助香港尽快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为香港的制造、贸易、金融等行业优先进入内地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实现经济复苏。十年来,香港与内地间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一倍,内地居民访港人数增加近六倍,汽车和货车进出境辆次增加九成。香港实质GDP(按不变价格算)由1997年的1.22万亿港元上升至2006年的1.73万亿港元,增长42%。如果考虑到香港在1998~2003年间有五个年份GDP出现了负增长,那么就可看到两地经济融合是香港近三年来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曾荫权在今年6月6日举行的纪念香港基本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表示,CEPA、“个人游”、开放人民币业务、通关便利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内地和香港经济合作措施,有助于带动香港经济复苏和转型,使香港自逆境中恢复过来,取得新的发展。
  
  社会生活更加密切
  
  除经贸外,香港与内地还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开展和扩大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01年,教育部开始批准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本科生。到2007年,香港共有12所高校在内地25个省市招生,高等教育学位实现互认,内地大学招收的港澳生与内地学生实行同等收费。此外,内地与香港还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建立粤港澳传染病病情通报机制,等等。两地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层次逐步深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以及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的新局面。
  香港人与内地人跨境而居的现象日益普遍,相互通婚越来越多。香港与深圳实行24小时通关后,交通往来十分便利。大量港人由于香港房价太高,前往深圳购买大房子居住,更有一部分港人长期到内地工作、生活。此外,还有一些内地人赚钱后也来到香港购房。特区政府统计处2005年1~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居民在内地工作时间超过1年的数量约24万,工作地点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和北京,占香港劳动人口的7%。有专家预计,到2012年,到内地生活和工作的港人将达到100万人。而特区政府也改变了过去对内地学历的不平等待遇,内地人才可以凭个人学历和工作能力,在香港工作以至定居。2006年,两地居民通婚的数量,已接近香港人新婚总数的一半。这些现象说明,回归前港人那种看待内地人是“穷亲戚”的眼光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双方关系更加平等,更加和谐。
  
  引领内地走向世界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走向和谐,并不意味着香港丢掉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从“两制”走向“一制”。正是在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才能在回归后相继战胜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疫情的冲击;才能排除国际乱港势力的干预,按照“基本法”发展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才能继续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局面,维持其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资讯中心的地位,继续发挥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中介作用。香港外国银行多、投资基金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多,现在仍是外资进入内地的“集结地”;香港资讯传播非常发达,是内地了解世界的“观察站”;香港市场规则与国际社会完全接轨,是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练兵场”;香港与国际市场联系广泛,是内地商品与服务进军海外的“中转站”。据统计,截至2006年4月,内地吸收香港直接投资的企业达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2650亿美元,分别占内地累计总数的46%和41%。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CEPA的进一步深化,香港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国门、上市集资的首选地。截至2006年,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企业总市值高达6.7万亿港元,占香港股市市值总额近一半,充分显示香港股票市场为内地企业集资的能力。2006年,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内地市场同时上市,募集资金高达191亿美元,在全球资本市场创造了IPO的新记录。
  总之,香港与内地关系日益和谐,有利于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热词搜索:回归 走向 和谐 回归十年,走向和谐的十年 走向和谐社会 走向和谐盛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