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热的冷思考 [两岸热中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先经济,后政治”,马当局已暗示政治对话无可能;以赢得政治利益为第一原则,岛内“统降独升”趋势恶化;两岸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大的魄力、更多的智慧。   
  国民党重新执政近两年了,国共两党高层频繁会晤,海协、海基两会业已举行三次会谈,两岸经贸文化人员交流也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阶段,两岸关系可谓“够热”。但是,在两岸热中很有必要冷静地思考一下:两岸关系究竟在哪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还存在哪些隐忧,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进展:初步建立互信,进入和平发展轨道,发展动力增强
  
  在两岸共同努力下,台海关系一年多来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和平发展的轨道。
  一是两岸在两岸定位上达成一定共识,具备了改善关系的的政治基础。马英九上台后,抛弃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台独路线”,坚持“宪法一中”,将两岸关系定位为“非国与国的特殊关系”,认为双方虽对一个中国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一个中国原则都可以接受,“可用九二共识做一个暂时的处理”。在两岸关系走向上,马主张“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承诺“在任期内不会去搞‘两国论’或‘法理台独’”。大陆方面也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对两岸政治分歧采取搁置争议的态度;在坚持“和平统一”的最终目标决不改变的同时,对台工作重点由“和平统一”向“和平发展”调整,力图通过经济、文化、人员交流为遏独促统创造条件。两岸在两岸定位这一核心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为两岸关系的改善突破打下了政治基础。
  二是两岸在良性互动中初步建立政治互信,结束多年的紧张对抗状态。马上台后推行温和务实、和平双赢的两岸政策,以“外交休兵”、“活路外交”取代陈水扁的“烽火外交”,改“决战境外”的“国防”政策为“守势国防”。大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与国民党高层见面,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释出诚意,不断出台惠台政策,帮助台抵御金融风暴和八八水灾赈灾,在连战代表台湾参加APEC会议、台卫生部门参加世界卫生大会等也释出空前的善意。两岸这种不断的良性互动,使两岸政治互信初步得以建立。
  三是两岸两会恢复制度化协商,为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会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原则,恢复了停顿多年的往来,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举行了三次会谈,达成九项协议和一项共识,彰显了作为两岸协商谈判主要平台的功能,为两岸关系的进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是两岸经贸、人员、文化交流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助力。马英九当局推行积极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大大减少了两岸人员、文化交流的障碍。两岸两会诸多协议具体落实,陆客入台,两岸全面、双向、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前所未有”,对两岸经贸、人员往来的正常化,以及两岸民众在交往中增进了解、消除敌意、促进融合,从而保障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高雄市长陈菊炒作达赖、热比娅议题,岛内舆论纷纷指责,高雄旅游业者更因陆客取消行程、利益受损对陈菊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显示两岸交流对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的正面意义。
  
  隐忧:两岸分歧依旧,极易出现反复统一基础未见改善
  
  尽管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轨道,但在一些敏感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一是马当局顽固坚持“中华民国主权独立”的立场,成为两岸在政治议题上难以突破的瓶颈。马坚持“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强调要积极维护“中华民国主权”与台湾尊严,成为阻碍两岸在政治议题上达成共识的重大障碍。
  二是马当局极力回避两岸政治协商,使两岸关系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且极易出现反复。马认为两岸关系发展过快已引起岛内部分民众尤其是中南部民众以及美国的疑虑,对其连任不利,2009年宣布参选党主席后不断有弱化国共平台、为两岸关系降温的举动。马当选前曾多次表示将与大陆协商两岸和平协定的架构,进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但当选后其大陆政策呈明显的“重经济、避政治”的特点,在两岸政治议题协商上一再退缩。马2009年5月8日接受新加坡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任期内的未来三年两岸还是“先经济、后政治”,只有当他2012年连任后才不排除触及有迫切需要协商的政治议题。10月16日,马的核心幕僚、亚太和平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在一项台美智库座谈会上提出两岸签订和平协议的三项准备工作:“ECFA、MOU完成签署”、“台湾内部达成共识”、“国际社会接受”。这无疑是马当局通过半官方的第二轨道,向大陆释出的启动政治对话的前提条件,鉴于当前的实际情况,亦等于是明确地向大陆表示目前两岸没有政治对话的可能。
  马刻意放缓两岸关系发展步伐,避谈两岸政治问题,不愿触及两岸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签订和平协议等问题,不利于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正常化与和平发展框架的建立,使两岸关系难以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推进。而且,两岸关系由于缺乏保障、较为脆弱,极易出现反复甚至倒退。
  三是马当局没有统一指向,岛内有关统一的民意基础更趋恶化。两蒋时期以及李登辉执政前期,台当局均以两岸统一作为目标,1991年的“国统纲领”明确以两岸统一为指向。马英九2005年在伦敦政经学院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两岸“终极统一”的目标。但是,此后马英九的两岸主张受到民意压力、绿营攻击、国民党内本土派力量牵制、美日不愿两岸走得过近等岛内外因素的影响。马缺乏使命感和引领风潮的勇气,在以赢得政治利益为第一原则的考虑下,其大陆政策不断向本土化方向调整,强调“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不统、不独、不武”和维持现状,“台湾前途自决”,声称“任内不会与大陆谈判两岸统一的问题”。
  马不是主动化解台湾主体意识而是过度迎合民意,一味强调“不统”,刻意回避“一个中国”、“中国人”等,客观上加持了“反中拒统”的论调,使台湾主体意识和分离倾向继续得以强化,国民党执政后民众身份认同上的“去中趋台”、统独认同上的“统降独升”趋势并未改变,统一在岛内更加成为禁忌,其民意基础不但未能改善,反倒有愈加恶化的趋势。
  
  解决之道:促进两岸政治关系正常化,构建和平发展框架
  
  两岸关系要想保持和平发展势头,避免出现反复,并向更高层次迈进,离不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建立。
  政治关系的正常化是构建和平发展框架的基础。构建正常化的两岸政治关系包括:通过和平协议等方式,把两岸目前对“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的共识固定化、法律化,从而增强双方互信,增强台湾民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同,削弱台湾民众的分离意识,制约“台独”势力可能重新上台后的两岸政策;通过协商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立并完善积极、充分的两岸政治互动机制,实现两岸关系的更具实质意义的突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大保障。
  在具体构建正常化的政治关系过程中,无疑有很多难题需要面对、处理,如两岸如何表述两岸定位、未来走向、台当局政治定位、“中华民国”地位等。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障碍很多、难度很大,但并不意味这两岸就不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随着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政治议题已无可回避。而且未来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即有可能重新恶化,将更加难以解决。对国民党来说,不去推动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不去改变“去中趋台”、“统降独升”的民意走向,在两岸关系上一味“只谈经济、不谈政治”,将难以逆转其在统独议题上的被动处境,无疑对其政党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是缺乏战略考虑、不明智的短视之举。
  两岸问题的解决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更大的魄力、更多的智慧。我们相信,只要两岸真的有谈的意愿,只要两岸愿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凭着中国人的智慧,两岸在政治议题上一定能找到务实、灵活、双赢的解决之道,从而为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及和平发展框架的建立创造条件。

相关热词搜索:热中 两岸 冷思考 两岸热中的冷思考 军事热中的冷思考 军事热的冷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