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传承与融合】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设计艺术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在后现代化的中国背景下从手工艺时代发展到以机械化生产为代表的设计艺术学科,经过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对于精髓的中国传统元素我们要创造性传承,力求在现代设计中有“新的体现”,同时,面对西方强势的现代文化和技术的挑战,我们要尽可能的融合,拓展中国当下设计艺术的“新文化”内涵,成熟而理性的打造中国设计艺术文化的高峰。然而在中国当下正值社会经济的转型期,不免出现奢华浮躁之风,在这里我们更要强调“现代设计回归”的观念和情怀,关注渐渐消逝的手工艺文化,关怀设计中的人文价值,富有美化生活的情怀,共同构建中国当下设计“新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承;融合;设计;新文化
  
  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新体现”
  (一)从“手工艺”到“设计艺术”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设计艺术”这个学科的名词是在1998年才正式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取代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在这一点上艺术史论家张道一先生曾谈到,设计艺术“即使在近百年来,作为一个新兴学科,也几度更名。由图案学―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名称转化,使不少人为之困惑,这说明一个新学科的建立有一个创业过程,包括名称在内,名正才能言顺,并取得社会性的共识。”我想从传统到现代或者从在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手工艺的思想到近一百年的工业化生产是一个连续性的行为,即便在经历了中西方文明的两次碰撞之后(晚清西方美术观念的首次引入和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的引入),我们的现代设计文化中始终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否则我们的设计艺术作品会越来越远离我们民族的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造成“文化身份”的缺失和“文化失语”的症状。
  (二)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新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观念,以整体和谐为美,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在许多现代设计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设计作品中的表达,可以令使用者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文化的熏染。在中国当下也出现了这一类比较成功的作品,如平面设计中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中国”,展现了浓厚的中国韵味和重视礼仪道德的规范;又如建筑设计中贝聿铭香山饭店的设计,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形态,还包含“曲水流觞”、“洞天一色”、“古木清风”等传统的景观文化;再如展示设计中首都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运用商代代青铜器造型的提炼与玻璃幕墙的现代材料的结合,营造出奇特的“过去与未来的和谐统一”。这就引出一点,“现代”中的“传统”已经不再是静止于过去的“传统”,是在时代变迁中不断优化了的、除旧布新了的,所谓传统亦现代的,也就是上世纪70年代,在人文学界出现的一种观点叫“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值得一体的是,在现代设计中体现传统文化,是不能盲目和生搬硬套的,并不是在居室里摆上高仿的明式家具就是把“传统文化”摆到了家里那么简单,我们要适当的把握中国文化的“延其意、传其神”,对传统元素的涵义进行延伸、延展,精简形态,将可视化的形态抽象转化为符号化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语境中构建设计艺术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内涵”。
  二、融合多元化的设计文化,拓展当下设计艺术的“新文化”内涵
  (一)吸收外来的多元文化,拓展中国设计艺术的“新文化”
  在传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我们清楚当前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回避全球化语境下经济和文化的竞争,尤其对于后现代化的中国而言,“物质现代性”往往先于“思想现代性”,设计艺术以技术结合文化的特点成为假借的媒介,将多元化的文化和现代技术融于我们的人工制品和大众消费品中,设计艺术在当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便是在这些消费品在被消费的同时,人们还能从中得到一份丰富的文化体验。面临近百年来强势的西方文化和科技的挑战,中国的设计艺术从表层的技术到深层的文化都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变革,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既是外来的又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因而积极的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和技术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并良性的融入我们文化的诉求是迫切的。
  (二)传承与融合,打造中国设计艺术文化的高峰
  传承传统设计文化的精髓,融合有无限可能景象的文化。我们要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产生新的生命,拓展新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艺术领域,这不是振臂一呼即可了事的文化理想,而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以北京的近几年的地标性建筑为例,如十分具有争议的荷兰建筑师库哈斯的CCTV央视国际大厦(2002)和赫尔佐格――德梅隆公司的北京奥运会国家主体育场“鸟巢”,是否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还值得我们深思。可以明确的是我们要在维护民族文化自尊与自信的精神沃土之上,再接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技术,和谐统一、条理分明的构建中国设计艺术的“新文化”,打造中国设计艺术文化的高峰。
  三、现代设计的理念回归
  西方国家经过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主义的理性发展,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反理性的主张多元化发展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和观念,现代设计的理念也随之转化为对诗意的自然和纯本人性的复归,而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语境下,这正好切合了东方传统的“顺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理念,因而设计艺术文化的未来就是要富有关注生命、关注人文精神和大众生活的特有情怀。
  (一)关注“手工艺”文化
  手工艺文化就好像是工业文明到来前的设计艺术,关联着中国老百姓过去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更为直接而纯粹,当批量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这一切之后,手工艺的文化也逐渐在民间隐匿了,也许我们还怀念小时候生活在家附近的木匠、缝衣匠以及捏唐人的乡下老伯伯…时代变迁,工业制品代替了手工艺品,设计艺术“以高亢的节奏”推进,而手工艺文化却陷入了困境。现代社会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使得设计师越来越远离“物”,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远不如“手工艺”时代,召唤“手和手工文化”,建设手工生产与机械生产互补互益的新格局,实现费尔巴哈、马克思等理论家做“完整的人”的美好理想。
  (二)注重设计艺术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设计文化在西方现代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大众文化的特性。设计不仅作为物质的文化停留在现有的高科技成果上,还作为引领人们精神的文化对未来的世界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文化精神的延续才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具体到设计实践中,要运用设计的功能、材料、色彩、造型等基本元素和技术手段以及人机工学等知识储备,从人本主义的精神出发,理解和关怀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尤其重视对特殊人群的设计关怀)、诉求和价值观念的变迁,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之间的互为依赖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物于物不为物役”的设计产品。如爱知世博会中残疾人洗手间的设计和日本著名设计师五十岚威畅盲人手表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特殊生理需求和消费心理,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三)设计是生活的艺术文化,拥有美化生活的情怀
  设计艺术的对象是衣食住行,可以说设计也是生活的艺术。生活中的设计从古到今对于中国的庶民来说,关怀生活的设计可以激发我们对生活的审美情趣和满腔热情,一个图案的表现一个瓷器的造型所包含不仅仅是“物件”本身,细节中承载的是整个族群和人生的厚重文化,如反映中国民间生活的木版年画中以最明快、鲜艳的颜色和最稚拙、朴素造型,勾勒出的却是伟大的精神和深沉的情感。有时,我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记忆使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设计怀有特殊的情感和心理因素,有可能是一张粮票、一个暖瓶或者一个背包就唤起了我们对计划经济时期集体性的回忆,产生了难以表达的情怀和无法形容的心理满足感。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压力愈来愈大,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中或多或少夹杂着浮躁的气息和浮华的文化,当面对现实生活的疯狂或压抑,生活中本源的美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的体验,以我们的“心情”看待客观世界,是超脱理性思维的主观性情感诉求。总之,美化生活的设计观念是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是设计艺术联系着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延续性的文化精神。

相关热词搜索:传承 融合 传承与融合 诛仙法宝传承和融合 传承与融合的魅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