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善治,避免危机]危机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最近,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向有关部门呈交了一份调查报告。去年底,这个中心的调查人员在“2010年:中国的三种可能前景”的总题目下,就“2010之前会不会发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2010年之前三种可能的国家发展前景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请98位中外专家进行了一次咨询性的预测。
  98位专家中有81位来自国内,既包括大学里的学科带头人,又包括国家部委研究机构的专家,也选择了一些比较活跃的非政府组织的领导人。
  来自国际的专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都有相当深的研究或有过近距离的观察,如曾经因2002年对中国统计数据提出质疑而名声大噪的美国匹茨堡大学经济系教授Thomas Raskl。
  专家关注治理危机
  从调查结果看,令人吃惊的是,对于第一个问题,在作出回答的77位专家中,有51位认为2010年之前会发生全局性的重大危机,只有26位认为不会,在作出回答的专家中分别占66.23%和33.77%。
  由于专业背景及工作背景各异,这些专家通常是从自己最熟悉或最为关注的危机领域即局部危机切人这个话题的。在这些局部危机中,经济危机(如金融危机)、社会危机(如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是最受专家关注的。
  专家认为,所有局部的危机都是建立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上的,没有一个危机会决定中国2010年之前的走势,每一个危机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它危机的变化,各种局部的危机在一定的情况下会相互加强,引起连锁反应或全局性的危机。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最可能引发“影响这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的局部危机是治理危机。换言之,与治理危机有关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官员贪污腐化、欺压百姓、违法乱纪的问题如果进一步恶化,将使执政者的合法性降至最小,最可能激化现已存在的社会危机及各种相关危机,引发全面危机。 所谓治理危机,是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国家基本制度的变革相对滞后,不能适应前者的需要,以至产生各种各样的治理危机,如非典反映的公共卫生危机、异常严重的腐败问题、政令畅通问题、政治体制问题、法制建设问题、党群关系问题、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的问题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要逐步推行善治。善治应包含以下要素:实行法治,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公共机构公正地管理社会财富,公众参与,信息透明。
  善治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和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合作管理。政府和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合作管理,一方面要求公民对政府行为的介入或参与,一方面要求政府退出一些公共事务领域,让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公民组织在政府退出的这些领域发挥作用。三种可能的国家发展前景对危机的预测必然引起对中国发展前景的预测,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调查人员异常谨慎地列出发展前景的三种选项:1、沿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稳步前进;2、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3、无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
  中国这几年有没有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调查人员没有回答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但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专家对第二种情景的描述是值得注意的: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得到加强,GDP按照预定的目标持续增长,少数经济、社会和政治精英从发展中获益,财富继续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国内消费需求低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国家遭受全球化中负面因素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外部冲突和内部矛盾加深。
  事实上,专家已经间接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即便没有“偏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预定目标,在某些领域起码也是出现了“偏差”。专家的结论是,如果出现第二种情景,经济增长会加剧社会的分化、混乱和冲突。
  由于中国正处于“发展路向”的关键时期,专家还呼吁:应当让更多的人参加到决策中来,如果大部分人都认为“我不能影响未来发展,我何必参与”或“官员与商人决定未来,我只管自己的事情”,中国就很难出现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措施。
  所幸的是,国家已经对这种声音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如温家宝总理2004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公共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然而,建立“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的“制度”容易,建立与之配套的“机制”难;政府官员在决策前搞个“公告”、“专家论证会”容易,真正听取大家的意见难。如何将公共参与专家论证即民主决策的号召落到实处,还需认真研究。

相关热词搜索:推动 危机 推动善治,避免危机 如何避免经济危机 如何避免金融危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