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初论]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感恩亲情 点击: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重要,因而,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大,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脆弱,更是保护重点。   【关键词】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A
  
  一、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自上个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全球一体化的巨大浪潮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一样重要,因而,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越来越大,而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脆弱,更是保护重点。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如下:“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或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我们讲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张文彬教授指出,这类遗产往往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法,依靠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而存在。马自树先生指出:“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生、发展的,人类以有文化而使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各民族自有人聚族而居以来,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民族、多少文明消失了,至今无法统计。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少数民族已经消亡,虽然留下一定的物质遗产,但是,我们却再也无法知道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艺术、他们的生产、生活习俗。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
  在我们浙南山区,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代以后,有一个少数民族不断从广东、福建迁徙而来:它就是依山而居,刀耕火种,自称“山哈”的畲族。关于畲族历史、文化、艺术特点,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作者是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丽水的文物工作者,对畲族历史文化、工艺艺术、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进行了长期的调查、记录、探讨,因此,就畲族非物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畲族和其他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抢救工作是紧迫的,再不及时抢救,就可能再也没有可抢救的了。这是因为:①物质毁灭,特别是民族文化遗产毁灭很快,还没引起应有的重视。②有相关技艺或主持民俗仪式的传人去世,与这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消失。③自然淘汰、消失,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大潮,使得一些得利慢、利润不大的技术技艺再也无人去继承。④技不传人的保守观念,有些有特别技艺的人不肯轻易传授,使技艺没有传人而消亡。
  应该把保护畲族文化,提高到是保护中华民族文明传统的工作任务之一的高度去认识。从而引起畲族聚居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现在提出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否则,任由民族文化遗产消亡,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张文彬先生指出:“无形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的显现。”我们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做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管理工作,让畲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在畲族文化原生地永远鲜活地传承下去,我们探讨保护畲族文化遗产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发源于百越民族,图腾崇拜对象为盘瓠,是一个依山而居,历史上以狩猎、采薪、刀耕火种为生的民族。其民族生性勤劳勇敢、豪爽好客、团结和睦。人口约为80余万,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台湾等省市,其中浙南山区丽水市是其主要聚居地之一,丽水市的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现就畲族历史文化遗产存在问题记述如下:
  (一)畲族历史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语言: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相应的文字符号。畲族语言,自称为“山哈话”。全国99%以上畲民间语言相通,属汉语系畲族音,有六个音节(汉语四个音节),现已有人采集到上千个词组。最早为其进行注音的是德国学者哈•史图博。据调查现在畲族村寨中的青少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许多人不愿意学习民族语言,所以掌握畲族语言的越来越少;并有年龄越低懂得民族语言越少的趋势。十岁以下儿童很多甚至听不懂畲族话,因此畲族语言存在消亡的危险。
  2、图腾崇拜仪式――“做聚头”和“赤身功德”:畲族是现存少数几个保持图腾崇拜的民族之一。畲族以“龙麒”为图腾崇拜对象,畲族的“龙麒”图腾有其特性。畲族“龙麒”图腾崇拜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祖图、祖杖、祖担、宗谱等组成的“游祠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在其图腾崇拜的仪式――“做聚头”和“赤身功德”中。
  ①“做聚头”,自称为“学师传师”、“做阳”。在畲族历史传说中,其祖先盘瓠忠勇王曾到闾山学法,学得法术,以保子孙万代永远昌盛。因此,畲族人成年后,通过这个仪式,而获得“赤身”资格。学过师,又传过师,称为“乌蓝”,在畲族山寨享有崇高的威望。畲族“做聚头”仪式的做法程序、歌谣、舞蹈等有一套规定,代代相传。据调查:许多畲族地区由于“做聚头”传人的去世,又没有新人参加继承该仪式技艺,到了1986年,全国畲族地区能够全套“做聚头”的班子,仅留我市莲都区水阁镇山根村一处。2002年再次调查,这个班子现活着的仅三人,真是岌岌可危。
  ②“赤身功德”,亦称“学师人功德”、“大功德”,“做阴”。“赤身”亡故后,其后人为其所做三天三夜的功德。仪式的意义是让“赤身”亡魂能够到达祖先的身边,跟随盘瓠忠勇王统领的“阴兵”庇护畲族子孙安昌。现在畲村“赤身功德”很少有能做的班子,加上做一套赤身功德需要不少的开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做的亦就越来越少,我市最近一次是在1988年。因此,该仪式也已基本失传。
  3、民族起源认同――民族史诗歌《高皇歌》:畲族关于自己民族的起源,认同于盘瓠忠勇王。以史诗形式世代传唱的《高皇歌》,就是这个传说的口传文学。由于支族不同及传唱人的因素,唱本出现了不同,笔者等共记录到《高皇歌》唱本达11个之多。唱本的差别在次要情节上,而核心内容则少有变化。现在畲族山村中会唱《高皇歌》的歌手已很少见,全套演唱的机会不多,有失传的危险。
  (二)畲族风俗习惯所蕴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民族风情习俗――对歌:畲族与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相似,生活中常常与歌相伴。婚嫁、丧祭、请神以致平时劳动等以歌对唱。特别是每逢新春正月,客人进村,村中的男女歌手会千方百计留客人对歌。碰到高明的歌手,往往会棋逢对手、酒遇知已,连唱好几夜,自然成为赛歌大会。平时对歌,客人唱《从小未到郎(或娘)村来》作为起头歌。接着对唱叙事歌或小说歌。青年歌手还会唱情歌。婚嫁场面的对歌则以《赤郎担酒》等歌开始,对歌始终围绕婚庆内容进行。畲族山歌数以万计,除了贴近生活、热爱劳动、抒发感情外;还有控诉剥削、倾吐苦难;也有盼望幸福、歌颂革命的山歌。关于畲族山歌这个非物质遗产的收集整理,虽然有识之士正在不懈努力,如我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部门已收集出版了《高皇歌》及畲族山歌本三集,每年“三月三”的“竹柳新桥畲族山歌大会”表演交流畲族山歌。但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努力。
  2、畲族婚育俗:畲族是一个男女平等的民族,畲族的婚育观,与其民族男女平等,崇尚平等劳动、共同支配生产资料有关。在畲族历史中,妇女与男子共同参加生产,因此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妇女与男子摆在平等的地位,有时女子地位甚至高于男子。畲族家庭组织,据调查存在许多母系、母父双系并存的家庭。畲族的生育观上一直认为男女都一样,基本上体现男女平等。婚礼的仪式以对歌、戏赤郎、借炊具为其特色,“行嫁”、农具嫁妆是其传统风俗。畲族婚姻,除女嫁男外,还有男嫁女、养女婿子、“作二头田”等类型。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婚育观念的同化,畲族传统婚育俗正在逐步消亡。
  3、畲族丧俗:畲族有老人去世,忌称“死了”,而叫“老掉”,或称“过山掉”、“转世”。亡故时应立即拆除帐子,以免罩住亡魂;妇女手执半撑伞边走边唱“买水洗浴”的哀歌到水边买水给亡者洗浴;重要的是“赤衫”或“乌蓝”衫都得入棺,证明亡者生前的身份;行棺称“出山”。还有“上马祭”、放“子孙石”及发“拔索包”的习俗。我市的景宁畲族自治县至今还保留有做“圣科”的丧俗。畲族丧俗已被汉族同化,畲族传统习俗已少见。
  4、畲族年节俗:
  上八日祭祖图:每年正月初八,俗称上八日,是畲族祭祀祖图的日子。这一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幼身着盛装,怀着极其虔诚的心情,翻山越岭,陆续不断地走到本氏族的宗祠,瞻仰本氏族的祖图。这天祠堂里张灯结彩,人群拥挤。正堂中间挂着“三清玉皇”、“本族师公”等图像。左右壁上挂的是布质长卷祖图,上面绘着畲族的起源传说,从“龙麒出世”到“祖公墓基”等十多项内容。唱完《祭祀歌》后,按辈份大小,祭拜祖先。中午,到祭房吃“太公饭”。傍晚,点香,祈求祖先保佑一年四季平安。最后主持者送神、封祖图。这是畲族年节俗中最隆重的一项仪式。现在绝大部分畲族山村已没有祖图可供祭祀,就是有也不随便示人,这一传统在绝大多数畲族村寨已近消失。
  首先在祖宗香炉点起香、烛,摆上供品,然后分香,即点燃一大束香,再分插到所有房屋、农具、栏舍等各处。二是“拜新年”,凡“孝服之家”,要备斋菜等祭品,于大年初二上午,在祖宗香炉前的桌上,向亡灵“拜新年”。三称“送年”,即要在年初五清晨“送年”,送走家中的病灾等。这些年节俗基本保持流传。
  5、其他:还有诸如畲族服饰、工艺品制作;畲族人民的劳动、价值观;畲族的狩猎、采薪劳作及风俗;畲族的神话及口传文学等方方面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待于进一步发掘保护。
  三、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
  要真正做好畲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要明确其根本目的,确定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我们说要保护畲族文化遗产,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畲族优良传统的延续,使之鲜活传承。
  (一)畲族文化遗产保护应该遵循的原则
  1、尊重民族感情,保护民族传统。
  2、重视本民族人士参与,提高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动员该民族上层人士、有识之士积极投身参与,那么,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更加有力。我们丽水市的畲族上层人士积极投入这项工程,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3、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存在应作为重要工作来做。要让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存在,就要促使该民族人士对传统仪式、传统习俗进行传承,该拜师学艺的、该传授技艺的,都要创造条件,帮助实现。
  (二)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
  1、博物馆参与畲族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的保护。
  博物馆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机构,可以说是“物”的海洋。有形遗产保护一直是博物馆的传统领域。提高博物馆界对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十分重要的。民族地区博物馆,应该面对兄弟民族,着眼未来,把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自己的工作任务,给予高度重视。
  ①博物馆有目的地参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的基础。
  以合作与开放的态度,参与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是博物馆挤身于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行列的阶梯。在我国,永久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尚没有建立,而其他部门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一种附属工作,很难确保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护管理。博物馆只有真正将其作为自身工作,那么才能使民族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落实,并让全社会共同承担履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
  ②建设“畲族生态博物馆”是保护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方式。所谓“民族生态博物馆”,说白了就是在民族原生地尽最大可能地保护、传承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即让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传统习惯、传统生产方式、传统工艺技术得以保护、延续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生态博物馆”中,以原生态形式进行保护、陈列、展示。
  尝试建立新型博物馆,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是博物馆界用当今观念看文化遗产的范畴,也是国家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赖于遗产相关社区(民族)及其人民的意愿和态度。博物馆在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中,社区民众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因此,今后博物馆工作要改变观念,要以开放性姿态投身到社区文化事业中,以利于直接面对面地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发挥他们保护、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观能动性,以期收到更显著的效果。
  因此,丽水畲族上层人士、文物工作者认为,在丽水山根村创建一座高档次的“中华畲族生态博物馆”,是有条件的。丽水市莲都区有关部门已对山根畲族村进行了保护规划。丽水山根“中华畲族生态博物馆”,将采用原生态鲜活展示,配合静态背景陈列,在馆内不仅能够看到畲族历史,还能体验畲族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生活等民族风俗信息,势必成为全国畲族学术探讨、研究、交流的活动场所。
  (责任编辑:解然)
  (收稿日期:2011-8-18)

相关热词搜索:畲族 文化遗产 物质 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初论 宁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