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影视片,差距在哪里?_差距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2003年刚刚过去,现在《无间道Ⅲ》是热门话题。2002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人们在谈论《无间道》。一个香港的电影系列贯穿了我们一年的文化生活,而《天地英雄》、《绿茶》等内地电影则无奈地成为点缀,内地与香港在电影制作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电影是这样,电视剧方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2003年内地的大制作是《射雕英雄传》,人们称为“03版射雕”,以与香港无线电视1983年拍摄的《射雕英雄传》做比较。
  “03版射雕”招致一片骂声,对比“83版射雕”,很多人将其判定为水平低下。他们认为,“03版射雕”在背景和特技等方面比“83版射雕”有很大改进,这是内地的先天优势,幅员辽阔,风景优美:也因为物质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编剧和演员方面,“03版射雕”却远远不如“83版射雕”,而这些更加重要。“03版射雕”的收视率不高,而“83版射雕” 20年前万人空巷,20年之后仍然有人找出来看。
  20年之后,内地重拍《射雕英雄传》,整体水平还是不及1983年的香港。两部热炒的内地影片《英雄》和《天地英雄》,也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差距,它们的剧本和演员表演,与同时期香港拍摄的《无间道》系列相比,简直相差一个时代。
  观感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那是什么原因使制作(生产)水平不能随着大众的欣赏水平进步呢?
  
  观念落后:没有丰富的个性
  
  第一层原因是制作者的观念跟不上时代。
  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在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尊重个人利益的观念逐渐深入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中。但一些制作者仍然是旧的思想模式,可能他们也说以人为本,但内心却在不自觉地坚持家国主义,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坚持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他们忽视了个人,做出来的东西简单而且老套:那些希望从中看到“人”的观众,会对这样的作品失望。
  在“03版射雕”中,李亚鹏扮演的郭靖被简化了,变成一个只知国恨家仇的青年,像洗过脑一样弱智,简单得像个机器人,没有思想,只知一心一意跟“组织”(这里的“组织”是讽喻,指他从小接受却不经反思的“仇,限教育”)走。当然,金庸的原著也是写“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也是以家国为先。但原著中郭靖的形象还是比较丰满的;而且,原著还有很多条线索,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等各有个性。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比较早的作品,他后来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塑造的大侠,不再像郭靖那样简单,他们在家国与个人的问题上,思想上有过矛盾,有过冲突。《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有叛逆性格,但最后还是以国家为依归,变成一个为国为民的人;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不再需要这样的归属,他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天龙八部》更是具有包容性,各种生活目标的人都在这里有自己的空间。金庸小说的思想在他创作的20年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03版射雕”却守着那种旧的模式:故事的发展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将个人变为服从大局的人。
  “83版别‘雕”则超越了原著,黄日华塑造的郭靖,对个人的选择有更多的思考,有苦恼,有反思,他有自己的利益和思想。即使看过原著,观众也能在黄日华版的郭靖那里有一些新的发现。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03版射雕”远远不及“83版射雕”。
  如果说《射雕英雄传》还是受限于原著,那么内地对《笑傲江湖》的改编则彻底暴露了我们的固有模式。令狐冲在原著中是个追求自由的人,他不想陷入所谓的正邪之争。但“央笑”(网友这样称号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笑傲江湖》)却将其改编成一个逐渐觉悟的“革命者”,最后奋起抗击邪恶,将“反革命”推翻,故事的最后是正邪两方力量的决战,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令狐冲成为天下第一,正义无敌!
  在这种模式下,故事的线索是预先埋下的,它的发展必然指向那个终点――个人之外更高的价值(国家或者“江湖”的利益),因此,很多情节变得简单,有些情节编剧认为无关紧要,处理得非常草率,就算表现个人内心的矛盾,也是早就设计好了结果,让人觉得很不真实;而有些情节则牵强附会,被观众认为是幼稚可笑。
  《英雄》也是这样,它一开始就指向一个终点――“天下”,它匆匆忙忙,来不及处理个人情感和性格,也忽略故事的复杂性,就直奔终点而去。这部电影没有“人”,只是描述秦王的事业和他的辉煌。那么多的大牌演员,都成了摆设,没有角色的展开,只是莫名其妙地打斗几场,这些打斗也是匆匆忙忙,毫无韵味,没有任何内涵,只是为打而打。
  既然社会越来越尊重个体性,相当一部分观众已经不能接受这样老套单一的模式,为什么制作者还会继续采用呢?他们应该不是有意坚持这样的模式,而是不自觉地陷入进去。
  
  专业水平低:不能接近真实
  
  这就要谈到第二层原因,制作者的专业水平不高。
  就影视来说,专业的方式就是要面对观众的特殊欣赏需求,他们来到影院或者坐到电视机前,是希望得到小说、戏剧等不能带给他们的享受。但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却不考虑影视的独特性。看过《英雄》和《天地英雄》,有人批评这些电影太依靠对白,好像没有对白故事就不能发展。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多时候对白并不是最好的表现方式。但对白似乎是最简单的方式,导演和编剧都喜欢随手拿过来用,把电影弄得像话剧、评书,连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要用对白表现出来。
  《天地英雄》里有一个情节饱受诟病:女主角赵薇沐浴在玫瑰花瓣之中,男一号姜文站在她旁边,赵薇说了一句话:“你是个好人。”这样直白地表现心理,将刻意营造的诗意和浪漫统统破坏。
  这样不分场合地随意利用对白,不考虑与其他表现手法的结合,造成对白的滥用。《英雄》让梁朝伟说了一句“好快的剑”,不知被多少人耻笑。导演没有别的方式去表现“快”,非要让梁朝伟不合身份地说句苍白无力的话?
  同样不专业的还有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们只会将故事情节平直地展开,不给观众留下想像的空间。
  《地道战》、《地雷战》这样的电影,是将敌我双方的情况一一交待出来的,观众清楚地看到敌人的愚蠢和我方的高明。几十年前用这样的方式还有一种纯朴的美,能让大家看得很高兴。但几十年后再这样,就是严重低估观众的水平。“央笑”偏偏要“借鉴”这样的方式。它让我们看到“反面人物”左冷禅一次次设计阴谋,然后是“正义一方”将其打败,他的手下回来报告失败的消息,寸:是策动下一个阴谋,左冷禅与日军小队长何其相似。但观众恐,旧不会为“敌人”的阴谋被识破而高兴,倒可能为智力被低估而愤怒,
  而《无间道Ⅲ》播出之后,很多观众还在分析剧情,他们根据细节推测故事真正的过程,导演和编剧将诠释的权利交给了观众。相比之下,内地的影视“讲故事”的水平纯属业余。
  “央笑”还被指责节奏太慢,导演很“无辜”地表示,他本意是为了使观众看得更明白,但没想到很多观众已经看过原著,知道故事情节了。这个回答显示他对电视剧的节奏没有专业的把握。电视剧拍出来,就要有它的独特价值,即使看过原著的人也应该能在这里得到不同于小说的收获。但“央笑”显然没有这么专业,从导演对“节奏”的解释可以看出,除去原著中已有的,这部电视剧就没有了价值。
  有些制作,表面来看,有一些环节做得很不错,但整体来看,却不能给人专业的感觉,因为它们只是拼凑,而不是为了有效地完成一个目标而精心设计。最典型的就是《英雄》,这里有壮美的山河、磅俩的气势、优雅的音乐、娴熟的演奏、华丽的服装、多变的色彩。这么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但它们不是有机结合、相互烘托,它们只是被简单地放在一起,除了卖弄之外,就是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比较典型的是张曼玉和章子怡对打那场戏金黄的树叶在空中飞舞,飘落在地上像是积雪;鼓点的节奏悠扬激越,让人感受到金戈铁马,虽然优美,却与缓缓飘落的树叶不是非常和谐;与场景和音乐冲突更大的是演员的表演,章子怡疯狂地挥舞两把弯刀,撕心裂肺地嗥叫,张曼玉则像个怨妇,阴毒地戏弄着章子怡,最后冷笑着给她一刀,所有的美感都被这两个女人的戾气冲刷得无影无踪。
  这与《卧虎藏龙》里杨紫琼和章子怡的对打形成了鲜明对比急促但平稳的鼓点和迅疾但从容的武打烘托了杨紫琼的优雅,东方女性的韵味从招式和旋律中流淌出来。李安将谭盾音乐、袁和平动作和杨紫琼表演的精美精心地捏合在一起。同样是谭盾优美的音乐,在《卧虎藏龙》是诗一般地阐述故事,而在英雄中却显得突兀,与画面搭配不当,不知所云。
  专业是领先,是精益求精。不努力做到专业化,就是落后,跟不上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在新的时代,新的方式已经产生,比如好的对白和叙事方式,可以使影视更加趋近真实,更贴近人的心理。但他们没有掌握这些专业的方式,所以只能沿用以前的模式,比如“央笑”沿用《地道战》的模式,或者只能照搬,将好东西拼凑起来,拼成一个怪物,比如《英雄》。
  结果,这些作品看起来幼稚可笑,它们不能表现真实,当观众的思想比它更接近真实时,就会发现它们观念的落后,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认识水平。观念落后是表象,其原因是专业水平低,他们并不是自觉地坚持某一种理念,而是在不自觉地沿用以往的方式。
  他们的专业能力,只能做好“我们村”、“我们胡同”的故事,表现小范围或某类人,当要表现更宏大或者更现代的事件,他们就显出拙劣。比如张纪中,他做不好《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但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却很受欢迎。一部分原因是故事比较简单,就是“俺们屯”一个人的经历。
  另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与它相比较的高水平制作。海外没有相似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像《射雕英雄传》那样可以直接比较。就是原著,也很少有人看过。有人指出,石钟山的原著有更大的关怀,他要反映那种婚姻制度带来的悲剧,电视剧却将其简化,变成了简单的主旋律,最后在锣鼓喧天中又是老套的一连串感谢。
  
  职业化程度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我们进入到第三层原因,制作者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所谓职业化,就是以工作作为生存的基础。说一个人是职业化的,有两层含义:第一,如果他失去工作,就可能陷入非常糟糕的状态,甚至生存都成问题。正像一位日本职业围棋手所言,输了棋,就如天塌下来。第二,他能得到工作获得收入和地位,是因为他的能力达到要求,成绩让人满意。如果做不到这些,他就可能失去工作机会。与之相对的,是以某个集体或朋友圈子作为生存基础,或者说“集体化”。在这样的集体或圈子中,某些人得到照顾,即使能力不够或成绩不好,他也能照样工作。这种情况下,工作不是基础,而是被其他因素决定。
  职业化的状态下,工作成绩不好,生活就可能陷入困境,在这样的压力下,人们不得不变得更加专业,使工作效率更高,而那些不够专业的会被淘汰。但是,现在的影视界好像还不是这样,他们怠于提高专业水平。我们对影视圈里面的情况不甚了了,但从一些表现来看,他们还没有真正职业化。
  李亚鹏在《笑傲江湖》里的表演颇受非议,但他并没有沉寂,很快又被张纪中选为《射雕英雄传》的主角,结果演得更差。这部电视剧的收视率还不如同期播出的低成本制作――苏有朋版的《倚天屠龙记》。而张纪中更了不得,担任《笑傲江湖》制片人之后又负责《射雕英雄传》,虽然这两部都不成功,却不妨碍他继续出任《天龙八部》制片,接下来他还要制作《神雕侠侣》。
  市场反应不好,却可以继续获得机会,连调整的时间都不需要,在这样没有压力的环境下连续工作,怎么可能指望他们有什么实质的改进呢?改变也有一点,《笑傲江湖》改动了原著的一些情节,而《射雕英雄传》却“忠实”于原著,但这样的改动,与其说是提高水平以适用观众的需求,不如说是“讨好”金庸。似乎在这个圈子里,赢得某些人的好感和信任比获得市场成功对个人前途更重要。
  香港艺人的职业化程度更高,他们一旦表现不好,公司就可能不再捧他(她),慢慢就会淡出。刘德华年轻的时候,尽管长相英俊,但在香港无线跑了很长时间龙套,在剧组中尝尽人情冷暖。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只能尽心尽力地去学习,等到一次机会,全力表现自己,否则又要漫长地等待。因为有这样的锻炼,刘德华的敬业精神有口皆碑,很多香港演员都有他这样的经历。
  香港无线1983年拍摄《射雕英雄传》,是一边播一边拍,如果观众反映不好,就要做出相应调整,减掉很多戏。黄日华和翁美玲承受了很大压力,表现不好戏份就会减少,甚至被换掉。正因为如此,他们才那么认真地去理解角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20年之后还被怀念。   在职业化的社会结构下,人们的敬业靠优胜劣汰的压力来维持,因此整体上都会比较敬业,专业水平都比较高。而在我们这样的非职业化的社会结构下,敬业是靠某些人的信念来维系,因此只会是少数人、小范围的,这些人的高水平很难带动其他人。
  姜文能使《寻枪》成为一部优秀的影片,因为里面主要就是他的镜头,他将一个男人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鬼子来了》,连日本人都说好,可见其特别深刻,非常接近真实,对两个民族性的描绘人木三分,这是姜文“主观真实”理论的成就。但他的天才也只能使小范围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他不能使《天地英雄》让人回味,因为他只是其中一部分。日本演员中井贵一在《天地英雄》里讲话没有语气,只是在背中文发音。香川照之在《鬼子来了》演日本兵花屋小三郎,他本来也不会说中文,却能用恶狠狠的语气说:“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不但背好了台词,还用他不熟悉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两相比较就知道,中井贵一台词学得不是很卖力,演得也不上心。就这种水平,导演也不让重拍,姜文又能说什么,他也只是其中一个演员。
  姜文参与过《理发师》的拍摄,结果与导演陈逸飞不欢而散,剧组解散。对两人分歧的原因,有众多说法,但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姜文对剧本和拍摄要求太高,以致造成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这可能就是他被炒掉的根本原因。导演对姜文如此愤怒,以至于不再考虑他的票房号召力。姜文的“浪费”是出了名的,他总是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改剧本,总是要用比别人多得多的胶片。他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高水平,但那可能只是他认为应该达到的水平,业界并没有相应的机制促使人们去实现那样的水平,所以当他提出来时,就得不到响应,他也因此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中国也有不少优秀的人才,但因为社会结构的问题,他们不可能提升社会整体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是以朋友圈子和“集体主义”的方式,而不是以职业化的方式,结合在―起,敬业和专业并不是考量他们工作成绩的最重要指标。
  继续追问下去,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职业化程度不高。我们还得深入到第四层原因。
  
  资源短缺,竞争不力
  
  上面的分析指出,优胜劣汰是职业化的结果,职业化必然导致人们为工作位置而竞争。同时,竞争也是形成职业化的社会结构的原因。
  竞争是资源(比如人才、资本)之间的相互替换,竞争格局一旦形成,人们对某些资源不满意时,他们可以找到其他起相似作用的资源顶替。
  人们按照职业化的方式结成社会关系,形成职业化的社会结构,也就是说,社会组织能够随时替换掉不合适的成员。这要以人才竞争格局的形成为前提。组织淘汰一些人,就能找到另外一些人来顶替,这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另外,被淘汰的大部分人,要能在其他组织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他们都不能找到新的职业作为顶替,社会就不可能稳定。组织之间的相互替换,也就是它们之间争夺人才的竞争,对形成职业化的社会结构同样重要。人才竞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二是争夺人才的竞争,职业化就是人才竞争和流动。
  中国影视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但目前发展还很不充分,人才储备、运作资本还很有限,不可能形成充分竞争。
  周迅在“03版射雕”中扮演的黄蓉不能被观众接受,很多人不喜欢她的声音。但她以前演过很多角色,声音并没有成为问题,反而是她的一个特色,“黄蓉”失败的真正原因还是她对人物的理解和表现不够好。周迅演不好黄蓉,但是有什么人能顶替她呢?实际上,她在网上调查中是最被看好的“黄蓉”。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适合这类角色的演员,大家能想到的并不多。能表现好干部和人民的好儿女的演员确实不少(相对于市场需求而言),但能表现更深刻、更真实的生活的却难以找到。像周星驰这类以荒诞、无厘头风格刻画真实的演员,我们还没有让他们生存的土壤。所以总是要被不那么合适的人充斥。大家不满李亚鹏在《笑傲扛湖》的表演,但到拍《射雕英雄传》,你又能想到什么更好的人选吗?
  不但组织成员是这样,组织者也没什么选择的余地。我们觉得张纪中的两部作品都失败,但金庸认可他。他确实是同行中的佼佼者,金庸见过《笑傲扛湖》的水平,知道他还是比较好的,找个取代他的人实在不容易。要是再有《英雄》这样的大制作,投资方第一个想到的可能还是张艺谋,就算《英雄》受到再多批判,他也是无可替代。
  这样的组织做出来的产品,虽然水平比较低,但它也会有销路,电视台和影院不会拒绝它们。电视台可以选择的电视剧有限,经常是一部片子很多台一起播,还有很多电视剧播了又播。很多片子比“央笑”和“03版射雕”更差,比它们好的倒是不多。从香港和国外引进的片子也少,而且有“时差”。
  电视台也没有动力去寻找更好的电视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观众能收看到的电视台不多,而且水平相当,大多数电视台都不思进取。湖南卫视稍一努力,就成了省级电视台里最好的。凤凰卫视中文台坚持低成本制作,节目水平一般,却也能脱颖而出。
  
  深层原因:市场规模小
  
  竞争不够激烈,这似乎就是问题的根本。那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好的制度来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呢?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思维,很多人以为,市场经济、私有化、人事制度改革,等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他们常常说,某某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制度的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的变革。用制度解释现象已经成了一个公式,成了一种思维惯性。
  诚然,在小范围或者短时间内改变制度,有助于促进竞争。比如湖南卫视,实行制片人制度后,增强了员工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很快就把所有省级电视台甩开,差点与央视叫板。
  但是,如果把这种“好制度”推广到全国的电视台,却不可能取得普遍的效果。
  新的制度要按新的方式重建组织,一些不合适的人要被淘汰,改革肯定会遇到阻力,要继续下去,需要组织者大力推动。一两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有足够决心和能力的领导人不难找到,但他们毕竟是少数。
  即使电视台内部都能将改革继续下去,它们也会遇到社会其他方面的阻力,比如节目制作方。制作方提供不了好的节目,电视台内部效率再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电视台都自己制作节目,以保证高水平,那制作方的生计就成问题,他们必然通过各种方式对电视台施压,比如通过政府,他们效益不好,政府也不能不管不顾。
  社会就像一个链条,一个环节动了,其他环节都跟着动。要在社会普遍地推行一项新制度,就要同时改变所有环节,当然很难。那有没有可能出来一个非常伟大的人,同时改变所有环节呢?
  答案是否定的,再伟大的人,他也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环节,这是因为,社会总的资源是短缺的,这限制了人们对社会结构的改变。
  资源短缺对社会结构的限制表现在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
  资源供给主要是指人才和资本的供给。短缺的人才和资本只能装备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电视台和影视公司,直接展开竞争的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况下,无论制度怎样,充分竞争的格局都不可能形成。
  也许你会说,这还是制度的问题。如果有好的制度,我们就能培养优秀的人才,鼓励资本进入影视业。进入影视业的资本少,电视台和影视公司不多,是因为政策的限制;如果没有限制,只有鼓励,数量很快就会增加,激烈的竞争很快就能形成。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还有更根本的限制――市场需求短缺。市场需求对资本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中国人口众多,但市场需求的总量并不是特别大。事实是,全国一年总的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0亿,电视台广告收入也只有三四百亿,与海尔集团半年的销售额差不多。
  或许你还会有疑问:如果有大量资本进入,又培养出众多优秀的人才,那影视的专业水平会有很大提升,那样就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形成更大的市场。这当然有扩大市场的作用,但不会很明显,因为人们的收入是一定的,他们花在影视上的金钱和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社会总的资源数量决定影视业现在的市场规模还大不了。
  这样小的市场,如果有太多资本进入,只能是大家都赚不到钱。培养更多人才也是一样的结果,相当一部分会没有用武之地。“好的制度”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相反,政策限制对产业的发展反而更有利。在市场需求短缺的环境下,政策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使进入的资本能够赚到钱,从而维持已进入和未进入的资本对这个产业的兴趣,虽然它们会利用垄断地位赚取暴利,但多多少少也会进行一些建设,使产业获得发展。中央电视台虽然有些做法让人不满,但不可否认,它对中国的电视业是有贡献的。
  资本虽然表面上在抱怨限制,但它们内心看中的正是这个,如果真的取消政策限制,它们对总量这么小的产业也就不会关注了。
  随着社会总的资源的积累,产业规模会逐渐扩大,进入的资本就会增加,即使有限制,它们也会找到规避的方法,自然就形成激烈竞争的局面。到那时,政策就要从限制逐渐转变为开放。正如小规模时的限制不是人所能改变的,规模扩大时的开放也不是人所能阻止的。制度是限制还是开放,取决于资源的数量,资源短缺则限制,资源充足则开放。制度不是根本上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确实有影响,但更根本的因素是资源数量,它只是起传导作用。
  我们的分析从观念到专业化,又到职业化,现在谈到了第四层原因:社会资源的数量。资源的数量决定市场和产业规模的大小,进而决定竞争格局与职业化的社会结构是否能够形成,而职业化程度又决定社会整体的专业水平,专业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水平会使观念和行为更接近真实。
  
  差距是多少年?
  
  那资源数量又由什么决定呢?对于社会整体来说,每一个时期的资源数量都是大致确定的,它被人们的行动创造出来并积累起来,就已经存在而且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然后人们又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去创造和积累更多。人们的行动方式影响他们创造资源的数量,但正如上面分析指出的,他们的行动方式是由资源数量决定的,一般来讲,资源越多,人们获得资源的方式就越有效,积累的资源就越多,然后获得资源的方式又改进,如此循环。资源数量就是由先前的资源数量决定的,它是自己生长的,当然前提是与人的行动结合在一起。
  前面说的是“大致”、“大的改变”,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会改变资源的数量,比如,外来的捐赠就能改变了资源的总体数量。对越大的社会整体,偶然因素的影响就越小。一两笔捐赠可能会改变一个村子的命运,可能立刻使他们的人均收入翻番,但再大的捐赠也不过几百亿,对于中国社会这样大的整体,就像石子落入湖水一样,会造势就能起几圈波纹,不会造势就悄无声息地沉人湖底。
  资源数量的积累是渐进的过程,所以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缓慢的,这就是 2003年内地制作的《射雕英雄传》赶不上 20年前的“83版射雕”水平的深层原因。
  差距就是20年吗?那也不一定,“03版射雕”代表内地正常水平,而“83版射雕”应该比那时香港平均水平要高一些。如果是这样,那内地整体水平与香港的差距不会有20年那么长,但―卜几年总是有的。
  十几年的差距不一定要用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去,社会发展是非线性的,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整体水平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影视业之外的一些产业已经突破了这样的临界点,近几年的水平快速上升。特别明显的是家电业,这个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比较大,可以支撑起海尔等几个大的企业。前几年我们还在谈家电业的低水平价格战,现在他们的竞争手段越来越丰富,水平也越来越高。
  家电业的这种情况,也会或早或晚地发生在影视业等领域。

相关热词搜索:差距 内地 影视 内地影视片,差距在哪里? 光棍影视在线手机观看 光棍影院手机观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